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读清史:圈子里的前途
字体: 16 + -

第12节

法。”

德格类是什么人啊会武术的流氓。现在有莽古尔泰这个有权有势的亲哥作后台、大汗皇太极撑腰,哪里会把靠出身当上旗主的阿济格放在眼里他早就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靠母亲吹枕边风,当上两旗旗主感到不平衡。现在发泄愤怒的机会来了,他还能怕阿济格来硬的

德格类指着阿济格的鼻子说:“小子,让厄参加入镶蓝旗,是大汗的意思,我跟你好说好商量,是给你面子,别登鼻子上脸给脸不要脸啊”

德格类仗势欺人,阿济格寸步不让,两个愣头青话不投机,就动手了。德格类耍横,阿济格拼命,抽刀砍在德格类的脑袋上,砍出一个口子,血流不止。

皇太极见阿济格不服,就召开会议商量。与会者,只有多尔衮、多铎是阿济格的人。多尔衮是非常有心计的人,知道自己在这个圈子里,属于弱势群体,该忍的要忍,不该忍的也要忍,保命才是第一。开批斗阿济格的会议上,他选择了沉默。多铎还是不懂事的孩子,虽为旗主,也只有虚名而已。

这个象征性的会,开不开都一样。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把厄参编入镶蓝旗,隶属德格类。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对阿济格处以1000两白银罚银,鞍马4匹,盔甲4副,马7匹。

这件不公平的事,提醒了间接受害人多尔衮,让他明白在这个圈子里,他应该怎么做。直接受害人阿济格,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他不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

皇太极利用圈子里的各种矛盾,捏了小哥仨这个软柿子。对于不服他的,暂时又搞不倒的,只能实行先记账、后算账的办法。

一句牢骚,十年埋单

皇太极名不正、言不顺地成为后金圈子里的老大,自然有人不服。这些不服者中,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儿子,阿巴泰。

阿巴泰,是努尔哈赤侧室伊尔根觉罗氏所生。母亲属于侧室,阿巴泰虽为皇子,但在论出身排辈的年代,地位自然不高。他要想出人头地,就得靠自己奋斗。

阿巴泰确实具有军事指挥天赋,个人又是英勇善战,在努尔哈赤艰苦创业过程中,他为父亲成为一圈主,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圈子里年轻有为的将领之一。

也正是因为阿巴泰为大金圈子的创立,做出卓越的贡献,让他觉得,自己能力强,战功多,是圈子里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人物,所以,一般人他都不放在眼里。

小弟皇太极即位称汗,阿巴泰心里不服,但也没办法。因为比他有资历的大哥代善、二哥阿敏、三哥莽古尔泰都支持皇太极,他也就没什么可反对的。

阿巴泰认为,在先汗当政的时候,都把他当回事儿,皇太极做了老大,更不能小瞧他。虽然不能和其他三大贝勒平起平坐,也应该让他与其他小贝勒不同才行。

皇太极当了大汗,他没功劳也有苦劳,怎么着也得赏他一个和硕贝勒。没想到,皇太极只给了他一个普通贝勒,让他对新当家的很失望。

就在皇太极因为自己坐上圈子里头把交椅而请大家吃饭时,阿巴泰发现,他虽然被提升了,但在皇太极心目中,他和那些没有战功的贝勒们,没什么两样。

阿巴泰吃饭时,之所以心里不爽,是因为皇太极没有让他和那些大贝勒坐一桌,而是让他和那些小贝勒在一起。这就证明,皇太极虽然口口声声说兄弟一律平等,但是,在他心目中,还是把兄弟分成了三六九等。

阿巴泰喝了点闷酒,心里不舒服。回家后,他就和属下扬古利、达尔汉发牢骚说:“本贝勒可以负责地说,为了大金国,我是出外披甲带兵征讨,在内安置户民调集粮饷,立下过汗马功劳。皇太极当了大汗,论什么也得给我一个和硕贝勒当吧嘿,和那些寸功未立的屁孩子一样,也给我一个破贝勒,打发要饭的呢父汗在位时,恩格德尔额驸兄弟和土谢图额驸那样身份的人来时,父汗都让我和四大贝勒一起陪吃饭。现在可倒好,把我归置到无名小贝勒那拨儿去了。这不是明显地把村长不当干部吗以后,别说皇太极请我吃饭,就是请我吃龙肉,用八抬大轿抬我,我都不去了人有脸,树有皮。他不怕寒碜,我还怕丢人呢”

