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一百二十二、人生探索(二)

    wed jul 15 19:44:26 cst 2015

    这就说明,知识是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须知先秦时期没有一大批有学问的人,去开展百家论战的话,能出现著名的孔、老、墨、庄、孟、荀、韩非等先秦诸子吗。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未阻挡了学问的发展。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孔孟之道列为治理天下之本,做人之根。创议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使伦理道德正统起来。使孔孟之道发扬光大,使儒家思想列为一教,使华夏大地成为礼仪之邦。所有这一切,都是圣贤名人,经过不懈努力打造起来的,是灿烂的瑰宝。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义也。”还

    ・1580・

    说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有荀子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班固说的“水滴石穿”的毅力,像杜甫说的那样“男儿须读五车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的一生,必须抓住青少年这个大好时光,勤奋学习。否则的话,就像杜甫的《长歌行》诗里所说的那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学习要广开思路,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之教诲,要求求知者百折不挠,刻苦读书,抓住人生的有利时光去学习。把求师与自习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掌握真才实学,成为学者和天下的栋梁之才。要达到目的,古今典范数不胜数。从仓颉造字,至先秦诸子以后的散文;从先秦以来的韵文,创作者创作出千古不朽,经久不衰的著作和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宋时已经基本形成雏形的《诗》、《书》、《易》、《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的经类;《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的史类;《墨子》、《庄子》等子类;及《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等集类。武植说这些不朽的作品,都散发出创作者高超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华夏的传世之宝,百读不厌的全书。武植认为,如果这些创作者,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高深的学问,是绝对写不出来这些传世绝作的。他说他与潘金莲虽已耄耋之年,但还坚持阅读些名经贤传,对于丰富头脑,受益

    ・1581・

    匪浅。这也叫着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大海,学问无止境。只要努力求知,勇于探索,就一定能结出时代的硕果,为后人留下不朽的瑰宝。他与潘金莲鼓励后生们努力,时代是属于你们的,创作的机遇是你们的,让大家去展示才艺吧。

    三要有立志感,这是做人的动力。立志,就是要确定人生的志向,时刻激励自己的斗志。所谓“树雄心,立壮志”是也。一个人尽管有忠孝之心,有忠义之行,有高深的学问,但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坚定的斗志,就不会有创造精神,就不会为天下人做出较大的贡献。武植说,他喜欢隐士的才华,但不喜欢隐士的德行。才华横溢,为什么不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实践,去施展呢?他说,这叫才华的荒废,学问的浪费,是不可取的。对世道不满的隐士,一般都是“怀才不遇”,思想颓废,缺乏斗志也。但他赞成急流勇退,因为年岁大了,身体不支,观念守旧,就很难有创造精神。这样就应该急流勇退,让年富力强的人去挑重担,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样的退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机遇均等的好做法。如果萧何月下不去追韩信,刘备不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话,韩信就没有用武之地,诸葛亮就真地“卧龙”了。岂不是真的瞎了他们的才干,人生还有何意义。古今凡成大事的人,都有自己的远大志向,刻苦勤学,成名成家,创造出不朽的财富,利国利民,并为后人所景仰、尊崇和学习。圣人孔子、孟子的孔孟之道为立天下之正统。孙子、屈原、司马

    ・1582・

    迁、“三曹”、诸葛亮、王羲之、郦道元、刘勰、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煜、苏轼、王安石、范仲淹等名贤,他们在学派的创建,兵法的创立,文学的创作,书法的创新,治国的方略等,都做出重大的贡献。孔子说的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墨子说一个人,“志不强者智不达。”孟子说,“志,气之帅也。”诸葛亮要求,“志当存高远。”范晔说的更具体,说“有志者事竟成也。”我们应以天下为己任,按程颢说的“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上述的教诲,就是精深的立志格言,启迪我们去奋进。立志还要有信念,要有自信心,要有毅力,去勇于探索与拼搏,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骨不切,不成器;象牙不磋,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石不磨,不成器。只要坚持“愚公移山”志,不怕艰难与险阻,勇于攀登,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古今有立志在人间的俗语与格言,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人穷志气短”;“无志之人长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有志者事竟成”等,都是催人奋进的名言隽语,激励拼搏的动力。古今立志成名者且不少,最典型那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不但致力于《诗》《书》等古文献的编订,删修《春秋》,初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