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一百二十二、人生探索(一)

    wed jul 15 19:42:50 cst 2015

    武植潘金莲的才学与德行,不但在所在地闻名,而且在山东、中原、河西等地,及金朝的老区也晓有名气。就连当时正在兴起的蒙古部落,其首领也知道武植潘金莲夫妻俩,是才华横溢的学问家,这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很敬佩这对老夫妻的才华与德行,同时也惋惜夫妻俩年至耋耄。由于儒家思想在金统区很有影响,一些儒生前来拜谒请教。这些儒生,有在仕途失意的老儒生;有怀才不遇的中年儒生;有对世道不满的小儒生;有穷酸不济的教习;还有贫困潦倒的穷儒生等等。他们前来请教的目的是,想从这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远见卓识的大学士口中,探索人生的真谛,得到思想上的安慰和奋发上的启迪。他们慕名而来,高兴而去,受益非浅。武植对这些求访的儒生们,都是以礼相待,平等相叙,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从不以大学士的身份而高傲自居。他说道:“学习文化,探求学问,是大家伙的事。学问是众人的,不是那一个人所拥有的。一个人再有‘才学八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呢?有学问的人,他的作用要靠众人来发挥。只有在众人面前,才能展示出才华和能力,离开了众人则一事无成。学问是靠众人来创造,古仓颉造字,也是在众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才能造出字来,供众人使用。古姜尚、孔子、孟子、孙子、诸葛亮,以及后来的名家诗人、词家等,如果他们的才华离开了众人,他

    ・1576・

    们也将是一事无成的。老朽的学问也是从圣贤和教习那里学到的一知半解,不值得一谈。要老朽给儒生探索什么人生真谛,得到什么奋进的启迪,老朽不敢当啊。老朽与圣贤相比,也是才疏学浅,我们不如共同对人生做探讨吧。”

    武植与来拜谒的儒生在交谈中,认为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生活过程。一个人如果庸庸碌碌地过一生,这是渺小的一生;一个人如果做坏事,成为百姓的罪人,这是罪恶的一生;而一个人如果做个好人,对天下,对民族,对百姓做点好事、善事的,这是伟大的一生,是值得提倡的。所以,人生这个名词,很难用一个恰当的语词去解释。按武植所解释的人生,就是一个人对天下,对民族,对百姓,有所贡献的一生,而不是平庸的一生。按武植潘金莲的人生要求,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其人生的尺度,起码应该做到德品一致,言行一致。切不可以文明发展了,道德水准下降了;文化提高了,综合素质降低了;经验丰富了,心术不正了。形成了两层皮的“阴阳”行为,贻害世道与他人。每一个华夏子孙,要自强不息,自立于人世间,就应该做到以下六点:

    一要有忠义感,这是做人的基础。柳宗元说过:“忠之为言中也,贞之为言正也。”对自己要做一个诚信的人,要以诚信为本。《论语》中说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反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阴阳人”,提倡光明正大;对天下、对民族、

    ・1577・

    对百姓要做一个忠诚的人。要像范仲淹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班固说道:“爱国如饥渴。”武则天说过:“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当国家有难时,就应该像《北齐书》里所说的那样,“大丈夫宁可为玉碎,不为瓦全。”就应该像霍去病、苏武那样为国牺牲自己的一切。就应该像岳飞那样为赶走来犯之敌,“精忠报国”。柳宗元说过“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保卫江山安危,就需要有这种精神。晏婴说过:“利于国家者爱之,害于国家者恶之。”有国才有家,天下归一统,才能太平出盛世,国泰民则安。大敌当前,像秦桧那样,贪生怕死,卖国求荣,会人人唾骂,遗臭万年的;对家庭要做一个忠孝的人,发扬尊老爱幼的美德。就应该像颍考叔、刘恒、黄香、司马芝、房玄龄那样孝敬父母。就应该像晏婴、尉迟敬德、宋弘那样夫妻和睦,忠贞不二。就应该像曾参、郗鉴、诸葛亮、符存审、包拯那样抚育子女成长。忠于家庭,维系和睦,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一个不孝敬父母长辈的人,他就不是一个好后生。一个不爱妻子,不关心家庭的人,他就不是一个好丈夫。一个不关爱子女成长的人,他就不是一个好父亲。养不教,父之过嘛;对朋友、对邻里要做一个忠信的人,《礼记》里说道:“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齐武帝与大臣刘悛“贫贱之交不可忘”。《论语》中说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四海之内皆兄弟”。王勃诗作里说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578・

    这些言语,都是极好的交友与处好邻里关系的好格言。南北朝有“千金买邻”的故事,说一个叫宋季雅的人,在著名学者吕僧珍屋旁,花了一千一百万钱买了房屋做邻居求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讲义气,像关羽不忘旧主,崔枢葬珠宝,李勉葬金等,留得真情在人间,留得美德传后世。学人先学德,德是做人之本,后生务必要牢记;对环境要做一个忠爱的人,要有“爱屋及乌”的精神,反对肆意破坏环境。荀子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就是说,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能随随便便去肆意改变它的常规,要顺其自然,去改造与开发它。否则的话,唯利是图,盲目开发,疯狂掠夺,不计后果,早早晚晚,人类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总而言之,要做一个忠义的人,就应该坚持“仁、义、礼、智、信”是也。

    二要有求知感,这是做人的主干。求知,就是要读书学习,从书本里学到学问。不读书识字,就是睁眼瞎子的文盲。文盲的人,胸无大志,只能是“上炕认识老婆孩子,下炕认识灶王爷,出门认识牲口、庄稼。”为天下,为民族,为百姓,做不出什么大的贡献。学问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达之本。没有文化的国家,没有文化的民族,肯定是愚昧的、没有前途的。必定会受到人家欺负的,没有自主的尊严。求知要从娃娃时候抓起,人才要从小时候培养。古今贤人名士,都是这样。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典范。一个人有了

    ・1579・

    高深的学问,才能干大事业,否则,将一事无成的。文不能定国,武不能安邦,那国家还能强盛起来吗。有人说,没有学问的人,有做帝王的,有做将军的,做何解释?学问,一是从书本中学来的,二是从实践中学来的。这些人,由于家庭出身贫寒,没有机遇上学读书,但他们具有先天的才华与胆略。一旦被命运推上历史的演台,在一批有学问人的辅助下,就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如虎添翼,做出历史的功绩来。历史上的陈胜、吴广和唐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他们虽然在历史上成名,并展示出卓越的才能。但没有一批有学问的人帮扶的话,尽管他们有天大的能耐,也同样是一事无成的。所谓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离开了有学问的人去帮扶的话,那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