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一百三十、抚今追昔(二)

    mon aug 03 19:44:17 cst 2015

    人们反对战争,痛恶战争,但战争是客观的,统治者的私

    ・1694・

    欲发动的不义之战,抵御外侵的正义之战,农民起义的正义之战,都会降临在百姓的头上。武植他们说,我们不要战争,我们像送瘟神一样反对战争;我们要太平,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太平。他们相信天下太平是主流,战争就像天上的乌云一样,会被太阳和强风吹散无疑。

    在闲暇的时候,在家人的陪同下,武植潘金莲不时地在田间的坝埂上散步,眺望着大田的长势,眺望着远处的山川与绿水,眺望着远处的蓝天白云,……思绪万千,遐想未来。眼前时而浮现出幼年时无忧无虑的玩耍,时而浮现出童年时朗朗的读书声,时而浮现出少年、青年争强好胜的夺功名奔仕途,时而浮现出“宴尔新昏(婚)”的幸福,时而浮现出青壮年时恪尽职守报效朝廷、心系百姓,时而浮现出国破流离临安,时而浮现暮年回家乡……,历历在目的画面在眼前不住地荡映着,无不激扬。他们恨自己年老体衰不中用,恨老天爷这么无情地催人老,恨自己为百姓奉献少,恨天下不公出战乱,恨金朝狼子野心侵占中原,恨徽、钦二宗昏庸无能,恨蔡京、童贯和高俅奸佞当道,恨高宗、秦桧卖国求荣……。

    人生旅途多坎坷,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时运斗。卦书上说人的一生,四十九岁本历年,六十六岁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些都是人生的坎。如今他们的年纪都已八十有五或八十有七,还老当益壮,有人问他们

    ・1695・

    是怎样修来的,有什么秘诀。武植潘金莲回答他们,说他们也是稀里糊涂地走过来的,可能是命运与机遇给他们带来的长寿,没什么秘诀。他们在年轻时代,以为自己能活到四十多岁就不错了。过了不惑之年以后,又进入花甲之年,没想到还活到了耄耋之年。他们说现在都快要入土了,总结起来才知道,合理养生就是人的长寿秘诀。他们说人的一生不但要争奉献,也要增进自己的寿命。除了特殊情况必须视死如归外,还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天下,为百姓,为他人做奉献。你连生命都没有了,拿什么去做奉献呢。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要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还有珍惜夫妻间的感情,风雨同舟,白头偕老。

    他们说,养生首先要养德,树立心底无私,抛弃私心杂念,轻轻松松地过人生;

    其次要实心踏地地做好事善事,陶冶自己的品节;

    再次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既要疾恶如仇,又要与人为善,对绝大多数人要和谐相处,融洽安全理念,有益于心理健康;

    第四要做到‘三勤,两多’与‘一节制’,那就是‘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脚’,‘多活动,多睡眠’,有利于锻炼身心。据医家告诫,人步入六十岁的老年期,就应该节制房事。不要吃些鹿鞭等壮阳药强制做房事,图一时的快活而泄了肾气。肾气就

    ・1696・

    是一个人的底气,从娘胎里先天就有的。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到古稀之年以后,随着身体逐渐地衰老,底气自然就泄“空”了,没有抵抗力了,人就会堆碎了,那样的话谈何健康长寿。有人说可吃些人参、鹿茸、灵芝之类的大补药去“补”,那是不可能的了。古今的皇帝荒淫无度,高官的三妻四妾,他们吃尽了“长生不老”的药,没见一个长寿的。他们过早地归天,或是年过半百就步入老年,比比皆是。而药王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潜心研究医学养生,却活过了百岁。

    最后就是节制饮食,酒味醇厚伤身体,粗茶淡饭以养人。根据情况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多菜少饭,多素少荤,适当进行食补。没想到几十年的清苦生活,倒换来长寿,回想起来,真的是值啊。武植潘金莲说的不无道理,这使笔者想起后一明人所作的打油诗也好,还是顺口溜也好,说:

    “酒色财气四面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有人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此是后话,不提。

    当有人说武植潘金莲他们,耋耄之年应该歇息颐养天年的时候,他们说,人到暮年之余,还要活得有意义。发挥余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首先要活到死,学到死。只要能动弹不但要看书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

    ・1697・

    其次还要做善事,奉献于他人。

    再次就是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继续资助办义塾。

    他们说,力所能及地做好这三点,就足以**余生了。有人问他们对收复中原的看法时,他们表示,就他们这一代的希望是渺茫了,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下两代,或是下三代……的身上。他们坚信,收复中原,振兴大宋的意愿一定能够实现的。他们说,现在我们不能为大宋收复统一而效力,但我们应该把家乡的事情办好,让广大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息发展,过上好日子。也是为将来中原的收复,实现大宋统一做好力量上的准备。为了嘱托子孙莫忘收复中原,实现大宋的统一之志,武植也写了一首《寄托》的诗,诗曰:

    “老朽生来大宋根,收复中原靠众人。

    空怀愚公移山志,九州一统寄子孙。”

    武植与武松计划过年开春疏通水渠,修筑堤坝,植树固堤;修筑道路,清理水沟,提前做好防汛工作;庄里组织棒劳力进城挣劳金,干些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掏大粪、拉脚运输、挖阴沟等活路,宽裕农夫们的生活,也给里里积蓄活动费用;发动家庭妇女纺织染缬,编织席子、匡楼、蒲垫、草鞋、草帽等副业,卖与收购商,增加生产收入等。城里人一听说是武家庄或潘家庄的劳力,一听说是武家庄或潘家庄的货物,就不打折扣地雇用或收购。他们的信誉在城里打炮了,就连济南城也都闻名,

    ・1698・

    武潘两庄的人都高兴,不提。

    武植潘金莲与武松文娇娇他们商量,义塾银两与师资紧张,小寺庙的老教习多病不能坚持教学,需远聘教习上课。现在武烊代课只是不让孩子们散花,他也不是当教习的料,所以聘教习是义塾的当务之急。还准备在自家的庄园里,腾出三间门房做学堂搭上火炕,让弟子们上炕读书,教习就住在那里,与我们一起吃饭,省得多花销。伙计们把屋子收拾干净了,火炕也搭好了,铺上炕席,烧的热的乎的。武烊将十余名的低龄弟子领进来了,孩子们争相上炕。炕上暖和了,上课读书,再也不冻手冻脚的了。不几天的功夫,就请来三位教习来了。一位教习姓芈名叶,是位乔家庄的人氏;另一位教习姓滑名东雨,清河城内人氏;最后一位教习姓应名江,梁山人氏。他们祖辈相传自办家塾,功底很深,当启蒙教习那是绰绰有余的。芈教习因年岁大一些,就在武植府里学堂教学,滑、应二教习分别在小寺庙学堂与文府学堂教学。武烊就专心致志地在禚府学堂教学,待聘到新教习以后再替换他下来,以免弟子们辍学。自此以后,几个学堂每天都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朗朗读书声。武植他们听到后倍感亲切,后代有望,民族有望,天下有望。未来希望就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孩子们努力呵。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