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读清史:圈子里的前途
字体: 16 + -

第13节

伐布占泰,逼布占泰求和。后来,因军功卓著,他由台吉晋升为大贝勒,参与国政。努尔哈赤设立八旗,阿敏任镶蓝旗的主旗贝勒。

尽管努尔哈赤待阿敏不薄,但是,杀父之仇,怎能说忘就忘虽然和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号称开国四大贝勒,在阿敏看来,他的出身和不光彩的历史,很难和三大贝勒对等。独门立户、自己当家的愿望,在他心中,一直没有泯灭。

努尔哈赤去世后,阿敏对继承汗位,连想都没想。他出身旁支,努尔哈赤的儿子、亲信绝对不允许汗位旁落。虽然他是四大贝勒之一,也只能充当一个看客。

阿敏不是普通的看客,他手下有人有枪。他当不上,但是,他支持的人,一定能当得上。

岳托、萨哈粼与代善决定拥护皇太极,找阿敏商量。在阿敏看来,无论是代善、莽古尔泰,还是皇太极当大汗,对他来说,没什么太大区别。于是,他就点头同意。

就在众贝勒为努尔哈赤守灵时,阿敏派心腹傅尔丹找到皇太极,说:“我家主人可以支持你即位,但也是有条件的。作为交换条件,你当上大汗之后,给我们划一个地方,或者我们自己去找个地方,让我家主人当个藩王就可以。”

阿敏和代善的追求不一样。代善,只想成为一个高职高薪的金领,有房有车有钱花,听差办事,吃喝不愁。阿敏想成为一个小圈子的一把手,哪怕圈子再小,也要自己说了算,不想看别人脸色。

阿敏认为,在这个时候,他提出这样的条件并不过分。最起码,他没有破坏后金圈子的稳定,让新领导顺利接班。

皇太极没想到阿敏会有这个想法,会在这个时候,向他提出这样的交换条件。

这事不小,皇太极赶紧找来正白旗的贝勒、大臣开会,商议此事。因为事关皇太极即位大事,别人也不好说什么,都在观望他的态度。谁都不知道,一旦皇太极坚持即位,又不答应阿敏的条件,阿敏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两家兵戎相见,在这个非常时期,恐怕没有真正的赢家。

皇太极不是弱者。他认为,自己虽然为了这个位子,精心准备了16年。但是,即使自己接受有损后金圈子完整的条件,当上了大汗,也是很难服众的。如果他答应了阿敏,那么代善、莽古尔泰也提出类似的条件呢答不答应

皇太极对大家说:“如果我答应阿敏可以外出**为王,那么,其他五旗的主旗贝勒,是不是也可以外出**为王既然大家都可以自立为王,还要我当这个大汗干什么即使我用这个条件交换到汗位,我这个大汗还能管谁四大贝勒各自为政,军力、财力、物力都会削弱,我们前有大明,后有朝鲜、蒙古,我们能打谁谁又不能打我们”

皇太极对阿敏的行为表示很伤心,很失望。他接着说:“我宁可不当这个大汗,也不会接受阿敏的条件因为这样做,是让大金自食苦果,自取灭亡。先汗出生入死地打拼、呕心沥血地经营,才有这个大金国,才有我们各位的现在。我们做晚辈的,不扩大他的基业也就罢了,还要破坏它,对国、对家、对个人来说,都是百害无一利啊”

皇太极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打动了与会的每个人。的确,皇太极没有为一己私利,拿大家的前途做筹码,与别人进行交换。仅凭这一点,他就是合格的领导人。于是,大家纷纷表示,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阿敏的条件。皇太极必须当这个大汗,阿敏必须收回他的条件。

皇太极自然要考虑他这么做的后果。在这个非常时期,内乱,是他最不想要的。于是,他找来一直效忠他的济尔哈朗,想看看他的态度。济尔哈朗是阿敏的弟弟,他的选择,自然会影响阿敏的选择。

皇太极把傅尔丹的话,又重复了一遍,问济尔哈朗,是否知道这件事。

济尔哈朗自然明白皇太极把他找来的意思,很直接地说:“我哥跟我提过这件事,我当时就觉得他是瞎胡闹,劝他别没事找事。他就骂我是软弱无能,家族里的白眼狼。老八,你放心,不管我哥怎么折腾,我都会支持你的。”

皇太极为公,阿敏谋私,两边的支持率相差悬殊。阿敏见自己的弟弟都站在皇太极那一边,如果他硬来,吃亏的只能是他。不但达不到他的目的,恐怕一场火拼之后,他连尸首都难以保全。

