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二十三章 枭雄刘备

    wed jun 17 16:05:35 cst 2015

    中原经过一番热闹战争,局势现下已颇为明朗,曹操回军稳住陈留,遂领兵与兖州的吕布周旋,发誓夺回失地;洛阳早已焦土一片,民不聊生,因此无人问津。

    袁术自前番惨败曹操后退居两淮,占了寿春,又派遣手下怀义校尉孙策前去打下了庐江,杀掉庐江太守陆康,是以尽得淮南地方,军势大盛。

    孙策正是长沙太守,有‘江东之虎’之称的孙坚之子,那孙坚自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之后,进军洛阳并意外从宫中枯井捞出传国玉玺,见宝心喜,是以称病退军,却被袁绍安置在自己军中的探子发现,禀报给袁绍。

    袁绍得知此消息心生嫉妒,因为自己是盟主,遂在次日孙坚辞行时言语不悦,颇为刻薄,孙坚岂是那等易与之辈,一语不合下两面就要火并,最终众人劝开,孙坚狠狠发誓道:若是身怀宝物,必教来日死于乱箭之下。这才离洛阳而去。

    袁绍本是名门之后,死要面子,这时那里下的来台,于是暗自派人送信与荆州刺史刘表,叫他于孙坚归途中劫杀夺宝。

    虎将孙坚就这样真的死在自己誓言之中,孙家自此也跟刘表结下了深仇大恨。但孙家也因此失势,已经没有争夺地盘的实力了。

    孙策身为长子自父丧之后便继承孙坚成为家主,只得暂时退居江南,期间礼贤下士,广收人心,更是结交了三国时期一代英豪周瑜,两人一见如故,结为金兰。后者江东人皆称二人‘孙郎’、‘周郎’,这是后话不提。

    后来因徐州牧陶谦与孙策舅舅丹阳太守吴景不和,孙策就举家迁移居于曲阿,自己却来投袁术。袁术甚爱之,常叹曰:若使我袁术有子如孙伯符,死复何恨!

    至于其他各路诸侯,如张邈、孔伷、刘岱、袁遗、鲍信等有的让出兵权退出争霸,有的已经被兼并,有的则死于战争,总之七零八落。

    此时的北方,幽州、冀州地面,袁绍兼并胆小无能的韩馥,尽得冀州之地,再背弃前言与公孙瓒大战一场,将公孙瓒逼到幽州,公孙瓒见袁绍并未兑现平分韩馥之地的诺言,故而发起战争,无奈惨败。

    幸得败军中遇到赵云,匹马单枪杀掉麴义,战退袁绍手下大将文丑,遂重整旗鼓,再战袁绍,两军互有胜负,而这时,公孙瓒方面又来援军,正是平原相刘备所率。再战之后,毫无结果,只得以界桥暂为界限,两下罢兵。

    刘备自救了公孙瓒後,便时刻对赵云思念不已,暗道自己若得此大将,必可建大功业。

    刘备在平原倒是甚得人心,此时手下两员大将,自己义弟关羽、张飞皆万人敌,汜水关一战关羽力斩华雄,一战成名;虎牢关一战,兄弟三人更是共同战败了无人能敌的吕布,尽管是以多胜寡,却令众人眼前一亮。

    又有同乡涿郡简雍慕名来投,简雍虽是才能一般,对于一县之地倒还算作得心应手,协助刘备将平原县治理的井井有条。

    刘备素有大志,又深谙处世之道,由此在这样动乱之世,也一直屹立不倒。许多刺史、太守势力都相继灭亡的情况下,他受到深深触动,因此在平原县操练人马,只待天时。

    也是刘备终有机缘,这日,刘备正在府内公案审理县政,简雍飞奔前来,惊了刘备一吓。

    抬头看时,只见随简雍前来还有一人,慌忙下案迎接道:“宪和此来,必有急事教我,且休慌张,先喝口水再说。”说罢拉简雍和其身后那人入座。言语之中叫人不难得知他绝对称得上礼贤下士,这也正是跟随刘备之人尽皆忠心的缘故。

    简雍拉随行之人拜见刘备道:“此人乃是在下一个故交,叫张平,祖籍幽州人氏,后迁居徐州,做起买卖,他此次前来,正是有大事相告。”

    徐州?刘备心里打起了鼓,但面上古井不波,躬谦地施礼道:“张先生真乃义士,敢问家中安好?”一句话,足以令任何人感动莫名,却不说主题,刘备实在是高。

    张平惊惶离座拜道:“不敢劳刘大人动问,小人家中一切都好。”诚惶诚恐,显是受刘备如此礼遇,感动不已。

    刘备赶忙命人奉茶,待寒暄很久一番后,张平终于彻底被刘备人格魅力所折服,诚挚道:“人言刘大人礼贤下士,今日观之,实不虚矣。小人此来正是有要事相告,大人可知那徐州……”

    刘备摆手制止道:“张先生不必相告备,此乃别人郡县之事,与我何干?我在此间治理这小小一个平原县,就已是力所不及,那有心思去管别处?”此话虚伪不由太过。

    简雍急得忙以目视刘备,刘备不以为然,仍是神情平和。

    张平却以为是刘备并不信任自己,跪地叩头道:“刘大人,徐州城内乱,陶府君怒斩大公子陶商,同受刑者还有曹宏兄弟、张闿等人,皆是欲助陶商篡权夺势之人,内乱已平,陶府君却重病缠身,看来命不久矣。小人之言句句是实,上天可表。”

    刘备忙扶起张平坐定,谦恭道:“非备不信先生耳,怎奈我平原力小势薄,那有如此兵员?”