第二部分第48节:一把手上任的头三脚5

阿巴泰把扬古利、达尔汉当作知心人了。可是,扬古利这个人,是非常忠诚大汗的人。特别是在皇太极即位以后,对他家族的人,都予以重用、提拔。

扬古利连家都没回,直接找到皇太极,把阿巴泰的话,添油加醋地汇报了一遍。

扬古利认为,皇太极已经是圈子里的大汗,他决不允许别人在背后有破坏圈子团结、否定新圈主的言论。他一定会给阿巴泰治罪,给自己立功。

让人没想到的是,皇太极听了扬古利的汇报,好像没往心里去,反而责备扬古利说:“阿巴泰不高兴,发牢骚,你作为他的属下,应该好好劝解、安慰他才是,有必要跑到这里告诉我吗赶紧回去,好好照顾他”

通过阿巴泰的牢骚,皇太极看出,阿巴泰对他当大汗,明显就是不服嘛。但是,皇太极深知,自己初登汗位,一切不稳。自己现在要做的,就是能忍的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

天折腾下雨,人折腾有祸。让那些先跳出来的人,尽情地折腾吧,折腾过了,自然有人要惩罚他。

阿巴泰虽然对皇太极有意见,但他还是忠于后金大圈子的,处处维护着大圈子的利益。大圈子需要他时,他依然能带着牢骚,把事情做好。

天聪元年,也就是1627年5月,皇太极带兵征讨锦州,让阿巴泰、杜度留守沈阳看家。英勇善战的阿巴泰,虽然没有随队出征,却把家里处理得井井有条。皇太极这一仗没打好,灰头土脸地回来一看,没想到这个对他有意见的老七,把家里管理得这么好,心里非常感激,给阿巴泰记了一大功。

正因为阿巴泰这一次做得让皇太极甚为感激,于是皇太极一直惦记着给爱面子的阿巴泰一个补偿。12月,蒙古察哈尔部昂坤杜棱率部投诚,皇太极很高兴,决定摆大宴招待昂坤杜棱,并让贝勒们坐陪。

当然,这样高规格的饭局,一定要派人去请阿巴泰。皇太极没想到,阿巴泰是一个说话算数的汉子,上次说过,以后不再吃皇太极家的饭,这次果真没来。

不来就不来吧,找个合适的理由推脱一下,也就罢了。但是,阿巴泰一不说他没空,二没说他有病,而是专门派副将纳穆泰前来陈述不来的理由。

纳穆泰按照阿巴泰的原话说:“我家主人不能前来陪酒了,因为他说他没有裘皮大衣穿。先汗给的裘皮大皮,已经破了,小了,洗洗改改给儿子穿了。况且,我这么大年纪,如果来陪酒,还得和小贝勒挤在一起,跟年轻人有代沟,没什么话说,挺尴尬的。还有,听说蒙古贝勒明安、巴克的座位都在我前面。作为皇子,我在弟兄里地位如此低下,实在不好意思。所以,这个宴会,我就不参加了。”

皇太极见阿巴泰对他非常有意见,而且意见还不小,派个副将跟他说这些不着调的话,分明是不把他这个大汗放在眼里。这次,他不能忍了,得站出来表个态。

皇太极把阿巴泰的牢骚话,当着众贝勒的面讲出来。他说:“作为当哥的,阿巴泰对我这个弟弟有啥意见,我都不在乎,谁让我是弟弟呢但是,我作为其他小弟弟的哥哥,怎么能够允许他如此不把小弟弟们放在眼里呢”

皇太极这些话,说得太高明了。他没有说,我是大汗,阿巴泰是臣子,大汗请臣子吃饭,已经给足面子了,你不但不来,而且还冷嘲热讽,根本没把我这个大汗放在眼里。而是说,你可以不拿自己当哥哥,我必须拿自己当弟弟。但是,我作为小弟弟的哥哥,绝不允许你欺负小弟弟。我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小弟弟们的利益。

阿巴泰无理取闹,激起了众怒,不仅比他小的弟弟、侄子们不干了,连老好人代善也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帮皇太极说话。

那些小贝勒们,自然也生阿巴泰的气。你要有本事和皇太极叫板,就光明正大地站出来,与他单挑,没本事单挑,就掩好爪子老实趴着,别拿我们说事儿。和我们坐一起吃饭就跌份了你好意思说,我们还不好意思听呢

