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九、小植家塾

    sat feb 07 08:58:51 cst 2015

    小植儿兴趣忒广泛,就连九连环他也要想解开它。不过九连环可不是好解的,就凭他的智力,如果是成年的话,要想解开它那是轻易而举的事。不过他必定是个儿童,智力尚未发育成熟,就是手把手地教他,那繁多的过码错一个就解不下来。九连环是个醒脑益智的好玩具,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玩的。智力较低的或者是不爱好的,要想玩它那是很头疼的,何况是儿童呢。再说了玩九连环也影响小植儿的读书学习,祖父母不能允许的。但小植儿非要三叔教他不可,三叔拿起九连环就倒了起来,看得他眼花缭乱。小植儿一看,这和下棋不一样,走一步看两步。九连环也没法看,他说待他长大了再学,并且想自己亲手做一套九连环。

    对于孙儿的聪明好学,武鏖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对孙儿给予很大的期望,决心定要请一位资深的教习来教导他,使孙儿长大成人后能功成名就,为天下人效劳。现在的问题是好教习还没有物色到,心里忒着急。还好,有小红姑管教他,祖父就放心多了。

    祖父为孙儿物色好的家塾教习,伤了不少的脑筋。他托了不少的熟人,这些熟人都当回事给他办。有一天,王庄有个劳员外来信说,本庄有位宿儒王世伍王学究对教学颇有造诣。在京城为开封知府王大人的孙子当家塾教习,期满回籍,至今未

    ·115·

    聘。原因是王学究为人耿直,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恨之入骨。所以,对于他们的子弟给多少银钱,他都不教的。再是,对于那些名声不佳员外老财的子弟,以及不可教的儿童,也是不教的。在下提到贵府及令孙的情况,他同意为令孙教书。王学究说,对于武太公他们是没得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亲自来目测一下令孙,看是否有可教之材。如属“朽木不可雕也”或属“愚童不可教也”的孩子,给多少银钱也是不教的。祖父与祖母见信后大喜,忙命速备轿去请王学究来府。祖父与随从数人来到劳员外的府上,相互寒喧一番步入正题。劳员外遂要命人去请王学究,武鏖忙说道:“拜师是件大事,容本人亲去请他,以显诚意。员外意下如何?”劳员外答道:“太公说得是,就按太公的意图办。”于是,武鏖带随从前到王学究家。见王学究有五十刚出头的年岁,一身清瘦的体质却带着忠厚倔强的气质。一搭眼就能看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穷酸的文化人。家有老母在堂,妻子儿女皆全。家境显得十分清贫,书房里的书架上却摆满了书籍。这使武鏖十分敬佩,贫穷也没忘了读书,世上难有哇。武鏖与王学究相互寒喧毕,步入正题。王学究十分敬佩武鏖的人品,人家在朝里当过大官,从不居傲,礼贤下仕地亲临寒舍为令孙求师,很受感动。在交谈中得知,王学究的命运不济,就在王安石刚实行变法前,“学究一经”考试中举。王安石的新政一实施时,此科遂废。王学究得不到启用,悠悠

    ·116·

    寡欢不得志。不但在公门中求职得不到启用,而且情绪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挫伤了他的报国热忱。因此,他心存不满,牢骚满腹,但无济于事。为求生存,只得选教书育人的这一行。他立志培育好人才,以匡扶正义。从举止言谈中不难看出,王学究必定是科举出身,学风严谨,是个好文人,值得信赖。武鏖征求王学究的意见,什么时间亲临寒舍见一下拙孙,也好早日教导拙孙开愚化智,熟读圣贤书,茁壮成长。王学究早就听到百姓对武鏖的口碑,和这次他亲临诚心为孙儿求师,觉得很可信。于是遂即表示,愿为太公当家塾的教习,为培育令孙成长,献微薄之力,家母与家妻也随都赞同。武鏖见王学究诚心为孙儿当家塾的教习,大喜。遂表示翌日派人送聘银,并接王学究来寒舍。商定妥当后告辞,遂又到劳员外府上告辞。劳员外苦留武鏖宽住一宿,喝他几壶高粱烧,明日回庄不迟。武鏖婉言谢绝,说为孙儿请家塾教习要紧,待改日前来相聚,叙谈友情,咱哥俩好好喝他一通。劳员外见武鏖坚意告辞,只得送客不可。武鏖回庄后,将请王学究为家塾教习的事向太婆说了,太婆也为之高兴。遂后又向老太公和老太婆禀报,二老也为之高兴不提。

