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靖世歌
字体: 16 + -

第二十回 两处桃花并头开 一段姻缘暗定时

    wed jul 22 22:55:02 cst 2015

    (中)

    正是四月午后,清风微微荡起帐帘,祥和柔畅的气息一直伴着汝旸的声音萦绕在兵士们的心间。

    “前次,我等读到僖公元年,卫国被灭后又重新复国,新即位的卫文公励精图治,服大布之衣,带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在他的治理之下,卫国从第一年的革车三十辆最终变为了革车三百辆。卫文公不愧是一个贤德爱民的君主,民有此君主,有何烦忧呢?”

    汝旸接着说道:“相比之下,雄才大略的君主倒是逊色不少。齐桓公贵为春秋五霸之首,我不曾闻过他有些许爱民功绩,倒是争夺城池土地之时,总能看见他。”

    汝旸一说之下,众人倒是都觉得在理,纷纷小声议论着,不时发出窃笑声。汝旸看在眼里,却未置可否。

    “阿直,你是提前看过的,众人方才议论纷纷,当是意见不小。你且来说说,你如何看待僖公二年发生的齐桓公伐楚?”

    身着纯青军服的少幸直呆愣片刻,霍然站起,他清清喉咙发出的声音,又引得一阵大笑。

    “不许笑。”少幸直向后扫视了一圈,才面向汝旸,肯定地说道:“齐桓公伐楚,世人皆认为是齐桓公恃强凌弱,欺负弱小,实在是‘春秋无义战’的典型。但恕我不能苟同。”说着,少幸直拱拱手。

    汝阳抬手示意少幸直继续说下去,少幸直说道:“自古以来,即使正义之战,也终是要牺牲人命。即使再不义的战争,对一方也终有所谓好处。若是按照世人一贯看法,那商朝腐朽没落,武王为何不能讨伐?取一家天下而行仁义于万民,孰轻孰重?可那武王分明便是商朝旧臣,悖逆主上,篡位谋逆,其罪又如何当论?如此一来,世间正义与不义,又岂有分别?”

    “所以,我觉得,齐桓公伐楚,是顺应时代之潮流,无大错可言。诸国凌立,本非长久之计。”

    汝旸让少幸直坐下,一人立刻站了起来,汝旸一看,是叶姜。

    叶姜不知道是憋了多久,站起身来大声说道:“阿直读书当真不够仔细。我且问你,齐桓公为何伐楚,他又是以何种理由伐楚?他以蔡女忤逆自己的名头将其送回,又以蔡国重嫁蔡女为由头,发兵攻蔡。蔡国不能抵挡,溃败后,齐国又调转头攻打楚国,原因为何,楚位于南方,号为强楚,不攻反忧其做大。足可见,他心中本就只有称霸。”

    叶姜喘口气,又接着说:“若是王者胜者皆由自己意愿而为,我请问阿直,弱小如何生存?强者寡,弱者众。又请问谁能保证自己不成为下一个楚国或是蔡国。”

    少幸直似有话说,却说不出。汝旸让叶姜也坐下,缓缓说道:“看来大家对于齐桓公伐楚争议颇多,其实,‘春秋无义战’是事实,又不是事实。自然,大国可以凭借武力威胁小国,但是不是每一个小国都会任由大国蹂躏呢?正如齐国一般,身为大国,他以包茅托词,根本站不住脚。可是,楚国屈完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足可见此战著名,并非其本质为何,而是楚国一小国,却反手将大国击败,这,才是亮点。”

    汝旸声音轻柔却十分坚定地念道:““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且看齐国开始次于陉,我们应该能推断出,齐国进行的第一步便是威慑。大家都是身在军队中,对出征一事,应当更有敏锐力。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战争下来,往往可以耗掉一个国家一年的赋税。《孙子兵法》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所以身为掌权者,他们绝不愿意攻打,因为这是最下等的决策。损伤自己来求得无法预料的结果,着实不明智。楚国正是看准了齐国这一点,才敢拿出拼死的勇气。”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可是又都是站在一个点上,你们都把自己视为强者了,因此才能对强者指手画脚。如今,若是你为楚国使臣,面对着大军压境,你可能如屈完一般临危不乱?”

    众人相视,窃窃私议之声又起。连原本被呛口的少幸直也与叶姜贴在一起,讨论着。

    汝旸玩味地笑了,“那便是不能?谁来说说为何不能?或是屈完高明在哪里?”

    众人窃窃之声停滞了,似是沸腾热汤渐渐平息下来。

    汝旸又问了一次,还是无人应答。他笑了,缓缓说道:“其实大家心里都有答案,只是没有说出来。屈完身为小国使者,词语遵循着应有的礼节,内里却是一股凛然正气。我想,使臣之责便是捍卫国家荣誉,即使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应该要有不可**的气度。再者,强者可以靠武力,弱者未尝不能依靠智谋。我与列位均是如此,强者处高位,尚且擅用谋略,弱者沉下潦,若想险缝求生而又不卑不亢,更应如此。”

    众人边听边微微顿首,一个兵士急切问道:“敢问公子,我们该如何掌握智谋呢?”

    汝旸莞尔一笑,说道:“名利可逐,智谋不可逐。既非一日之功,且需博览万象。”

    话刚落,一个声音从外间传来,“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汝旸和众人闻声,皆是好奇地向外看去。却见帐帘一掀,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幽幽地荡着扇子,微微低了头,走将进来。

    汝旸远远看着那人优美地折起扇面,冲自己抿唇一笑,远山眉荡开,竟是一片风情月朗。

    “二哥,安好啊?”汝旸亦笑了,冲男孩微微颔首。

    “旌禹,你怎么想到要过来的?还有你又是如何进来的?”汝旸拉着旌禹走在驯龙寮中。

    高旌禹好奇地打量着驯龙寮中的一切,口中自顾自地说:“今日,我算开了眼界。回去后,自当再也不敢抱怨父亲狠心了。看看二哥,你这练得,哎呀,真是不得了!”旌禹玩笑般用扇子戳戳汝旸的手臂。

    “别闹!”汝旸笑着打掉旌禹的扇子,说道:“你二哥我现在就是一武夫,再不练练,以后靠什么吃饭!”

    “二哥,我倒是觉得你在这过得挺滋润嘛!刚来一年的时候,父亲亲自来求你,你都不回去!冲这,我就佩服你!”旌禹说道。

    汝旸听完,含了苦笑,不再言语,似是早已忘却了这件事,他轻轻说道:“似乎,是有这样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