第二部分第49节:一把手上任的头三脚6

阿敏和莽古尔泰,也不同情阿巴泰。你算老几啊想跟我们老哥几个平起平坐我们横刀跃马时,你还撒尿和泥呢

代善带着大小贝勒,一起来到阿巴泰家里,毫不留情地对他展开批评教育。

代善指着阿巴泰的鼻子教训道:“父汗在位时,你也没成为五大臣。那时候,德格类、济尔哈朗、杜度、岳托早已经随班听政,你也没资格参加。也就是出生在大汗家,你才有机会获得六牛录户,位子仅次于贝勒。老八当家了,把你晋升为贝勒,还亏待你了欺负你了你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比,是吧你用鞋底子照照自己,那几个贝勒,都比你先入的八分之列现在你当上贝勒,还不满足,惦记着与我们这些人平起平坐,已经非常过分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你当上大贝勒,你还惦记什么呢惦记着当大汗你目无尊长,心无法纪,是很危险的。现在,你要彻底反思,为你的行为负责,并且改过自新。如果你认为自己没错,依然我行我素,会吃大亏的”

代善一通数落,让阿巴泰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有错,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阿巴泰,皇太极并没有深究,只是罚4个雕鞍马,4副甲胄,8个素鞍马。

其实,无论谁即位,只要不是阿巴泰自己,他都会发牢骚,但也就发发牢骚而已,不会有实际的行动。他有能力,但心无城府,不甘寂寞,希望领导别忽略他的存在,平时要关注,开会要表扬,仅此而已。

这样的人,一旦觉得自己不在领导的视线之内,就难受,就要不负责任地发牢骚,甚至骂街。他从不会想发牢骚,说关于领导、圈子负面话的严重性,更不会考虑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新上任的领导,对圈里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时刻关注、在意的。说他好话,他不一定记着;说他坏话,就会记一辈子。

业务能力超强的阿巴泰,就是因为发了几句不合时宜的牢骚,被皇太极记住了。因此,阿巴泰终生都要为这几句牢骚埋单。

一把手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皇太极即位之后,就看出,在爱新觉罗家内部,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在这个家族里,出身大于能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多铎,小屁孩子一个,寸功未立,就能当上旗主;人缘大于成绩,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太极,因为会笼络人心,在圈主位置出现空缺时,大家推荐了他。

皇太极虽然当上了一把手,但是,在三大贝勒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名誉大汗而已。三大贝勒加上他们的儿子,就是大汗宝座下面的腿,想什么时候撤,就什么时候撤,摔他个五脏暴裂,尸骨不存。

善于经营的皇太极认为,积极在家族内培养力量,是必要的,但是比较困难,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效果。因为,这些人认为,他继承汗位,不是父汗任命,全仗弟兄捧场。他们对新汗王不重视,因为他们手里握着弹劾、罢免新汗王的权力。

实力、势力,决定着皇太极屁股下面的位子能坐多久。

皇太极认为,既然在短时间内清除不了圈子里反对他的势力,那就在家族之外,培养支持他的力量。后金国的建立,是很多家族打拼的结果。其他家族的力量,也是维护后金国发展、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

皇太极之所以这样认为,有他的道理。

比如,你有两个同样大的孩子,一个是邻居家的,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你同时给他们每人一两银子,儿子会认为,你给他银子,是你的义务,应该做的,可以毫不领情,心安理得地接受。还有可能,因为不够买一件玩具,生你的气。

邻居家的孩子,得到你白送的一两银子,会非常高兴,由衷地感谢,觉得你是一位可敬、善良、仁慈的人,会一直对你心存感激,寻机报答你。

因此,皇太极即位后,经过细心地甄别,在他管辖的两个黄旗中,选择了开国元勋扬古利、费英东家族。他封扬古利为“超品公”,其弟楞格礼为正黄旗固山额真、佐管大臣,任费英东之侄伊逊、多诺依、扬善为镶黄旗佐管大臣、调遣大臣。重点培养扬古利从弟谭泰、费英东的侄子鳌拜,给他们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部分第50节:一把手上任的头三脚7

扬古利是谁呢他就是告发阿巴泰那个人。这个人有什么背景呢

扬古利的老家在珲春,父亲郎柱,担任库尔喀部部长。在扬古利不到14岁的时候,郎柱与发展迅猛的努尔哈赤结盟。按照当时部落结盟的规矩,扬古利作为库尔喀部的人质,被送到努尔哈赤的手下。

后来,库尔喀部的人,不服郎柱,起兵造反,包围扬古利的家,杀死郎柱。扬古利的母亲,在危难之即,表现得非常勇敢。她把小儿子纳穆泰绑在背上,刀砍箭射,杀死数人,突出重围,投奔了努尔哈赤。

