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二狗的革命生涯
字体: 16 + -

第一章 小山村

    wed sep 30 17:29:38 cst 2015

    第一章 小山村

    在鄂、豫两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叫护儿山,乃是大别山的支脉。山不是很高,犹如一顶帽子扣在大地上。说起这座山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小村庄依山而建。村里有这么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小男孩。年纪不是很大,却很懂事,干不了其他的农活,就每天去山上放牛。

    一天他正在山上放牛,突然遇到了一只狼,龇牙咧嘴地朝着小男孩冲过来。小孩子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扭头就跑。幸好是山里长大的,从小就在山里转,跑起来还是很快的。

    他家的牛很通人性,知道小主人遇到危险了,就挺身而出,向狼冲了过去。这条牛可是正当年的犍子,一对牛角犹如两把锋利的刀。左冲右突,一番缠斗下来,虽然身上被狼抓得鲜血淋漓,但最后总算把这只狼给弄死了,还给它来了个开膛破肚,连肠子都缠在牛角上了。这牛一看天要黑了,小主人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得,自个晃晃悠悠就回家了。

    眼看天快黑了,主人正在家里着急怎么孩子还没回家,一看自家的牛回来了,角上缠着肠子,身上满是鲜血。孩子却没有一起回来。问牛是问不出来什么的,便以为是牛发狂抵死了孩子,一怒之下,就把牛给杀了。

    再说这孩子,当时慌不择路,只顾撒开腿猛跑,居然跑到山另一边的外婆家了。给外婆一家说了山上的事,外婆自是疼爱不惜,决定第二天再叫舅舅送他回家。等孩子回到家,才知道父母因误会把牛给宰了。他的父母也是后悔不已,于是就把这头牛厚葬在它与狼搏斗的地方。而这座山自此就被称作护儿山。

    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了民国年间。山上、山下的村庄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叫成家冲,全村三十来户人家,都姓成。村里建有祠堂,修了家谱,算是一个大家族了。

    村子就建在半山腰,房子的地基用的是山里的大青石,山墙用的是黄泥做的土坯砖,上面盖着厚厚的茅草,茅草两面用竹竿夹紧,压上石头,防止刮风时被吹跑。有的房子还用竹子编成篱笆,围出一个小院子。

    村子中间有一个打谷场,四周围着一圈稻草堆成的山丘,每家的稻谷在这里用石磙碾下来后,剩下的稻草要捆好,码成堆,每一家都有一座稻草做的山丘。可别小看了这稻草,用处可多了:铺在床上;垫猪圈、牛栏;冬天时喂牛等等。

    这里还是村里议事的地方,有什么大事小情村里人就会集中到这儿来说道说道。到了夏天的晚上,这里又是纳凉的好地方,人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谈着古说着今。冬天下雪了,这里就会变成儿童乐园,村里的小孩子会在这里堆雪人、打雪仗。

    村后就是护儿山,山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树、杉树,树林里时不时传来欢快的鸟鸣。村子四周还栽种着桃树、杏树、柳树,一到春天,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美不胜收。

    村子的前面有一条小河顺山而过,村里的小孩子最喜欢在这里抓鱼摸蟹。河边的平整处就是村里的田地了,以水田为主,种水稻、油菜、小麦。靠近河岸的地方,还摆着几架水车,水车下面有沟渠通向各家各户的田。

    河中间被村民用几块大石头搭了一座石桥,当然了,发大水是没法过去的。河对岸的小山上被勤劳的村民开垦了一些旱田,种些红薯、芝麻、花生。

    这是一个恬静和睦的小山村,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每天早上,牵着牛绳、扛着锄头的村民从村里走出,相互打着招呼:“四哥,犁田去啊。”“三爹,放羊去啦。”“二伯,砍柴去吗?等我一起。”……不一会,又有喊声响起来:“四嫂,洗衣服去啊。”“二婶,喂猪啦,你家的猪长得真快。”……应和着不时响起的鸡鸣、狗叫。

    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男主人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或大门前,抽袋旱烟,喝着自家做的大叶子茶;有的和厨房里忙碌的女主人商量着事;有的编着草鞋、麻绳;有的修补着斗笠、蓑衣。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像是听到了召唤,纷纷回到家里,在厨房里窜来窜去。

    到了夜晚,家家户户亮起一盏盏油灯,犹如斑斑点点的星星洒落在山间。而随着人们纷纷休息了,沐浴在月光下的村庄才恢复宁静,这时可以清晰地听到草丛间虫子的鸣叫。

    因为都是同姓的族人,村名们互帮互助,这里不存在地主,没有剥削。年景好时都可以吃上饱饭,遇到灾荒了,族长会打开公仓放粮,不至于外出逃荒要饭。有婚丧嫁娶的大事时,还能杀猪宰羊,好好地热闹一番。

    这里的世界幸福安宁,而山外面的世界则是乱糟糟,先是革命党打败了朝廷,接着是革命党打军阀,再接着是军阀打军阀,反正就是打仗不断,弄得一个好好的国家狼烟四起,百姓苦不堪言。但成家冲群山怀抱,丝毫没有受到外面的影响,差不多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村民们依旧过着自己幸福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