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史札记
字体: 16 + -

第三十一章 弱国有外交

    fri apr 08 14:07:03 cst 2016

    奕訢自总理衙门建立之后,就开始大力兴办洋务。

    虽然南方还在打仗,但是他知道,中国一天也等不得了,自强运动必须马上展开。

    于是,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开放就在战火硝烟中拉开了帷幕。

    这时,由于李秀成在江浙一带闹得天翻地覆,上海也被撼动,奕訢担心太平军万一攻陷了上海,会从上海的洋商手里购买军舰,走水路直捣北京。

    所以他决定抢在太平军前面购买军舰,组建新式水师。

    他先跟署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商议这件事,赫德建议他买英国的军舰(因为英国海军是那会全世界最牛的海军,再加上赫德本人是英国人,当然不能让肥水流到外人田里去),还告诉他只要有几十万两银子,就可以购买一支舰队。奕訢让他具体算一下花费,拟一个方案出来,赫德不久就拟出了一个八十万两银子的购船方案。这个方案的设计思想跟常胜军类似,就是买外国的船炮,雇外国的军官,练中国的兵。看到这个方案,奕訢非常满意,他让赫德委托现在还在英国养病的李泰国,按照这个方案就地购买军舰。

    不久,李泰国就买好了军舰,一共八艘,六艘驱逐舰,一艘炮艇,还有一艘供应船,都是英国新制船只,总价六十五万两白银。

    照理说这事到这里就算over了,价钱都出来了,中国照单付款就不就完了吗?

    但是李泰国告诉奕訢,不over。这小子一肚子坏水,他虽然只花了六十五万两银子,但仍然管奕訢要八十万两。

    好,八十万两就八十万两,中国给得起银子,这样总该over了吧。

    但是李泰国又告诉奕訢,还是不over。他又告诉奕訢说,那八十万两银子是购买舰船和大炮的,船上的其他鸡零狗碎还得再加二十七万两。而且,他还雇了一个叫阿思本的英国海军上校来做舰队的司令,又雇了英国海军六百人做船员(这些已经完全违背了赫德的设计方案),舰上人员每月需要薪金十万两银子(这个数额相当过分),让奕訢先预支一千万两(一千万两,穷疯了吧,你咋不去抢呢),并且绝口不提让中国官兵上舰学习和使用的事。

    他还在英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擅自跟这个阿思本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里的条款都对中国极为不利。比如其中说,阿思本只接受李泰国签署的中国皇帝的谕令,对其他人的命令可以置之不理,而且如果李泰国对中国皇帝的谕令不满意的话,可以拒绝传达。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李阿合同”。

    按照这份合同的规定,这支舰队简直就成了李泰国和阿思本的私人军队,中国方面根本插不上手。那中国买这支舰队回来干什么,买来当气受吗?中国的主权何在?而且照这样的话,这支舰队不但派不上用场,反倒成了枕边的一颗定时炸弹,万一哪天调过头来对付中国,那我们中国人还活不活了?

    奕訢大怒,让总理衙门跟英国方面力争,双方足足相持了一个月,互不相让。这时候,英使卜鲁斯劝奕訢接受李阿合同,他说中国还要依靠李泰国来管理关税,并且还趁机加码,说常胜军也不能由中国督抚来控制。

    卜鲁斯这很明显是得寸进尺,奕訢当然不同意。

    卜鲁斯见奕訢不同意,大怒,扔下舰队的事不管,跑蒙古大草原观光旅游去了。

    哼,你还敢不同意,不同意拉倒,爷我还不管了。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同治二年(1863)五月二十三日,奕訢领衔总理衙门上疏朝廷,严厉驳斥李泰国,说他要的银子数额太离谱,并且明说,他和阿思本订立合同是不肯让舰队听命于中国。李泰国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同意废除李阿合同,允许由中国人担任舰队司令,允许中国调遣舰队,允许中国人上舰学习,并且每月所需银两也减为七万五千两。

    这是第一回合,奕訢赢了。

    八月,阿思本率舰队到达上海。他接到奕訢发出的公文后,发现公文内容与他跟李泰国签订的合同不符,于是亲自去北京找李泰国,要求他兑现合同。跟阿思本一见面,李泰国这小子又反悔了,他再次要求总理衙门同意李阿合同,并让阿思本一手控制舰队。

    这怎么可能?

