绿绮台
字体: 16 + -

第十二章 结义

    sun sep 18 08:24:15 cst 2016

    “我因科举不第,便看破红尘,放荡形骸,颇为那些假装正经的人所仇视。有年元宵节,我与好友喝得大醉,乘着酒兴骑驴看花灯,正好遇到南海县令黄熙出巡。我拦住黄熙,信口赋诗讥讽他。黄熙勃然大怒,欲加治罪。我只好远走他乡避难,从此浪迹天涯。有位好友见我四处奔波,便推荐我到京师来当史官。”邝露解释道。

    “何诗能惹怒县令?”葛明鉴好奇地问道。

    “骑驴误撞华阴令,失马还同塞上翁。”邝露道。

    “邝大人不畏权贵,洒脱豪放,颇有魏晋名士风采。” 葛明鉴拍手大笑。

    “在朝廷里任职,非比州县,稍有不慎,即招来杀身之祸。陈大人虽位居兵部尚书高位,可是皇上猜疑,政敌攻讦,行事如履薄冰,邝大人还是谨慎些为好!”他又劝道。

    “多谢小兄弟提醒,我只是到乡间胡闹,在京城里可是扮作正人君子呢!”邝露微笑道。

    “邝大人如此甚好,京师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啊!”葛明鉴宽心道。

    “小兄弟,你我意气相投,咱们结拜为兄弟如何?” 邝露见葛明鉴关心自己,顿生好感,忽然提议道。

    “邝大人乃高人名士,且年长许多,小子何敢奢望?”葛明鉴急忙摆手。

    “小兄弟,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我向来讨厌世俗之见,只喜随心所欲,你我结拜有何不可?”邝露不悦道。

    葛明鉴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结拜。二人撮土为香,磕头发誓,结为异性兄弟。

    “大哥,陈家海为何要对密函做手脚?他是受何人指使?我怎样才能抓住他报仇?”葛明鉴见邝露智慧过人,心中一动,急忙问道。

    “此事首先要看谁受益最大?大臣们反对议和是盲目自大,或者是政敌攻讦。但朝廷与东虏议和,肯定要腾出手来对付流寇,因此流寇更害怕议和。李自成在流寇中势力最大,最有可能采取措施阻止议和,所以说陈家海或许就是李自成的细作。”邝露猜测道。

    “大哥,朝廷两线作战,兵力、财力都是捉襟见肘。陈大人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提出先同东虏议和,不用加征辽饷,还能集中兵力剿灭流寇。这确实是个好策略,即使泄密,也不影响大局,可为何皇上还要治罪陈大人?”葛明鉴问道。

    “朝中大臣目光短浅,不知议和有利于大明;迂腐言官为博得虚名,大肆抨击议和。皇上爱面子,不肯承担责任,因而议和这条路也就堵上了,不过我有一条更好的路。”邝露叹道。

    “什么路?”葛明鉴好奇地问道。

    “流寇是内患,东虏是外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攘外必先安内没错,但应该先招安流寇,然后提供军饷粮草,让流寇去打东虏。宋朝时,朝廷招安水泊梁山宋江,然后让他领兵北攻辽国、南征方腊起义,内忧外患全都解决了。”邝露沉声道。

    “大哥之言,令我茅塞顿开。东虏鞑子多次入塞,烧杀掳掠,故意削弱大明势力,确实是大明的劲敌。”葛明鉴道。

    “鞑子五次入塞,除第一次损兵折将,没有得到多少便宜,其余四次都是满载而归,留下残城废墟,数千里荡然一空。”邝露气愤地说道。

    “我在陈大人府里看过文函,鞑子首次入塞是在崇祯二年。当时皇太极率军数万绕道蒙古,直逼京师,称为‘己巳之变’。可是文中只提到鞑子被打退,并没说清楚详情。”葛明鉴道。