    第二天早晨,祖父将孙儿领到家庙里,进行家史教育。他领孙儿在祖宗灵牌前烧香磕头,并将教育孙儿的打算,向祖宗默说了一遍。以借祖宗的福荫,保佑孙儿学业有成,功成名就,

    ·117·

    光宗耀祖。确保子孙后代,万世昌盛。祖父挨个灵牌地介绍,第一个灵牌是汉武帝刘彻皇帝。他对孙儿说,我们武家的姓是他老人家赐给的,这为我们武家的兴旺发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饮水思源,他是我们武家的鼻祖,没有他就我们的武家,我们武家的子孙要永记在心上。他领着孙儿在汉武帝的灵牌前,三拜三叩,保佑武家万世昌盛。然后,又领着孙儿在武则天武曌皇帝的灵牌前,也三拜三叩,保佑武家万世繁盛。然后,又分别到小植儿的曾曾曾祖父、曾曾祖父的灵牌前,也是三拜三叩,保佑后世子孙荣华富贵。祖父语重心长地对孙儿说道:“孙儿啊,我们武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的人。有坐皇帝的,有坐大官的,在世道上非常显赫,天下人无所不知。这对武家子孙来说,是一个大的考验。能否越过‘三辈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不忘家史,艰苦创业,勤奋读书,求取功名,实现大志。才能报效朝廷,回报百姓,青史留名。使我们武家万世不衰,永葆富贵。”祖父还向孙儿讲述了曾曾曾祖父武熙,怎样为太祖皇帝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及官阶品位等事迹;讲述了曾曾祖父武堂的官阶品位等事迹。同时,还讲述了健在曾祖父的官阶品位及他自己的官阶品位。依此来鼓励,鞭策孙儿求上进的意识。小植儿答道:“请爷爷放心,孙儿决不辜负祖宗和太爷爷、太奶奶和爷爷奶奶的期望,刻苦读好圣贤书,争取考得功名。”祖父又说

    ·118·

    道:“一会儿派你二叔,带些银两去接名师王学究。他可是个严师,教学有方,你可得小心点。你要是不好好读书的话,他肯定不能轻绕你。到那时,找谁说情都是没有用的。”小植儿答道:“孙儿牢记爷爷的教诲,听从教习的教导,做个好弟子。”祖父爱抚地摸着孙儿的头,笑着说道:“孩子啊,爷爷相信你能做得到的。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希望你能真正做得到。”爷孙俩边走边谈回到了南书房,见家人们已把家塾的学堂布置停当。学堂正中,悬挂着“萬世師表”孔圣人的画像。东侧的书架上,摆放着孔孟之道的圣贤书籍。西侧的书架上,也摆放着先秦以来诸家名人们的名篇佳作等书籍。教习的讲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滑石笔,板搽,旁边放着竹制的戒尺、教鞭及茶具等。小植儿的书桌上摆放着《千字文》、《百家姓》等课本及文房四宝、滑石笔、小滑石板等。旁边还摆放着一张小红姑陪读时用的小书桌。在孔圣人画像下,挂着一块黑板。东西两侧的角窗,透着明亮的光,室内采光极好。为夏、秋避暑,南窗户视其情况而关开。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待教习莅临开学。

    下午申时四刻,二叔武泉将王学究接来了。祖父等在大门口热情迎接,与小植儿手搀着王学究下了轿,并叫孙儿向王学究施礼叩头问好。王学究爱抚地将小植儿拉起,口里说道:“好好好,好,好。”祖父与小植儿手挽着王学究手进了当院,进了客厅稍息。祖父将孙儿向王学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他说道:

    ·119·

    “孙儿,今后就得在王夫子的教导下,读好圣贤书。快,赶紧向夫子表决心。”小植儿急忙向王学究禀道:“请夫子放心,弟子一定要听夫子的话,一心读好圣贤书的。长大了,做个对天下有用的人。”王学究答道:“好,好,好。小公子有志气,有志气,好。”王学究端详着小植儿一番,心里惊道:“这小儿确实与众童不同,这么点就显出像貌堂堂,谈吐不凡,将来必成大器。”众家人已将王学究的行囊搬进寝室里,王学究洗了手脸后,休息片刻。一切都安顿好了,祖父设宴盛情款待为其接风。两人情投意合,都喝得一醉方休。为显得尊师重教,祖父陪王学究喝茶聊天,无话不谈。俩人都够实在的了,从读书到科考,从功名到仕途,从从政到辞官;从家庭到世道,从民生到生产,从朝势到未来,都谈个遍。俩人越谈越投心,竟然忘了睡觉。直到四更梆响,武鏖请王学究宽衣就寝,遂告辞回房就寝不提。