    奕訢一面让总理衙门继续跟李泰国力争,一面征询曾国藩、曾国荃和李鸿章等地方督抚的意见。结果,三个人都认为,太平天国眼看就要完蛋了,这些洋鬼子又那么难伺候,干脆呀,咱就让这舰队从哪来的回哪去得了。

    嗯,退货,是个好主意。

    奕訢知道该怎么办了。

    熊孩子说不听,就得找家长。

    奕訢也不搭理李泰国,直接去找卜鲁斯谈判(这个时候卜鲁斯已经从蒙古大草原回来了)。这时候,阿思本因为一直没得到中国方面批准合同的表态,急了,提出要遣散舰队回英国。

    不批准拉倒,老子不伺候了,拜拜了您呐。

    卜鲁斯就把这事照会了奕訢。

    你要是再不同意李泰国的意见,那我们就走人。

    走就走,不送。

    奕訢巴不得这些混账东西赶紧滚蛋,就借着卜鲁斯的这份照会,托美国公使蒲安臣出面斡旋,告诉卜鲁斯舰队可以遣散。

    蒲安臣,美国纽约州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外交家,解放黑奴的斗士,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

    这个蒲安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名头相当大的外国人,也是近代少有的一位中国人民的朋友。

    卜鲁斯当然不会这么轻易就善罢甘休的。

    军舰是英国的,我们得一块带回去。

    看卜鲁斯快进套了,奕訢心里忍不住好笑,但是脸上仍然装得很严肃地跟他交涉。

    军舰是我们中国花钱买来的,已经属于我们中国了,理应归我们中国自由使用。

    这叫欲纵故擒。

    卜鲁斯立即说,这些船炮是英国国家军用物品,不是寻常商品可比,如果拒绝使用英国海军官兵,那么军舰也不能出售给中国。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奕訢马上说,既然英国不再出售此项船炮,那就请把购买经费归还中国。

    这……

    被奕訢将了这么一军,卜鲁斯无话可说,只好表示同意。

    于是,奕訢正式发出致英使照会,声明李阿合同不能批准,阿思本舰队宣布遣散。

    随后,奕訢担心阿思本这伙人不肯走,留在中国闹事,那些个军舰可不是中国能对付的。所以他又照会卜鲁斯,用好言安慰他,并许诺给舰队遣散经费,给遣散官兵多发九个月薪金,另赏阿思本一万两白银,共许给白银三十七万五千两。

    这么一来,卜鲁斯是一点理也挑不出来了,只好对奕訢表示感激。

    至于李泰国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奕訢干脆直接借这个机会把他给免职了,正式让赫德接任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一职。为了防止李泰国闹事,奕訢也给了李泰国三万三千两银子来补偿他。

    毕竟,李泰国这些年为中国的海关四处奔走,替中国开辟了一个广大的税收财源(中国当时几乎无官不贪,但唯独这个洋人把持的海关衙门却是出奇的廉洁,由此也可见外国人的管理制度和自律精神),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奕訢这么做,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也算是仁至义尽。

    同时,奕訢把此事的原委遍告各国公使,各国公使也都认为奕訢这件事做得有理有节。就连英使卜鲁斯也向国内发函,跟英国政府说明李泰国的错误,并向总理衙门保证英国国内不会听信李泰国搬弄是非。

    这样一来,中英两国和好如初,阿思本舰队也成功解散,难缠的李泰国也被打发走了。

    这是第二回合,奕訢又赢了,而且赢得非常漂亮,显示出了卓越的外交手腕。

    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罕见的一次大胜利,也可以算是世界历史上弱国外交成功的一个典范。

    事后,奕訢写信给曾国藩称赞他的主意非常好,曾国藩也盛赞奕訢外交手腕之巧,超乎了自己的预料。

    这一年,奕訢31岁。

    赫德上任之初,就为海关中的外籍雇员制定了一份守则,要求他们放下欧洲文明民族的优越感,以中国雇员的身份自律,不要因为中国现在落后于西方就对中国人产生歧视,他的这份守则是这样说的:

