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一百二十四、谦逊为宝(二)

    mon jul 20 20:27:59 cst 2015

    武植说,项羽与夏桀那些人不能过多地相提并论的。前人于季子在《咏项羽》诗中写道: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忘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当朝王安石宰相在《乌江亭》诗中也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1615·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他们的诗都对项羽做过赞叹与惋惜。笔者发现,后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也写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的诗也同样对项羽做赞叹与惋惜,此是后话,不提。

    关于为正义事业而奋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牺牲的问题。武植潘金莲他们认为,这就需要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掌握斗争策略与技巧。勇敢与机智结合起来,克服自满与不断修正错误结合起来,认准方向,既保存自己,又争取斗争的胜利,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可是,在敌我实力悬殊,无法抵抗的天灾人祸,及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不得不牺牲生命的时候,也只能毫不犹豫地牺牲生命,视死如归,别无选择。

    武植潘金莲认为,对于人生的尺度来说,要求的要件很多。但一个人能达到其中的一、两件,也可以说就足够了。如一个人性格不好,沾火就着,人际关系不好,但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做了很多的好事善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一个为天下奉献的人。当然,能做一个全面的完人,那是更好的。世间是没有完全好的东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的话,并落实在行动上,天下就会四海升平,政通人和,

    ·1616·

    百业俱兴,国富民安。

    当有儒生祝贺他们耄耋之年寿星安康,并问及长寿秘诀时,武植风趣地回答,说一个人能活到耄耋之年,确实是很难得的。杜工部在《曲江》诗中说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与潘金莲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以说是“人生八十古更稀”了。要说长寿秘诀,他们说是没有的。要说养生之道,前人都有经验体会的。有说合理膳食,有说身体锻炼,有说每天有个好心情,有说是敲经络练气功,等等养生之道吧。养生是离不开条件的,就拿合理膳食来说吧,这对于官宦之人来讲是有可能做得到。但在戍边和拼杀在沙场上的将士们,以及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穷苦人来说,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了。就他与潘金莲而言,对于前人的养生之道也很难做得到的。就是养生家、名医,也很难天天头头是道地坚持到底的。但武植潘金莲他们的养生之道,几十年来,总结起来就是“争”、“淡”、“廉”、“俭”、“安”五个字。他们说,长寿养生是个长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累月地去坚持,综合调节人的意志和情操,促进人体的气血周流,达到防病抗病的能力。具体说来:

    这第一个就是个“争”字,所谓“争”,就是在年富力强之际,争成材,争事业,争奉献。少时争成材,就是苦读书,求知识,长学问,夺功名。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个人有大志,就必须在少年时去努力拼搏。汉乐府《长行歌》

    ·1617·

    里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是求知的根基,求知是学问的基础,长学问又是夺功名的动力。从大的方面讲,争成材又是争事业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干大事业,没有知识,没有学问,能行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没有功名能顺当地进朝廷做官,争做国家栋梁吗?你就是花重银捐官,胸无点墨,肯定是个庸才,像高俅那样贻害朝廷。再说争事业吧,为天下干大事那才叫大事业。作为有用之材,理应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为大事业去奋斗,去拼搏。干大事业就要勇往直前,恪尽职守,悉心熟虑地,完成朝廷交办的大事。事业是发挥才干的天地,又是实施奉献的处所。大事业将会造就一批贤达功臣,使他们青史留名。也就是说,一个有志之士,要为天下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要把“争”字放在首位。否则的话,将是一事无成的。

    说到第二个“淡”字,那就是淡薄名利。司马迁说过,名利这东西要“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或是事业取得辉煌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淡薄名利的问题。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充沛发挥作用时,就应该急流勇退,让那些年富力强的贤达勇挑重担,发挥才干。辅佐贤君治理天下,则天下必兴矣。天下大事是众人之事,一个人再有能耐,浑身都是铁,能捻多少颗钉子?再说,人到暮年,体力不支,观念保守,疑虑固执,不能适应繁重的公务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尽管头脑敏

    ·1618·

    捷,精力充沛,但照年富力强的人来比,显然是差得多了。这时你退下来,给新上来挑重担的人,出谋划策,让他们撒腰干,你才是功德无量。名利这东西,在人生中,它是个好东西,因为它能激励催人奋进,增长才干,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报效天下,是有积极的意义;说它不是个好东西,是因为在品行不端的情况下,能使人误入歧途,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侵害公私利益,葬送人生,一害天下,二害自己,成为罪人。这就是名利的消极一面,不可忽视。所以,要在名利面前把住码,使其扬长避短,化消极为动力,化动力为淡薄,才能在人生中心胸宽阔,无私纯正。