阿敏衡量利弊,表示愿意无条件支持皇太极。

这件事,阿敏没忘,一直找机会闹**。皇太极更忘不了,但是现在还不到拿下阿敏的时候。这个带兵打仗的天才,皇太极还能用得着。只要他做得不出格,先凑合着用吧。

第三部分第52节:没有归属感的孤独1

第七幕没有归属感的孤独

注定吃亏的伏笔

阿敏的成长环境,注定他的人格不可能完整。

阿敏的青少年,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这就会让他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杀人,就是被人杀。武力是否强大,决定一切。这就决定阿敏对复杂问题,缺少分析、推敲和衡量。

在父亲被囚之后,阿敏从刀下得以生还,被人收养,心里怎能没有阴影因为有这样的政治污点,背后难免有人指指点点,使他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为了活得有尊严,他不得不在战场上,杀更多的人,抢更多的东西,证明他存在的价值。

因为阿敏为后金的建立,立过汗马功劳,能力在圈子里数一数二,又使他很自负,瞧不起靠关系、靠出身获得位子的那些人,也不愿意靠近那些人。他认为,自己所得的一切,不是别人的恩赐,全是自己用命还来的。

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阿敏,没读过几天书,修养自然不高,性格必然属于喜怒无常、心硬口冷,说话不考虑听者的感受,办事随意性非常强。

努尔哈赤死后,阿敏在兄弟中,虽排老二,但战功最多,资格最老,说话、办事更是由着性子来。他觉得,别人帮他办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感恩;如果别人帮他做100件事,前99件办得非常好,最后1件办砸了,他只记得最后没办好的那件事。

按理说,阿敏经常带兵打仗,有很多机会培养自己的嫡系。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习惯,使很多人对他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根本不愿意与他交往、靠近。就连他的亲弟弟济尔哈朗,对他也是敬而远之。

因为不知道尊重,不知道感恩,又很自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导致阿敏在后金圈子里混了这么多年,也没交下几个知心朋友,只有镶蓝旗的主管旗务大臣固三泰,副将傅尔丹、佐旗大臣孟坦、舒赛等,跟他的关系还算过得去。在他的镶蓝旗,很多人都抱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混工资、混日子。很多人怕阿敏,但不服他,更不尊重他,跟着他,只不过想从他这里多捞点儿好处。

阿敏在即位这件事上,从没想过,更没准备过。不过,他对掌握两旗兵力的代善父子3人,齐拥皇太极做大汗这件事,也是非常瞧不起。在他眼里,代善就是一个软包蛋,不会有大出息的窝囊废。

阿敏见到代善,虽然一口一个二哥地叫着,却打心眼里就瞧不上这个没脾气、没骨气、没霸气的“三无”贝勒。

皇太极登基后两个月,也就是1626年10月,蒙古扎噜特部趁大金国新领导班子刚刚成立,内部不稳,就起来闹事。皇太极把三个大贝勒、十个小贝勒请来开会,研究怎么办。

代善、阿敏自然主张出战。于是,留皇太极看家,代善和阿敏带着后金精锐部队前去征讨。

仗,打得异常顺利,轻松擒获了包括酋长巴克父子在内等14个贝勒,又杀死了鄂尔寨图贝勒,缴获牛羊、马匹无数。

第三部分第53节:没有归属感的孤独2

两个大贝勒带的都是自己人,打仗好说,分赃就不好分了。对于值钱的战利品,两家人都想多得,自然就产生了纠纷。

阿敏手下人,异常蛮横,只要他们看中的,不管怎么来的战利品,就强行霸占,谁不服就动刀子。

代善手下人,也不是吃素的,向代善请示该怎么办。代善来了,可是阿敏手下人连代善的面子也不给,还指着代善的鼻子骂:“谁怕谁啊,谁又能把谁怎么样我们可不像某些人,抱粗腿,捧臭脚”

代善大局观比较强,也知道阿敏的性格,在这个特殊时期,不能因为三瓜两枣内讧。于是,他选择了忍让,压制手下人,不要冲动,大家还得以战事为重。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强,阿敏手下人的话,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里,皇太极又把这事,记到阿敏的账上。

此战中,也有受益者,这个人就是紧跟皇太极的岳托和萨哈粼。部队凯旋归来后,因为岳托表现突出,皇太极就和代善商量,让代善把他名下的镶红旗让出来,交给岳托管理,让他担任主旗贝勒。