    王学究确实是一个守信誉的人,一觉醒来见天已大亮,急忙起床。见家人已将洗漱水打好,洗漱毕,更衣去屋外散步,顺便看看学堂里面的布置情况,看后为之满意。他想他要好好教武太公的宝贝孙子,决不能误人子弟。别说人家孙儿貌才双具,就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也得上心去教哇。嗯,教了大半辈子的书,还头一次遇到这么个出奇的孩子呢。”吃了早饭,家塾开学了。小植儿在小红姑的陪同下,早就来到学堂等候。王学究穿着很讲究,头戴旧的掉了色的学究帽,身着加了补丁的学究

    ·120·

    服,脚穿高腰靴来上课,给人一个器宇不凡,满腹经纶,怀才不遇的文人。使人见了即敬畏,又惋惜,这样的人应该在翰林院当个翰林或是在公门里当个僚属。小红姑见王教习进来忙喊“起立!”小植儿与小红姑鞠躬向孔圣人行了礼,然后喊道:“坐下。”二人坐下后,王学究宣布开学后的学堂纪律:第一、每天辰时准时上课,不须迟到或早退,有事须请假。第二、课堂上须认真听讲,听讲时目视黑板,不须东张西望,分散注意力。第三、考试测验和教习提问时,不须打小抄,不须交头接耳。第四、按时完成教习布置的作业,不得他人代作。第五、写字时握笔、下笔要正确,按字贴写好仿,字迹端正,不得潦草。第六、坐姿端直,除写字外两手须放在背后,养成一个良好的坐姿。以上诸条如有违犯,轻者罚站、罚写作业,重者打手板,或交家长处置。王学究讲完纪律一后,又讲教学课程是先学《千字文》,后学《百家姓》,还有《论语》等及算术中的加减法。王学究讲完后说,今天就不讲课了,明天正式开课,遂宣布放学不提。

    说起当时的启蒙教育,其基本教材很单调。尤其是私塾教育,教材由教习自己定,没有统一的课本。但《千字文》、《百家姓》是启蒙教育的必修课程,后世又加一本《三字经》,就简称“三百千”了。《千字文》是北朝梁代一位名叫周兴嗣的学者,按皇帝旨意所编著的。是以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墨迹中,选

    ·121·

    编的一千个字连缀组合而成的。其中,除了五个重字外,实际上是九百九十五个字。可谓写作绝妙,内容丰富。以四言押韵的写作形式,涉猎广泛的自然、历史、地理、世道、伦理、教育、典籍、处世等诸多方面知识融为一体的,是儿童、少年必读的小百科全书。它不仅供启蒙教育的识字、练字之用,而且对于造就文才和陶冶情操起重要作用。《百家姓》是宋初钱塘一位书生所编,将华夏民族从远古到当今所传承的常用姓氏,集中起来,以朝姓“赵”为首字的编为四言押韵体。虽无文理,但便于诵读,作为当时启蒙教育必读教材。前两门学完,就学《论语》等书籍。《论语》是孔夫子的门人记录他言行的著作,反映了孔夫子伟大的思想和人格。书中充满着哲理的格言警句,读起来很耐人寻味。当时官家规定作为启蒙教育的课程,但教材匮乏,像武家和王学究这样的文人,对于这种书籍是不缺的。头一天上课时,王学究就提问道:“武植啊,这《千字文》里的字,你认识多少啊?能不能听写下来呀?啊。”小武植儿答道:“回夫子的话,连《百家姓》,学生不但都认识,而且都能默写下来的。”王学究问道:“你还没上学,怎么能认识这么多的字啊?说说给夫子听听。”小武植儿就把打小父母教他背诵诗歌,教他认识、背诵、默写《千字文》和《百家姓》里的字。现在还在温习这两本书,并用毛笔写仿开始练字,与王教习禀报一番。王学究听了后很惊讶,心里琢磨道:“这小家伙真是个神童,

    ·122·

    夫子还没等教他呢,他就会了。了不得,了不得啊。不过,还不能轻饶他。一个人要是真正成才,还需千锤百炼。待我再摸一下他的底,然后再把情况向太公沟通以后,再作教课打算。”于是,王学究问些《论语》等古文中的一些名句,问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小植儿听了以后,将上学前所学的东西,几乎是一句不拉地,一股脑儿地全都端了出来。王学究听后更是惊讶不已,很是高兴。心想不愧是武家培育出来的好孩子,名不虚传,今日一测,果然不凡。不过这样的弟子也不太好教的,一是容易骄傲耍小聪明,翘尾巴;二是弄不好会挑夫子的字眼,给你个难看,使你下不来台,不能小觑。他琢磨着,真得与武太公好好沟通一下,制定一个可行的教学方案,来**他。于是,王学究宣布今天的课不上了,改为自习。宣布完要退出学堂,小红姑忙喊起立,二人向王教习行鞠躬礼,王学究还礼毕退出学堂不提。