    简雍到此才算松了口气,暗叹刘备确实深不可测,又责怪自己太过莽撞。

    张平诚恳道:“现下徐州已是虚城一座,城中士族多迁移别地,本在陶府君手下任职之糜竺兄弟、陈登等人,都随北海城神童辛锐赴北海仕官去了。”

    刘备讶然道:“辛锐?莫不是去岁智退曹军的那个辛锐?”

    简雍答道:“正是此人,这人虽是六岁孩童,却传闻大有才能,五岁出仕,任奋威校尉,时隔几月,便升迁军师将军兼北海兵马统领,今岁又再升为扬武中郎将;出仕时之年幼,升官之速度,古今绝无仅有。听说前些日子又和吕布之女定下亲事……”

    刘备眼神亮起来,随即又黯然,叹气道:“真是神人天才,可叹我刘备空活三十有四,竟是一事无成,至今只守得小城一座,既无钱粮又无军马,唉!”言罢竟是泪眼汪汪。

    简雍劝慰道:“主公请勿悲伤,身体为重。”

    张平进言道:“当今徐州正是个好去处,大人可以平原军马百姓,尽皆迁至徐州,对陶府君只道前来投奔,刘大人乃汉室宗亲,又才德兼备,想陶府君现时正值用人之际,定然倾心接纳,再以平原之民填补徐州之缺,发展农商,同时调练兵马,徐州城大壕深,又有下坯钱粮广袤,可以久守,如此则大事济矣!”

    刘备闻言大惊大喜,没想到一个客商竟然有此高着,当下再不掩饰,深施一礼道:“若如此,则先生为第一功臣。”言辞切切,甚为坦诚。

    张平感动地扶起刘备,推辞道:“为刘大人这样好官出谋划策,小人之荣幸也。小人却无意仕途,只要做好这点小买卖,就已满足。”

    刘备点头道:“那便这样,若是我投陶府君成功,徐州之商务由先生执掌。”对于效忠之人必须收买,哪怕先开张空头支票,也是鼓舞人心。

    张平果然感激涕零,拜谢不已。当下刘备找来关羽、张飞,几人一齐商议妥当,克日便启程前往徐州。

    平原百姓还真是皆仰刘备之德,随之而去者十之七八,刘备望见漫长的军民队伍,心中总算长出一口气,自己脱离了近在咫尺的袁绍控制,终于要龙入大海了。

    一路山高路远自不必题,不一日,刘备终于行到徐州地界,先遣人通报陶谦,陶谦此刻几乎已不能理事,闻听刘备迁来投奔,倒是欣然接纳。世人都敬仰刘玄德仁慈,陶谦也没能免俗,因此刘备所率军民自此在徐州扎根。

    安顿军民已毕,刘备进州牧府探视陶谦,陶谦神色稍稍好转,慌命人请入。

    刘备趋身陶谦病榻之前,施礼道:“汉室末胄,不才刘备刘玄德见过府君,府君身抱微恙,请务必多加调养,早日主持大事,方令徐州百姓安心。”

    陶谦观刘备面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点史书倒是没有夸张,一看之下,便是至善至仁之相,再加上刘备言语温和,神情诚挚之极,不由叫陶谦感动万分。

    陶谦咳了几声,哀叹道:“老夫年迈,犬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青,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

    刘备闻言大惊,愕然道:“府君这是何意?”

    陶谦郑重道:“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

    刘备慌然离榻拜道:“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久仰府君

    大义,特来相投。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指誓似乎是他的家常便饭。

    陶谦感动不已,又不好再推让,只得长喟一声:“玄德公当世仁人,老夫敬佩不已。既如此,徐州东南五十里有邑名小沛,就请公暂屯兵歇马,与徐州以为犄角,共御敌军。”

    刘备大谢,拜辞出府,关、张、简雍都来询问,刘备叹道:“陶府君宽厚仁德,几番欲让徐州与备,怎奈我等为仁义而来,安能忍心夺他州郡!”

    关羽、简雍都是面带理解,毕竟都了解刘备为人,只有张飞吼道:“又不是我们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

    刘备瞪了张飞一眼,喝道:“休得多言,赶快随我前去小沛驻扎。”张飞诺诺无语,闷头跟随刘备共去屯兵不提。

    远在北海的孔融得知刘备投靠陶谦,兵屯小沛的消息,找来辛锐众人商议道:“刘备此行却是何意?去岁北海被黄巾余党包围,我们求援不果,怎地现在却南下去投了徐州?”言辞之中对刘备颇为不满。

    辛锐情知此事出自本身,有苦难言,但想来想去却也对于刘备南下感到莫名其妙,只得试探地问了句:“不知北方此时是何动静?”

    孔融无奈道:“吾也是不知,唉!北海本就稍显偏僻,兵员不甚多,与冀州更是有黄河之隔,近来袁绍占了冀州,封锁黄河河道,商旅来往甚少,因此哪得消息!”

    辛锐郁闷地想到:必须马上组建一支情报部队,此事十万火急,一刻也不能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