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二十四章 南孙北辛

    wed jun 17 16:13:25 cst 2015

    公元一九四年是个多事之秋,诸侯大多表现的异常兴奋,也不知是否因为末代皇帝汉献帝已经遭郭、李二贼挟持,政体无所约束,才导致诸侯之间战乱不断。

    北海城由于地理相对较偏僻,只要派兵扼住黄河南岸的临济港,便可北防冀州袁绍;现在西边又有吕布在濮阳,互为援手,因此甚是安稳。

    辛锐自从得知刘备三兄弟南迁徐州后,越发感到北海情报力量薄弱。情报这东西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团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现代战争、商场、还是战国时代,情报的作用举足轻重,只有掌握对方的动向,才可以料敌先机,有所举措。也正是孙子兵法所讲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孔融得到辛锐提议,虽意识不到事态究竟如何严重,但明白相信‘贤侄’是绝对没错。于是当即授权辛锐,叫他按自己计划在北海实行军事改革。

    辛锐得到孔融首肯,当即出榜募兵,榜文里明白表示当兵所受待遇,从军之人凡经选拔过关者,每人即可得钱十吊,有家属者,每家得田半顷,牲口一头,当兵的每月发放军饷钱一吊,另外战死沙场者,政府安排赡养家小,按月给与粮米钱帛。

    原本辛锐‘兵在精不在多’的打算是就当时情形而言,因为那时自己无钱无势,根本无法养活大批部队,而今自己代表的是北海郡政府,一干钱粮军饷皆有自己老好人孔叔父顶着缸,自然是兵员多多益善,而且只要训练得法,一万精兵肯定比一千精兵更有杀伤力。

    孔融谨尊老祖宗孔老二的‘仁政治国’策略,别的没有,这些年钱粮倒是攒的不计其数,正好能给辛锐扩军做成一个坚实后盾。

    榜文一出,百姓蜂拥而至,尽皆呆傻一般。原来汉朝政府规定:从军乃是百姓义务,称作‘徭役’,那有钱拿。恰恰相反,不愿从军者还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免役税,由此士族或者大户大都出钱顶着,而普通百姓只有乖乖前去服役。

    由于之前辛锐收编黄巾余党时所言优厚条件,北海军民皆不知情,而今甫经曝光,自然引起一片哗然,百姓皆议论道:“会有这等好事!多半是妄言。”虽然辛锐大名已深入北海军民心里,但这从军一年竟比寻常农民一辈子赚钱都多,那是打死他们也都不信的。

    是以榜文贴出半日,竟是一个来报名的都没有,百姓只是越聚越多地纷纷摇头叹气,却不有自告奋勇者。

    这可愁煞了负责备案的陈登和负责挑选的太史慈、许褚、辛霸,几人急派糜芳前去报告辛锐。

    辛锐自得官升扬武中郎将,孔融便在太守府旁给他另起一所府邸,是以辛家老少和太史老夫人都搬了过来,新中郎将府宽敞气派,辛锐大感惬意,是以无事便呆在府中陪娘亲和太史老太谈笑。

    而老爹辛伯安仿佛更是吃了长生不老药,愈活愈精神,现如今竟是半点病态都没有,成天和孔融简直形影不离,食则同桌,出则同撵,简直比拜了把子还要亲。

    两人除了谈经论道,说得最多的就是辛锐,孔融本有二子,但自从辛锐出现在自己面前,自己儿子就仿佛陌生人一般,从不提起。史上孔融自来主张子女不必孝敬父母,所以自己与两子关系本就平淡,由此可见一斑。

    话说辛锐正在府上思考募兵及训练各个兵种事宜,糜竺也在预算财政支出,却见糜芳急匆匆进来报说募兵甚为不顺,闻报不由大为震惊,马上将手边事务暂交糜竺,自己随糜芳急行至府衙榜文处。

    百姓中有眼尖者老远便认出辛锐,一传十、十传百,黑压压地当场拜倒一片,口中盛赞辛锐之德,表情甚为虔诚,辛锐只好上前回礼,在太史慈等接引下,穿过百姓艰难地行至府衙石阶上。

    辛锐站的高了,方才大声道:“大家都起来说话,在下年小才薄,不堪受大伙如此大礼。”如是再三,众百姓拜了良久,最后才在几个年长者的协助劝说下起身恭听辛锐发言。

    辛锐郑重道:“众人皆为我北海百姓,现今朝廷晦暗不明,天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哪个不是在水深火热里挣扎!而作为北海人民,我们应当窃喜不已,因为我们孔太守广施仁政,体恤民生,大家说,有那个北海子民吃不上饭?穿不上衣?”

    众百姓轰然道:“我等皆感孔北海和小将军恩德。”万人万言,皆都是感念之词,一时人声如潮。只是有几个老者眉头紧皱,似有隐情,辛锐一一看在眼中。

    挥手制止众人讲话,朗朗道:“我北海民风淳朴,而孔太守跟在下都是开明之人,不会闭塞视听,禁止大家倾诉民意的;我们都广开言路,注重体察民情,因此大家对于此次募兵若有疑问,但请直言无妨。我辛锐也同样出身民间,年纪虽幼,却绝不是那种杜绝百姓言论自由之辈。”说罢目视方才皱眉几位老者。

    这些人显然是百姓中德高望重、见多识广之人,因此辛锐决议先说服他们,只见一位面目透着正直的老者立即开口道:“太守和小将军为人草民等自然清楚之至,那个不感念!只是我大汉历代皆无军饷一说,将军此次募兵,开出如此优厚之饷钱,草民实在不敢相信。”言语直率,一听便知是个耿直的老头。

    辛锐暗道:吖的,这老头倒是直接,不相信就是不相信,可老子总不能告诉你人民解放军应征入伍的待遇比这还好吧!面上笑道:“老丈所言非虚,可是请老丈试想,在我大汉旧制‘徭役’之下,有几个是心甘情愿前去应征?这样的军士会有几分战力?大到国家,小到北海城,皆是同样道理。”

    旁边一位老者接问道:“小将军话虽如此,可是祖制安可随意改之?”

