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十二章 迁移大计

    sat dec 01 12:35:18 cst 2007

    陈留至北海的官道上,自远及近飞过两骑,风驰电掣一般渐行渐远;一个时辰后,此处官道涌来大量百姓,相互牵扶,黑压压的缓慢移动着。虽是各个面黄肌瘦,却精神倍佳,仿佛此行的目的地是世外桃园一般。

    这些百姓正是许家坞的民众,辛锐三人在相助许褚退敌后,陈说利害,终于说得许褚带领全坞百姓举村迁往北海。

    而许褚见辛锐年少有为,太史慈和辛霸又英勇无双,自然生出惺惺相惜之感,遂拜辛锐为主,一时皆大欢喜,了却辛锐一大心愿。

    辛锐此刻甚是担心北海局势,因此和辛霸先行赶回,由许褚太史慈负责引领迁移百姓。

    待到北海城下,不觉已过四五天光景,辛锐心中惴惴,赶紧进城,正行至城门处,却被一声喝喊惊了一吓,忙勒马寻声音看去。

    来者却是孙乾,辛锐赶忙下马,疾走至近前问道:“孙军曹,这几日城中境况如何?”孙乾并不回答,却神情古怪地看着辛锐,缓缓反问道:“辛校尉这几日却去了哪里?”

    辛锐暗道不妙:莫非已被孙乾看破什么?忙道:“啊,我去了趟陈留地界,这个……嘿!”

    孙乾道:“兵临城下,辛校尉还有空闲花上四五天光景到处游逛,教孔太守和在下都等的煞是辛苦,不知是何道理!”

    辛锐自知此事不好开脱,索性横下心来,坦白道:“孙大人有所不知,其实那贼寇……在下已经早已降伏”,说着一指身边的辛霸道:“此人便是黄巾渠帅管亥,现在却是在下家将,改名辛霸,辛向民。”辛霸闻此言,也知事情有异,不由暗暗戒备,虎目直视孙乾。

    令人疑惑的是孙乾不怒反笑,也并无惧意,依旧不温不火对辛锐道:“辛校尉接着说。”

    辛锐大骇,虽不明孙乾是何用意,但心中已知他早已瞧出端倪,谅也遮掩不过,遂接道:“其实那次在下对太守所言城外有饥民饿殍需要救助,实是扯了个大谎。那些钱帛粮草,都叫我拿去供给降伏之军了。”

    孙乾面上虽波澜不惊,内心却是翻江倒海,自己虽察觉到事情有异,却不知辛锐小小年纪竟能如此移花接木,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太守孔融太过仁慈,但辛锐心智可见一斑。

    只听辛锐接道:“此次陈留之行,我又带回千数村民,这些人将对北海城的建设起到重要影响。方今天下大乱,正是用人之际,因此人口多少,经济水平如何,将成为立足世上的关键。”

    孙乾沉思片刻,拉着辛锐道:“此地不是说话之所,请到舍下,我与君详谈。”

    辛锐心中由惊疑不定转为欣喜异常,慨然道:“就请带路。”

    三人疾步走入孙乾府第,辛霸在厅外戒备,孙乾禀退左右,将辛锐请到内室,坐定后问道:“那些军兵抓回的俘虏莫不都是辛校尉的主意?”

    辛锐道:“正是,不然为何我要强调军士不准杀伤,只抓活的!”

    孙乾咽了口干唾,急道:“还有……”

    辛锐不待孙乾讲完,便抢道:“是,也是我用计叫人假扮逃荒百姓,以取得辎重。还有,黄巾贼众尽皆归附后,我将其少壮精锐者一千余人编成私兵;余者令其屯田,亦加以训练,称之为‘民兵’,又叫作‘预备役’。”

    孙乾摸摸下巴,暗自感觉还没有落地,此时心中惊骇已无以复加。辛锐竟像是明白自己疑问一般,这尚且不算,可是辛锐口中的‘屯田’‘民兵预备役’,竟是自己从前闻所未闻,但经他一说又却又令人觉得妙不可言。

    孙乾便似着了魔一般,喃喃道:“何为‘屯田’?何为‘民兵’?”

    辛锐大笑道:“你倒不必先直销这些,只管记得我要在乱世成就一番大业即可,别的我们今后再详谈。”

    孙乾如梦初醒,忙将辛锐扶上正座,跪地拜道:“主公在上,乾愿效犬马之劳。”

    辛锐搀起孙乾道:“小子年幼,又无大才,安敢受先生如此大礼;幸得先生相助,大事可成矣!”

    孙乾不然道:“主公乃神人异士,与年纪长幼无关。吾亦自负饱读诗书,却不及主公万一,若是主公欲安世济民,不才愿听驱驰,只是……”孙乾面色突然一沉。

    辛锐道:“公佑不说我也明白,孔叔父乃当世大儒,学识渊博自不必说,难得的是更有一片爱民之心,我在此发一誓:倘若有兵来犯,我必力保北海城和孔叔父无忧;若我起事时,亦终生不与他为敌。如此公佑可放心了?”

    孙乾大惊道:“主公真神人也。有主公这句话,公佑再无他心,必定全力支持主公大业。”

    辛锐到此时方才彻底放下心来,点头道:“有赖公佑。今日我等需先见孔叔父,将黄巾兵退之消息高知之,然后……我想差不多是徐州城前来求援的时候啦!”