    说到第三个“廉”字,廉就是要廉洁。《吕氏春秋》里说过,“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包拯也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廉洁就是为政清廉, 廉洁就是克己奉公。在仕途上,不损公肥私,不贪污腐化,不收受贿赂,不徇私枉法,这是对做官者最起码要求。廉洁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无私奉献。当代周敦颐学者廉洁奉公的信条颇感佩服,他认为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一要思想上提倡廉洁奉公;二要行动上履行廉洁奉公。他在任洪州知府事时,钱财散尽济贫,妻儿以粥度日,过着清苦寒酸的生活,自得其乐。他在寄家乡族人的一首诗说道: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1619·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可见周敦颐一心奉公不图名利的精神,是深得人心的。

    说到第四个“俭”字,俭就是俭朴,也叫节俭。《左传》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朴,为人之道也。一个人,一个家庭,贫穷时,应意坚不气馁;富贵时,应如浮云不奢侈。一旦步入奢侈,必浪费败家或自取灭亡不可。为民者如染上懒、馋、赌、嫖、盗的话,慢慢就会变成罪人;为官者,如染上懒、馋、占、贪、赌、嫖的话,就会堕落成为罪臣。粗衣粝食以养德;穷奢极欲必丧德。东晋时陆纳任吴兴太守时,将军谢安常来拜访,陆纳仅以几盘果品和茶水招待;寇准当了宰相,仍保持节俭和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居家过日子非常节俭,卧室里的青纱帐就用了二十年,坏损修补,不更换;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他的俸禄多半用以周济邻里乡亲,帮助穷苦文人。妻子及儿女都穿着补丁的衣裳,有一次,他把长子纯祐的衣裳送给一位落泊的文人,结果纯祐出门会友时只好穿弟弟的衣裳;司马光俭约会友,他老年住洛阳,会老臣友,他们都有约定,果品不过三种,菜肴不过五种,节省下来的钱好多聚会几次,所以他们把这种聚会叫“真率会”;宋仁宗时张高节当宰相,家庭生活仍坚持在当河阳经略通判时的水

    ·1620·

    准。有人问他,他说“晴天防阴雨”,如果家里人过惯了奢侈的生活,一旦他被罢官或病死,家里人把钱物都败坏没了,他们怎么生活。以上的贤臣以俭养德,俭朴著称,为我们所景仰。而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荒于朝政,导致他落得个身首异处,隋朝灭亡;唐明皇陶醉于享乐声色,而致安史之乱,使盛唐趋衰;东晋石崇豪奢致杀。他官至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财无数,生活极度奢侈。以烛代薪,做锦障五十里,可谓富甲于天下,侈极四海。八王叛乱时,被赵王伦杀害。赵王说杀他的原因是劫掠侈极,这时他才知道是豪奢害了他,追悔莫及。廉俭必兴,奢侈必衰。要崇尚和继承俭朴之美德,牢记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格言,以俭为乐,平淡人生。

    说到第五个“安”字,安就是安心,或者说心安。心安是廉俭的落脚点,心安才能理得,心底无私天地宽嘛。民间有俗语,叫做“脚正不怕鞋子歪”,“人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每个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安身立命地做奉献,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步入老年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过着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是别有惬意的。所以,每个人,包括拼搏在各行各业上的人们,都应该心安理得地,创造条件好好地去生活。安心,对于每一个有所作

    ·1621·

    为的人来说,是太重要了。作为君主心安则天下安;作为臣下心安则君主安;作为父亲心安则家庭安;作为子嗣心安则父母安;作为个人心安则邻里安。

    最后,武植潘金莲感慨地说,如果一个人能时刻坚持做到谦逊的话,把“争”、“淡”、“廉”、“俭”、“安”作为自己座右铭的话,他不是圣人,也是寿星。人生的经历是漫长而又复杂的,路就在脚下。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看运用如何。坚信,走自己的路,攀登光辉的顶点,定能成功。以上就是武植潘金莲对做人的见解,致使在他们的履历中,勤奋好学,实现理想,勇挑重担,心系天下,履险如夷,无私奉献,是后人奋进的楷模,一点也不为过。

    大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后来的不久,学识渊博的朱熹,就把古文按其内容,笼统地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并确定下来称为“四书”,此是后话。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