    辛锐从容道:“祖制传到今日,已是面目皆非,不少士族官宦都不尊此制,花钱找人替代,还有直接花钱贿赂负责官员,得以免除,而我们百姓呢?无钱无势,只得任人摆布,更有甚者十五岁应征,老死边关,一辈子都不得回家,其惨不堪言表;战死者,朝廷本有少量抚恤钱粮,但到现在有几个人家能得到?”

    众人听罢默然,更有的眼中隐有泪光,显然此话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辛锐趁热打铁道:“诸位,在下虽然不才,却愿在有生之年辅佐孔太守,令北海绝无此类事情发生。可是现在天下大乱,皇上竟然被小人挟持,各路诸侯皆有不臣之心,战争连绵不绝,所以在下不得已在此招募勇士,保卫乡土,保卫我北海不受战乱之忧。”

    叹口气又接道:“虽然保卫乡土乃是每个有志之士的职责所在,但当兵毕竟是件危险之事,军人就得有准备为保卫家人而时刻面对牺牲的觉悟,因此在下征得太守同意,采用募兵制度,生命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这只是对勇士的一点鼓励和嘉奖而已。”

    百姓们此刻已经感服的无话可说,但仍有一位较深沉的老者质疑道:“太守和小将军之心,草民等感激不已,只是北海城自来兵少,地势又偏远,不知此次征兵却是为何?”这句话实在道出北海一项实情,孔融本就重文轻武,治理内政是游刃有余,对于军事就外行的紧,所以北海这点军事力量简直形同虚设。

    辛锐方欲答话,人群中却有吼声传来道:“你这老儿忒也罗嗦,又从不的军,在那里支支吾吾作甚!”周围的人掩着耳朵自动闪出一条路,喊话之人走至台阶下出言道:“那个管事?俺要投军。”

    辛锐打量来者,七尺多身材,横眉竖目,一脸虬髯,只是手腕仿佛受了伤一般,裹着厚厚一层布帛,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容;又闻他声音洪亮,知道是条好汉,便笑道:“壮士可在这边报名,可否等在下回老丈问题之后再详谈?”说罢一指坐于文案的陈登。

    那汉一点头道:“小将军之名俺早已闻听多时,请小将军先说。”遂闪退一旁等待辛锐发言。

    辛锐笑道:“老丈请听在下一言,现今诸侯并起,各自竟相招兵买马,前些日曹操攻打徐州之事想必大家有所耳闻,徐州势弱,由是孔太守命在下率兵支援,又天幸在下岳丈吕布夜袭兖州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顾,这才得解围。试问,若是曹操打的不是徐州而是北海,我等怎生应对?以北海城不满八千之众,恐怕即便有援军也支持不到援军来时。这且不论,就说黄巾余党以五万军马围城之时,敢问在场哪位有把握尽败其兵?”

    那老者听完此番见解哑口无言,默默点头赞成辛锐之高见,此时百姓那里再有疑问,欢声雷动,再加又有那大汉带头,因此群起踊跃报名,陈登等人霎时忙碌起来。

    辛锐满意地笑看着一切,对身边那汉抱拳道:“壮士大义,在下多谢了。”

    那汉忙还礼道:“小将军客气,俺本是北海将官,只因阵上受伤因此赋闲在家,孔太守待俺不薄,因此时思报效此恩,今日情愿再投军营,作一小卒。”

    辛锐至此早已明白这汉身份,却不便点破,只得道:“壮士虽是心思甚好,只怕伤势不利,因此还是在家多将养的好。”

    声音刚落,只听这汉吼道:“俺武安国感太守大恩,每日无不思以死相报,将军此言,毋太过欤?俺虽右手断腕,尚有左手存焉,一般地可以杀敌立功,将军小瞧武安国耶?”言语中不满甚大,火气剧增。

    辛锐本是好意,哪知被武安国一说,竟都是自己不是,又怕反驳冷了百姓之心,因此郁闷不已,正在此时,孙乾不知从何处气喘吁吁跑到这里,边跑边喊道:“将军,大喜事,大喜事啊!”

    众人眼光随之移向孙乾,只见他挺下来顾不得喘气便呼哧着问道:“将军可知许绍这人?”

    辛锐好生不是味,却按下心中的火气道:“不是那个愿意点评世人优劣的所谓名士么?听说称作‘人物评论家’?”这个名词倒是后世听来的。

    孙乾愕然道:“什么是‘人物评论家’?在下虽然不知,但却知许绍是当世最富盛名之相士,他近来编出一册‘豪杰评论榜’,上榜者皆是当世英雄;将军竟排在第三位。”

    众人闻言表情不一:闻听许绍大名的都是欣喜不已,祝贺辛锐道:“恭喜将军了。”而那些孤陋寡闻的倒不知是什么情况,傻愣愣地看着那些兴奋的人,表情像在看一群弱智。

    辛锐对许绍之名虽是知道,也知关于曹操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流传千古的评语来自此人,但骨子里不甚感冒,毕竟许子将既非智将又非武将,当下漫不经心淡淡道:“谁在第二位?”

    孙乾见辛锐半分喜悦之色都无,还问了这样一个大有深意的问题,还道辛锐志向无比大,忙敛容道:“第二位是孙策,将军不知他上个月以传国玉玺为质借兵与袁术,平了江东六郡,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