    孙乾原本还对汉室存有一丝眷顾,但听罢辛锐讲天书般的一番言语之后,自觉竟是欲罢不能,难以不对他言听计从。

    两人一番谈话,竟不知不觉过了两个时辰,赶忙稍作打点,奔太守府而来。

    孔融倒还是老样子,并无看出有何不妥,辛锐知是孙乾在其面前为自己掩护,心下暗暗感激。

    几人入座後,孔融问道:“贤侄近来忙于军务,甚是劳顿,我心中实是不忍!唉!怎奈我并不懂军事,否则亦可祝贤侄一臂之力。”神情甚为感伤。

    辛锐笑道:“区区小事,何劳叔父惦念!小侄因叔父信任才有此用武之地,倒要感谢叔父举荐之恩。”

    孔融点头赞许道:“贤侄确是大才,你看这贼寇几日竟是毫无兴风作浪,贤侄功不可没,我已上书朝廷,表汝为军师将军、兼北海兵马都统领,此后北海军务,全仗贤侄啦!”

    辛锐暗道自己官运亨通,现在显然已成为北海城的警备司令了,忙谢恩道:“多谢叔父栽培举荐,五日之内,必破贼众。”

    孔融鼓励一番,又忙着跟辛伯安谈天论地去了,辛锐孙乾知趣地告辞出府。

    回营路上,辛锐道:“还有事相烦公佑,请卿万万勿辞劳苦。”

    孙乾道:“愿听主公调遣。”

    辛锐道:“三五日之内,陈留许家坞的百姓会尽皆迁来此地,又有我安排屯田的黄巾余众,届时恐人多生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之后还有东边陈家庄百姓,要安抚他们,必须先发粮米,再安排住处,这可是一副重担那!此事由你负责,怎样?”

    孙乾慨然领诺道:“这等安抚民众之事在下还算颇有信心,请主公静待两日,乾必定会草拟一纸计划。”

    辛锐点头道:“那我就放心了,有劳公佑。”

    孙乾道:“分内之事,不足挂齿,那乾即刻便回府,起草文案。”说罢抱拳一揖,望自家府地去了。

    辛锐赶忙回营,整点军务,营中军士一见辛锐,各个欢欣鼓舞,摩拳擦掌,皆以为辛锐是要带领人马出城杀敌。

    这些军兵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原本消极厌战的他们,如今怎会斗志如此旺盛,只知有这年幼主帅带领,便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辛锐显然已经在实质上与精神上双重统治了整支部队。

    营中巡视一番,辛锐将辛霸派去城外老营,抓紧训练,并让他告知部下,不日便给不愿从军者安排住处,发放牲口农具和耕地。交待完毕,才松口气向自己家去了。

    辛锐行到辛府门口处,便见母亲正倚门翘首,见是儿子归来,喜的她赶忙迎上来,嘴里责怪道:“锐儿都几日没有回家,听说做了官,怕是早连为娘都记不得了吧?”手却紧紧握住儿子,生怕一松便会不见一般。

    辛锐扶住母亲,心中一阵酸楚,强忍着道:“娘,我承孔太守委以重任,担负着北海全城百姓安危,故此忙里忙外,是以不得常侍奉娘的左右,还望娘亲勿怪。”

    母亲拉着辛锐进内堂坐定,倒杯茶给他,看着他喝茶,眼中流露出无限慈爱,缓缓叹道:“锐儿年少有为,当娘的高兴还来不及,怎又肯责怪!娘亦非是不明事理之人,现下局势你爹他也常跟为娘提起,因此娘支持你的作为。但你一定要注意自己安危,莫要轻身复险,我和你爹就只有你这点骨血,你要是……”说着眼圈发红,便说不下去。

    辛锐安慰道:“娘莫担心,孩儿这不是很好吗?再说孩儿身边还有子义和向民,皆武艺高强,断能保孩儿无事。”

    由此辛锐便安心在家小住两日,陪娘亲和太史老夫人谈笑开心,直到孙乾派人来请,方才离开家门,前往孙乾府上。

    一见之下,孙乾发髻蓬松,眼圈暗红,面容甚为憔悴,便知他这两日是昼夜劳作,辛锐不忍道:“公佑辛苦,可别累坏了身子。”

    孙乾精神却是颇为振奋,笑道:“乾无事,谢主公关心。”接着展开一扎表策道:“这是乾两日来所列民众迁移表,请主公过目。”

    辛锐接过表策,展开看了起来,孙乾道:“粮食衣物可尽皆从府库出具,至于田地,就城南五里处荒地开垦之,关于住所,属下在城内已设置几处,如果不足,再于城外扩建一所小城,由城内迁去部分住户,余者百姓皆安顿于此;详细计划,表策都有明述。”

    辛锐道:“好,就这么办。公佑将百姓分散杂居这点提的最妙,深合吾心。真是辛苦你啦!”两人迅速前去落实计划。

    首先,辛锐带兵杀入早已布置妥当的黄巾营寨,却见黄巾贼众早已人去寨空;而后辛锐回禀孔融,说大胜而归,贼乱已平;同时孙乾来禀城外饥民甚多,请求救济,孔融见贼兵已破,忧虑全消,遂大喜允诺。

    旬日,陈留许家坞族人和另外些许同来之千余百姓被编排成三股,两股安排于北海城内,另一股则先到黄巾老营暂住,粮食衣物发放十分及时。三股百姓协同编入民籍的黄巾降军轮流垦荒,筑小城。

    许褚看得目瞪口呆,直嚷道:“若知有此美事,某家早来北海也,这下某家可餐餐皆饱了!”众人大笑不已。

    过不多日,陈家庄举村迁至,陈老汉在得知贼兵已破后,感慨万千,言而有信地带领村民迁到北海城来。

    一时间,北海热闹异常,可谓人多势大;荒地开垦出几千顷,众志成城之下,小城不多时业已完工,几股移民加上由北海城内迁去的商户作坊,亦是欣欣向荣,一派繁华之景。

    辛锐以太史慈,辛霸,许褚为将,在原有私兵基础上又挑选精装之士五百人,组成飞熊军,强调马战步战并举的方针,由许褚统领,终日演习,只待大战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