代善知道皇太极的意思。他属下有两个旗,皇太极属下有两个旗,两个人旗鼓相当,皇太极总惦记这件事。代善现在是甘为人臣,不做他想,那么,就不能让领导不放心。再者说,把旗主的位子让给儿子,也是肥水没流外人田,肉烂在自家锅里,也没吃亏。

于是,代善点头同意。皇太极就正式任命岳托为镶红旗的主旗贝勒。

通过这一仗,萨哈粼被晋升为贝勒,也提了一格。

皇太极这么做,就是向年轻人表明,凡是站在我这个小圈子里的人,无论是谁,都会有好处。

目的不同的一次行动

努尔哈赤扔下的后金圈子,本身就是一个烂摊子。代善有自知之明,当初没有去争当一把手,他不想做操心的苦主,只想做省心的王爷。

这个烂摊子,到皇太极手里没过几个月,东北就出乱子了。

东北的乱子,从来就没断过。朝鲜,只承认大明,不承认后金。在努尔哈赤去世前的一两年内,朝鲜在很多事情上,都支持明政府。

许多汉人不能忍受后金政府横征暴敛、滥杀无辜的政策,纷纷逃到朝鲜。后金政府曾经明确要求朝鲜政府,对逃到朝鲜的难民,应该悉数遣返。朝鲜政府对后金的要求置之不理,却把逃过鸭绿江的辽民,遣送到明朝去。

这还是小事,最让后金政府无法接受的是,朝鲜允许明朝政府在其领土上驻兵。明朝将领毛文龙,常年在朝鲜皮岛驻兵。不堪忍受后金政府暴政的老百姓,跑过去的有数十万人之多,被朝鲜当局安置在铁山、蛇梁等地。

毛文龙以皮岛、铁山为据点,不断骚扰后金政府后方。在1624~1626年,他分批次派人沿鸭绿江,或跨长白山袭击后金的耀州、鞍山驿、萨尔浒等地,闹得后金不得安宁。

朝鲜政府允许明兵和汉族难民,耕种他们的土地。对于刚过去的难民,在经济上还给予补助和救济。

1626年冬,皇太极即位后,朝鲜政府一次性拨给毛文龙的军队一万石粮食。毛文龙又要求朝鲜政府再补助四万石,朝鲜方面欣然接受。

朝鲜这么做,分明是向后金政府叫板,不把皇太极的新政府放在眼里。皇太极心里一直惦记着北京皇宫里的龙椅。如果他不把朝鲜制服,想打到北京去,那是不可能的事儿。只要他的军队离开沈阳,毛文龙就会派兵到他的地盘上来。

1627年,刚过完年,还没过正月十五,皇太极就等不及了。

他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商议征讨朝鲜的有关事宜。朝鲜是后金圈子里每个人的心病,出兵朝鲜是当务之急,没人反对。关键的问题,就是谁担任这次出兵的总指挥。

阿敏自动请缨,要求带兵出征朝鲜。代善、莽古尔泰与其他贝勒举手支持。

阿敏有他的打算,这次带兵出去,占据朝鲜,是他脱离后金圈子的最佳时机。代善、莽古尔泰等其他贝勒支持阿敏,是因为他们认为,阿敏对朝作战经验丰富,是出征朝鲜的不二人选。

第三部分第54节:没有归属感的孤独3

阿敏对朝作战,确实算得上经验丰富。

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派阿敏率领2000兵马,迎击东路明军。阿敏在瓦尔喀什山谷,设下埋伏。等到刘筵率领的明军主力部队通过后,断其退路,与代善、皇太极等人把明军包围、歼灭。阿敏随即进军富察之野,重创朝鲜军主力部队,迫使朝鲜领兵元帅姜弘率余部5000多人投降。

1621年,在朝鲜驻军的明将毛文龙,由朝鲜境内出兵,攻打镇江。又是阿敏带兵5000,经镇江进入朝鲜,还击毛文龙部,一举斩明军游击、千总、兵民1500多人,大获全胜。

阿敏站出来,主动要求为新领导分忧。但是,皇太极无法高兴,他担心阿敏有去无返。他知道,这次出兵朝鲜,事关重大,只能胜,不能败。对朝作战,阿敏确实是最佳人选,也只有他去,胜算最大。

万一他带着精兵出去,把朝鲜倒是消灭了,阿敏却留下了,自己还指望谁思来想去,皇太极决定派阿敏去,不过,他又派出了忠诚他的济尔哈朗、岳托,中间派阿济格、硕托、杜度等人。

