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一百零五、自知之明(二)

    mon jun 15 13:54:37 cst 2015

    李时禹回家后对母亲说,武植与潘金莲要来家切磋佛理,母亲听后很高兴,认为能与武植潘金莲这样的高人谈佛经,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当武植潘金莲来到李家后,李母用佛家的礼仪与武植潘金莲寒喧以后,就在槐树下落座。槐花香阵阵袭人,加之佛堂里的木香气随风袭来,使人心旷神怡。在举止言谈中,李母很有礼貌,一点不像村妇的做派。在言谈中,李母对武植潘金莲资助佛寺,济贫行善,表示钦佩。武植潘金莲说,他们听到令郎说尊妇人信仰佛教,很是高兴。他们这次来贵府,就是要请教尊妇人一二,探讨佛教的教义,以飨耳福。李母虽信佛,但性格孤僻,少与他人交流,佛理知识懂得不多。她就知道佛家严守戒律,吃斋念佛,济世行善,潜心修行,终成正果,归真西天极乐世界。别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不是典型的思想颓废,对世道不满而信佛嘛。武植潘金莲赞许李母济世行善是好事,这就是佛旨的精髓。但在李母谈及她的身世和婚姻时,叹气地道出她的苦衷,也表示同情。李母说她姓冬名瑰,因琴棋书画皆通,父母拿她视为掌上明珠。当时她刚过十二岁时,表哥姓金名玉山,因失火家境沦为贫困。表哥爱读书,立志要在功名上争个高下。他学习刻苦,在她家私塾读书,教习很器重他,说他以后肯定会有出息的。表哥性格外向、耿直,

    ・1357・

    她就与表哥产生了爱慕之心,俩人私定了终身。家父嫌贫爱富,硬将一对恩爱鸳鸯给拆散了,把她许配给现在的丈夫李江山。李江山与本庄武樱之女武璨小姐很要好,当李家与武家提亲时遭到了拒绝。结果,武小姐就嫁给以前知县事杨沫为妻。表哥进京赶考中了进士,被兵部姜侍郎选为东床。姜小姐从小就娇生惯养,性情暴躁。耍起脾气来,表哥还得让着她。老泰山厉害呀,你不忍着点行吗。表哥偷着派心腹送书信与她,这才知道他的情况。丈夫心里也是明镜似的,他很理解她,因为他喜欢的人没能娶到手,她喜欢的人没有嫁成,这阴差阳错,丈夫能不理解与同情吗。丈夫对她信佛不加干涉与阻拦,有时还支持她。但丈夫他不信佛,他说人各有志,各有选择。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冬瑰自谦地说是自己对婚姻不满而思想颓废,才一心向佛的。但她按着佛经的要求相差甚远,有待于以后补补教义。武植潘金莲对李母分析说,佛教的教义他们也懂得很少,不过济世行善,普度众生,大伙都懂得吧。但现在问题是,信佛中有大多数人抱着对现实不满的;有受重大打击而与世隔绝的;有对婚姻家庭不满而心灰意冷的,李母既是一例;有厌世而只信佛门才是净土的;有抱着行善积德而信佛的;有年老多病而寻求精神解脱的;……等等。总之,凡是信佛的,除了真正信仰者以外,凡是以迷信来信仰的,都是在思想颓废的基础上迷上的。在交谈中武植潘金莲继续启发李母,

    ・1358・

    信仰佛教是个人的自由,但光念佛、念经还不够,要在信佛中悟出真谛来。做好事善事,济世济贫,才是真谛。“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为个人的好恶去信佛,来解脱个人的思想迷雾。那样信佛的话,是越信越消极的。尊妇人是个大家闺秀,理应拨开迷雾,从有利于天下安危,百姓的安居乐业,造福于子孙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悟出佛教的真谛来。真谛要与现实结合起来,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爱屋及乌。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佛教中的消极东西,尊妇人才能从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立于人世间,而不是去超脱红尘。如果用消极的态度去看待红尘的话,那只能是越看越消极。这样的话,尊妇人将永远也跳不出这消极的怪圈,永远地被消极因素所缠绕,甚至不能自拔。对婚姻、家庭和现实生活要面对现实,乐观地去看待。弘扬正气,排除消极因素,选择快乐的人生。如果是被消极东西缠绕不能自拔的话,尊妇人将永远地在郁闷中生活一生,信佛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要我们大家用积极的态度去信佛,深刻领悟佛理的话,才能理解胸中容下世界,像如来佛祖普度众生,和大肚弥勒菩萨那样笑容看待世界与未来。所以,信佛不能死板教条,不能照搬佛经里的条条框框,而是要精深体会,理解精华,旨记在心。

    武植潘金莲的一席话,使得李母茅塞顿开,就像喝了一碗哇凉的蜂蜜水。她忒佩服这对老夫妻,人家文化高,见识广,

    ・1359・

    看事情就是有远见卓识,全面;而自己文化低,“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看事情狭窄,片面。是啊,过去她是怀着解脱这不幸的婚姻,而去信佛的,是出于自私。用私心去看待世道,思想疙瘩是永远也解不开的。把信佛当成解脱的法宝,只能是路越走越窄,最后钻进牛角尖里去了。天下不平的事,不合人情的事,不尽人意的事多得很,你能生得起气吗?你就是气死了又有何用呢?还不如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化解,去解脱自己的苦衷,从中受到教益,受到启迪,得到宽慰,好好去生活。

    武植他们认为,道理都是从迷茫中悟出来的,并非先天就有的。“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及世代名流,他们的言论哲理,都是在迷茫的实践得出来的,成为后人的行为准则。宗教里的东西不能过于迷信它,但有些东西是好的,就不相信佛教的人来说,也应该作为行为的准则。如做好事的济世行善,改正错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死扶伤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爱惜生命的不杀生戒律,做人的不妄语、不淫邪、不奢侈,可以说都是做人的准则。人生在世上,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拼搏,才能得到丰硕果实。修行归真,得道成佛,古今没有一例。如果真有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有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那全天下人的日子不就早好过了吗?救世主与仙佛,都是人们精神的向往与虚幻而已,是迷信的。

    后来在多次的交谈中得知,李母现在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自

    ・1360・

    私,开始舍施行善,为义塾捐银钱,舍施乞讨者,舍施化缘的僧道,周济左邻右舍,还为庄里修路捐钱二百文,…… 。武植潘金莲对于李母的转变也为之欣慰,因为,又多了一位爱人者。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武植潘金莲愿爱屋及乌之美德永存,并发扬光大。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