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二狗的革命生涯
字体: 16 + -

第二章 放牛娃

    wed sep 30 17:32:17 cst 2015

    第二章 放牛娃

    每当村民们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在村后的护儿山里,会不时地响起一阵悠扬的笛声。如果你循声找去,就会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坐在一棵大树下,穿着对襟小褂,嘴里正横着一根竹笛,身边还放着一本书。

    他叫成文森,“文”是辈分,取“森”是因为他生下来时村里的私塾先生掐指一算,说他五行缺木。在他的身边,十几头牛正在安静地吃着草,还有几头小牛犊窜来窜去。不远处有几个村民在干着农活,时不时停下来听他吹一段。

    文森是个苦命的孩子,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大出血而死。都说贱名好养活,父亲就给他取了个小名叫二狗。他是吃着村里的嫂子、婶娘的奶水才长大的。父亲是又当爹又当娘才把他拉扯到5岁。

    5岁那年,父亲在山上砍柴,挑着柴从一条深沟旁经过时,不小心摔下去了,村民们好不容易把他抬回家,伤势太重,又缺医少药,最终没救回来。是村里人帮着安排了后事。那5岁的二狗怎么办呢?

    最后,当时村里辈分最高的厚德老爷子拍板:二狗由各家抚养,每家吃一天,轮流着来。他家的田地也暂时由大家帮着种,产出的粮食大家平分。等到二狗18岁成人时再把田地还给他,让他自己养活自己。至于其他生活所需的东西,则由各家各户帮衬。

    就这样,二狗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慢慢长大。他也很懂事,觉得不能白吃各位叔叔、伯伯的饭,于是就提出给大家放牛,另外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每年到了该放牛的夏天,二狗就带着村里的十几头牛上山,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山上就着山泉吃点干粮。

    这时村里的其他小孩子正在私塾里读着《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为了排遣寂寞,他学会了吹笛子。所以每次放牛的时候,山里就会响起清脆的笛声。

    到了晚上,二狗也会去私塾先生家单独上课。私塾先生叫成学识,是前清的秀才,考进士屡考不中,最后只好在村里开了间私塾,教村里的孩子认认字。他打得一手好算盘,每次村里上交公粮或杀年猪时会客串一下记账先生;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村里有喜事或过年时村民就会请他写几幅对联。按照辈分,二狗管他叫四叔。

    这四叔不止一次对二狗说:“你爸妈都不在了,我们这些做长辈的有义务把你抚养长大。你自己也要成器,将来我们到了地下也好对你父母有个交代。”二狗没让四叔失望,读起书来比其他孩子都用心,连打算盘和写毛笔字也学得有模有样。四叔倍感欣慰,不止一次地在其他孩子面前夸他。

    四叔家里有很多书,像什么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之类的就不用说了,还有很多晚清小说和民国初年的小说,都是他去镇上买回来的。平时都锁在柜子里,除了自己谁都不准碰。他看到二狗勤学上进,便决定让二狗自己挑选这些书来看,以增长他的见识。所以二狗有时就一边放牛,一边捧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看累了就吹会儿笛子。

    就这样,相对其他孩子来说,二狗就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经常给小伙伴们讲从书上看来的人物、故事,像什么忠义两全的关羽、勇冠三军的赵云、义薄云天的秦琼、精忠报国的岳飞等等。渐渐地他就成了孩子王,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小伙伴。正因为这样,一到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放心地去忙自己的农活。

    这一天,村里的牛要去耕田,四叔也要忙着自家的农活,就让二狗带着村里的孩子自由活动。他们就来到小河边,先痛痛快快地玩了会儿水,接着就来到柳荫底下,听二狗讲故事。

    今天讲的是七侠五义。二狗讲故事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自己要加工一下,所以讲得是绘声绘色,小伙伴们也听得有滋有味。讲完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纷纷议论起来。有个小孩说:“我要是展昭就好了,武艺高强,本事真大。”另一个小孩说:“展昭有什么了不起,白玉堂才厉害呢。”

    说着说着,大家又说起了长大后要做什么。四叔家的孩子叫文治,他说:“我们长大了还能做什么,种田、娶媳妇、生细伢(方言,小孩的意思)。”“对,对,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应和起来。文治对二狗说:“二哥,你长大了准备做什么?”二狗回答道:“我长大了要走出大山,看看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不像你们,还要在家里照顾大人。我是无牵无挂,可以好好地去外面闯闯。”

    文治又问道:“那你还会回来吗?”二狗说:“当然要回来啊。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还要报答大家的养育之恩呢,到时侯我再把外面的世界讲给你们听。”大家都点点头,说:“好啊,好啊!”

    玩得差不多了,二狗说:“快要吃饭了,走,去抓点鱼去。”小伙伴们纷纷响应,大呼小叫起来。至于刚才说的话,可能是离他们还很遥远,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就这样:春天,在私塾里舞文弄墨;夏天,在小河里摸鱼抓蟹;秋天,在山上挖红薯扯花生;冬天,在村里打雪仗捉迷藏。二狗和村里的孩子们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一天天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