皇太极把他的担心,告诉给济尔哈朗和岳托,再三叮嘱他们,把前线的情况及时回报,注意阿敏的一举一动。不论是胜是败,一定要把阿敏带回来,实在不成,就采取非常手段。

这一次,阿敏铁了心要把朝鲜征服。他在用兵上,几乎调动了他所有的指挥天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阿敏带领三万八旗精兵,悄无声息地逼进凤凰城。同时,他又安排总兵官楞格礼等为先锋。楞格礼带着一批人,穿上朝鲜百姓的衣服,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明军的哨兵,先后三次混入朝鲜义州,刺探军情后,留了下来,准备做内应。

正月十三四更天,掌握城内所有情况的阿敏,突然出现在义州城下。阿敏指挥士兵立即架梯攻城。艾博博带人率先登城,杀死水门口守将,打开城门,放后金兵进城,直奔守城总兵李莞的帅府。

李莞没想到,后金兵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仓促迎战,结果被杀,判官崔鸣亮自尽。阿敏占领义州后,全歼城内朝鲜兵,对百姓实行三光政策,放兵任意抢、烧、杀、掠、奸。

阿敏偷袭义州成功后,立即分兵两路。一路继续东进,一路向南,进攻铁山。

南下的金兵,抓住几个朝鲜人做向导,化装成朝鲜人,秘密直扑毛文龙的驻地铁山、宣川。当时正是冰冻之时,河面都结成厚厚的冰,使金兵能迅速靠近毛文龙的驻地。

恰巧,毛文龙那几天没住在铁山半岛,搬到云从岛去了。金兵找不到毛文龙,就把当地的明兵和辽东难民,通通杀尽。

东进的骑兵,如入无人之境,风卷落叶一样,占领了定州、郭山、昌城等地。平壤等地的朝鲜守军,被凶残、彪悍的金兵吓破苦胆,哪里还敢抵抗,不论当官的,还是当兵的,本着保命第一的原则,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阿敏只带三万人马,攻下这么多城池,一面要留兵守城,一面还要继续进军,三万人,明显不够用。

阿敏给皇太极写信,要求增派人马。皇太极为了彻底拿掉朝鲜这个“后患”,就答应了阿敏所有请求,命令阿敏权宜行事。然后,他派出蒙古兵,前去驻守义州等地。

后方无忧,阿敏带兵继续深入,渡江攻克安州。

在安州休整四天后,阿敏带兵直奔平壤。平壤守城巡抚、总兵不战自逃,阿敏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平壤。

当天,阿敏命军队渡大同江,进驻中和城。

从夜占义州,到兵驻中和城,阿敏只用了15天的时间。这时,大半个朝鲜,已经在阿敏的掌控之下。

阿敏入朝作战如此顺利,还得感谢朝鲜统治集团的**无能。

在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已经形成大小不一的圈子,有的圈子干事,有的圈子捞钱,有的圈子整人,散沙一样,各有目的,各行其事。

干事圈子里的人,坚守城池,在领导逃跑,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既缺武器,又没粮草,饿着肚子殊死抵抗,结果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三部分第55节:没有归属感的孤独4

捞钱圈子里的人,听说金兵前来,不管自己是什么身份,收拾细软,带着家眷和值钱的东西,有多远就跑多远。

整人圈子里的人,在朝鲜国王面前,继续出馊主意,把平时看不上的人,继续往火坑里推,死一个少一个。为了维护小圈子的利益,他们请求国王向阿敏讲和。

阿敏为了彻底消灭朝鲜国室,提出议和的条件只有一条: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归顺后金,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阿敏之所有提出这样的条件,是因为他知道,朝鲜国王不会轻易答应。这样,就为他进一步进兵,找到借口。

平时不把同事当兄弟的下场

别看阿敏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却让朝鲜国王李倧非常难以接受。

有的大臣,为了尊严,主张和金兵血战到底,这是李倧不同意的。李倧知道自己的斤两,和阿敏鱼死网破,是下下策。打,肯定打不过,轻者丢掉王位,重者丧命。无论轻重,都是他不想要的,他还想继续当国王,享受荣华富贵。

但阿敏提出的条件,简直是要他的命。他不想和明朝断绝关系,也不甘心成为后金这帮强盗的小弟,每年送点儿东西是小事,在这群没文化的人面前低三下四,实在是挺为难的。

就在李倧打也不是,和也不是的时候,阿敏又下令进军,占领黄州城,再前进到平山安营扎寨。

李倧带着王妃、子女逃到江华岛,长子自己跑到全州城去了。阿敏步步紧逼,不和便杀的架势,让他也顾忌不了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