    王学究将小植儿的功底,全向祖父述说夸奖了一番。祖父知道孙儿学习的功底,但面对王学究来讲,他还是谦虚说孙儿不行。但心中是大喜的,于是忙说道:“拙孙学的东西,犹如知识海洋中的九牛一毛。没有经夫子正规授课,学些皮毛,不值得王夫子夸奖。依在下看,还必须要夫子进行正规的教育,还请王夫子对拙孙的教育提出见解,使他茁壮成长,在下洗耳聆听。”王学究答道:“武太公严学致教,培养子孙,令在下敬佩。

    ·123·

    据在下测试看,令孙识字的课程就算完成了,所差的就是运用字义进行组词、造句、作文了。依在下愚见,将复习字义进行组词、造句、作文和练习写仿一并进行,重点放在写仿上。练字是基础,俗话说的好‘字怕习,马怕骑’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只有把字练写好了,其他的就好学多了。这样,令孙不但学的快,而且还记得扎实。这是个最好的捷径之路,不知太公意下如何?”武太公答道:“好!就按夫子说的办。”王学究有了武太公的主意,心里有了底,就着手教小植儿练习写仿,并按《说文解字》教其复习字义进行教其组词、造句、作文和练习写仿等。组词、造句和作文,对于小植儿来说是很轻松的。但练习写仿可不是轻易而举的事情,它需要掌握要领和熟练的功底。首先要从掌握要领这个基础打好底,一笔一画地练起。王学究就手把手地教小植儿润笔、运笔,纠正不正确的笔顺。第一纸张最好选宣纸,用前要把纸铺平,墨要研的稍浓一些。第二毛笔最好要选狼毫的,羊毫的也不错。大楷、中楷和小楷用笔都要具备,用前蘸透墨汁,并要把笔峰抹的尖尖的,以用时得心应手。第三持笔时姿势要正确,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笔杆的中部,无名指与小指的指背顶着笔杆的下部,笔杆上下要垂直。第四运笔写字时视字的简繁而下笔,笔画落笔书写时要匀称,笔顺要粗重细轻,起笔与收笔时两端要光洁。这样,写出来的字就端正娟秀了。王学究就以“天地玄黄”四

    ·124·

    个字为例,教小植儿怎样写法,做了示范。他说汉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折、提”等诸多笔画组合而成的。要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结构,来确定一个字的每个笔画的长短。就拿“天”字吧,起笔是“横”要粗,第二笔也是“横”也要粗,第三笔是“撇”起笔由粗至逐渐细,末笔是“捺”起笔由细至逐渐粗。“地”起笔是“横”要粗,第二笔是“竖”也要粗,第三笔是“提”起笔由粗逐渐至细,第四笔是“横折竖钩”由粗至钩渐细,第五笔是“竖”粗,第六笔是“竖折横钩”也由粗至钩渐细,……。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写字的每一画时,笔峰落在要写的笔画的稍后一点,然后笔再往前运一点下重笔拉开行笔,一画结束时如是“横”画时,笔峰要稍拉回一点;如是“竖”画时,上下一般粗细的“竖”画运笔与“横”画相同。上粗下细的“竖”画,视其情况而定;如是“折”画时,“竖折横”画起笔与“竖”画收笔时同“横”画,……。“横折钩”画与“横”画相同,但收笔写“钩”时,“钩”要稍往里一点快写出。其它如“横折竖折钩”……,这样写看起来是麻烦一些,但练习楷书的写仿或是练习楷书的书法,就应该这样写法,以拟补了笔画两端的缺陷和瑕疵,使笔画更端正美观。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更加端正娟秀,使人喜爱和欣赏。聪明的小植儿深知祖父和王教习的意图,不但一笔一画地练习写仿,一心一意地造句、作文章。而且还要练习篆、隶、草、行的字体,试读一些古文

    ·125·

    著作,尤其是对《论语》、《礼经》及《左传》,情有独钟,过目不忘。这样的学生忒好教了,夫子不用操心。王学究只是每天例行教事,然后就布置作业。通过检查作业鼓励好的方面,纠正差的方面。小植儿真的不辜负家长们和王教习的期望,还不到七岁,就轻轻松松地学完了启蒙教育阶段的课程。当时的启蒙教育,入学的年龄一般在十岁左右,学完启蒙教育的课程,有的达到十四、五、六岁的,还有达到十八、九岁的,甚至二十余岁等。小植儿才七虚岁,到县学读书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立。王学究应武太公的要求,在这再待两年,带一带孙儿,学些经类、史类、子类及集类等古今著作,做去县学之前的预习,以免松懈学业,不提。

    不久,太原来人报喜说三弟降生了,没有取名,老爷要家尊们为其取名字。祖父母与曾祖父母议定就叫“柏”吧,正与武松的名字连上。祖父赏了来人,回去不提。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