    “那年十月,当时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对东虏入塞早有所料,两次上书,都未引起皇上重视。结果东虏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京师。袁督师率领九千关宁铁骑,由田间小道日夜兼驰,行一百二十里,抢在东虏之前,抵达京师外城广渠门外。次日,东虏抵达京师。袁督师率军抵抗数万八旗军及蒙古兵,激战四个时辰,杀敌数千。袁督师身中数箭,但拼死力战,先是打败莽古尔泰部,接着击溃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袁督师挺枪跃马,率军拒敌,如同一堵山,把东虏挡在京师城外。袁督师又以五百火炮手,潜往皇太极军营边,四面发炮,皇太极军大乱,慌忙撤退,遂解京师之围。”邝露激动地说道。

    “我听说袁崇焕通敌卖国,勾引东虏入塞,最后还被皇上下旨处以磔刑。百姓皆言大快人心,付钱买他的肉生食。”葛明鉴惊道。

    “那是东虏的反间计,故意陷害袁督师。可气的是满朝文武没有人力保袁督师,更可恨的是百姓们愚昧无知,生食保护他们的英雄,悲哉!”邝露伏地大恸。

    葛明鉴见他痛不欲生的模样,亦跟着落泪,出言安慰。过了良久,邝露方才坐起身来,擦干了眼泪。

    “我的兄长邝湛之是袁督师的部将,与鞑子作战时殉国。袁督师扶棺痛哭,茶饭不思。我到辽东处理兄长后事,见到袁督师,劝他要以保家卫国大业为重,他方才振作起来。袁督师被关到牢狱后,我到京城探监,他交给我一首诗。”邝露低声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他随即大声吟颂道。

    “此诗字字血泪,句句忠骨,足见袁督师对大明朝廷忠心耿耿。”葛明鉴感慨道。

    “我离开京师不久,袁督师即被朝廷处死。听说临刑前,关宁铁骑围在京城外,誓要救得袁督师返回辽东。皇上多次派太监到狱中,劝袁督师写信退兵。袁督师明知性命难保,仍然写信劝将士们退兵,嘱咐他们守好边关,挡住东虏鞑子。众将士看完信后,齐齐向京城跪拜,不得不含泪撤回辽东。”邝露神色黯然。

    “想不到袁督师同岳飞一样精忠报国,一样具有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却也落得一样悲惨下场。”葛明鉴叹息道。

    “东虏横行辽东二十多年,我朝有望收复国土者,惟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三人。熊廷弼抗敌有功,却被朝廷冤杀,并传首九边。孙承宗虽然抵住了清虏,却得不到皇上重用,在家乡高阳抗击鞑子殉国。而袁崇焕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打得努尔哈赤受伤而死,皇太极亦是屡屡碰壁。袁督师忠心为国,却被朝廷处以极刑。”邝露愤愤不平地说道。

    “袁督师的名字带有‘火’字,遗言是‘忠魂依旧守辽东’。皇太极害怕袁督师,迷信水可火,便把国名从‘金’改为‘清’。自从袁督师遇害以后,朝廷再无能在辽东独当一面的大将。”他重重叹了口气。

    “陈新甲大人求贤若渴,时常叹息大明无大将,言道吴三桂虽有些将才,却只能勉强守住山海关。”葛明鉴道。

    “松锦大战时,吴三桂率先逃跑,动摇了军心,削弱了军力,给东虏创造了进攻机会,致使朝廷大军溃败,丢城失地,主将洪承畴亦被俘虏。”邝露生气道。

    “大明关宁军武器远远优于东虏,并且配备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却一直被东虏压着打,这都是因为主将无能。”葛明鉴正色道。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振兴大明当务之急是治国,而治国需当先练兵。嘉靖、万历年间,出了个名将戚继光,他用纪律、练兵与战术,把身材并不强壮的浙江人训练成了勇士,每战必胜,拒敌于国门之外,威震天下。戚继光将军深知大明文官治武事的弊端,把练兵作战之法写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指导文人掌兵。袁崇焕虽是个文官,但依这两本兵书练兵,竟能训练出善打硬仗的关宁铁骑。”邝露点头道。

    “大哥,现时大明不乏才智卓越之士,为何不能选出良将,依照这两本兵书,再训练一支劲旅?”葛明鉴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