14岁的扬古利,发誓要为父亲报仇。恰巧,杀郎柱的人,也来向努尔哈赤投降。扬古利见到此人,二话不说,举刀杀死他,并割掉他的耳鼻,生吞下去。

努尔哈赤部,没有优待俘虏一说。扬古利手刃仇人,不但不违法,还被看成英雄壮举。努尔哈赤见扬古利是条血性汉子,就把他的女儿许配给扬古利。后来定旗制,努尔哈赤就把扬古利安排在他的正黄旗。

在后来的大小战争中,扬古利把他的勇猛、无畏、严谨、智慧、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

1599年,努尔哈赤征讨哈达部。哈达根本不把努尔哈赤放在眼里,上下动员,一致对抗,全力迎战,拼死守城。努尔哈赤率兵围城,一攻一防,激战六个昼夜。扬古利身先士卒,第一个攻上城楼,活捉哈达。

1607年,扬古利又随努尔哈赤征讨辉发部。他一马当先,冲过敌人两道封锁线,第一个入城。

1625年,扬古利随努尔哈赤征讨辉发,昼夜急行军,杀奔多壁城。不巧,那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很多人望河兴叹。扬古利二话不说,带着属下脱衣下河,大胜而归。

扬古利在天命年间,尤其在萨尔浒大战、开铁大战、辽沈大战中,战绩更为突出。在攻下辽沈之后,因扬古利战功卓著,努尔哈赤命他为亚八贝勒,统领左翼兵,授一等总兵官。也正因为他打仗玩命,努尔哈赤还叮嘱他不要什么时候都冲在最前面。

扬古利虽然战功赫赫,但他为人低调,不计得失,而且忠心职守,视报效后金为己任。皇太极即位后,他又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在他心目中,只有国家,只有工作,而无其他。不论谁当一把手,他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并对工作无比热情。

这样的员工,皇太极能不重用吗

费英东,排在努尔哈赤时代“五大臣”之首。他跟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30年,在内啥事都管,在外是敌便杀,紧要关头顶得住,关键时刻拿得下,而且对努尔哈赤无比忠诚。他的姐夫兑沁巴颜想谋反,他知道后,不徇私情,抓住杀死。他死后,被称为“开创佐命第一臣”。

费英东,武艺高强,臂力过人。不论什么样的战斗,遇到什么样的敌人,他必冲锋在前,勇不可挡。

经过30多年的经营和征战,费英东帮助努尔哈赤统一建州、西海、东海女真各部。1615年,费英东成为理国政听讼五人制的议决大事和指挥作战的领导核心成员之一。定旗制时,费英东隶属镶黄旗,总领左翼军。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费英东又成为十大讼官之一。因为负责审理各种案件,他一向秉公执法,大公无私,不论是谁触犯法律,他都不徇私情,按律处理,口碑非常好。

在参与治理国家时,他也是殚精竭虑,无私忘我地工作。特别是在努尔哈赤犯错误的时候,他毫不顾忌,忠直敢言,经常和努尔哈赤争个面红耳赤。

皇太极想成大事,这样的人必不可少。遗憾的是,在1620年,费英东去世。他之所以重用费英东家族的人,是想给别人提个醒,他就需要忠诚大汗、无私奉献的人。

有些利益是不能互换的

让皇太极最不放心的,是大贝勒阿敏。

阿敏在四大贝勒中,是绝对的实力派。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舒尔哈齐的次子。他从小就跟随努尔哈赤打天下,参加统一诸部大小战争无数。

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一起起兵打天下。后来家业大了,努尔哈赤想自己一家独大,处处压制舒尔哈齐。在1609年,在建州圈子里没地位、没工作,处于赋闲状态的舒尔哈齐,决定携众属搬到黑扯木。阿敏派属下在那里跑马圈地,伐木建房,只等一切准备完毕,脱离建州圈子,不给努尔哈赤添乱,不给自己添堵。

第二部分第51节:一把手上任的头三脚8

努尔哈赤得到舒尔哈齐要脱离建州圈子的消息,非常生气。于是,他便以计诱捕舒尔哈齐和阿敏,杀了他们的心腹大臣。

努尔哈赤把弟弟关起来,限制自由。对阿敏,也想一杀了之。可是,其他贝勒平时和阿敏关系处得不错,都给阿敏求情,说阿敏随父叛变,也是出于无奈,念其年轻无知,又立过战功,再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

努尔哈赤念其才华,又看在众贝勒的面上,对阿敏宽大处理,把他过继为子。阿敏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违心地做了努尔哈赤的杀人机器。

阿敏22岁就担任领兵主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