    应时刻铭记,税务司署乃中国之海关,而非外国之海关所有,故而,本署各员之天职应向着中国之官民行事,以杜绝任何冒犯与恶意之缘由。

    领取中国政府之俸禄因而身为该政府属员之人,处事理应不犯其禁讳,亦不惹其嫉猜厌恨。故本司署外籍雇员与中国官员交往时应切记,尔等乃彼等之同僚,而与中国平民人等交往时亦应切记,尔等颇有义务及责任姑作彼等之同胞:

    怀此念者,可趋于待官吏以礼貌,待百姓以友善矣。

    后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赫德掌管的这个不起眼的海关竟然成为了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机构和财政来源之一。赫德刚上任的时候,每年的海关税收已经达到白银五百万两,之后逐年上升,五年之后就偿清了《北京条约》的赔款,十年之后海关税收就超过了白银一千万两,到清末时,海关税收已经超过了白银三千万两,成为了中央朝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

    过去的很多史书都指称清朝卖国的证据是将海关权利让与外人,其实这种指责是不准确的政治宣传。清末海关虽由英国人赫德管理,但他是作为清政府的雇员行使他的职权。他的管理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而且使海关成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他保证了条约制度对关税率的限制,因而促进了自由贸易及公平税收,他也保证了用有效率的管理和制度为清朝政府提供大量税收。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赫德上任两年之后,曾向清朝廷提交了一份名为《局外旁观论》的报告,向清朝廷提出了包括整顿税赋,改革官吏俸禄制度,改革军制,向外国派遣外交人员,采用铁路、电报和机械采矿等等新技术的一系列改革建议。日后来看,这是一份十分有远见的报告,里面除了没有提出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主张之外,基本上包含了后来自强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所有变革内容。可惜当时中国限于形势,没有能够采行。

    赫德勤于思考,办事得体、恰当,使他深受清朝廷的信任,清朝廷将他视为忠信之臣和外事顾问。在他有生之年,清朝廷再也没有任命其他人担任海关的总税务司,而赫德也谢绝了后来英国政府让他出任驻华公使的聘请,以便继续供职于中国海关。在他的引荐下,许多杰出的外籍人士纷纷效命于中国。

    强国之根本,在人才;人才之根本,在教育。

    奕訢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最初在提议建立总理衙门的时候,就提出要建立新式学堂—同文馆。不管是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要在外交上跟外国人打交道,外国的语言都是必须要学习的。

    奕訢先下令上海和广州两大通商口岸的官员,让他们聘请能教外语的中国人。但是两地的地方官显然对这种没什么油水的差使不怎么上心,所以,奕訢的命令下了很久,他们竟然一个人也没聘到。

    没有老师,学堂怎么开呢?

    奕訢有办法。

    什么办法呀?

    外教。

    聘请外教这种事,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在当时,却实在可以算作是一个创举。

    能说外语的中国人找不着,能说中文的外国人总有吧。

    那是当然的了,外国人都削尖了脑袋到咱们中国来做生意,当翻译,这种人肯定有不少。远的不说,赫德当年就是干翻译起家的,中文说得溜着呢。

    这就好办了。

    奕訢立即高薪聘请外籍教师,给出的年薪高达一千两白银。当然了,为了不让学生忘了老祖宗的好东西,同文馆也聘有中国教师,但是中国教师的年薪只有白银一百两,是外教的十分之一,可见奕訢的魄力有多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外教就招到了人。于是,京师同文馆成立起来。

    最初,同文馆只招了十个十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

    不是奕訢不想多招,而是当时所有人都恨洋人,恨他们割了我们的地,恨他们抢了我们的钱,觉得学了外语就是投降了洋人,所以都不肯让自己家的孩子学他们的语言。就这十个还是奕訢硬拉来的。

    同文馆的考试很严格,但是待遇也很优厚。月有月课,季有季考,岁有岁试,不过每次考试成绩优秀者都会有数十两银子的奖励。每三年一次大考,成绩优秀的做官(比科举考试方便多了),次一点的留馆继续学习,差的直接卷铺盖卷滚蛋。每人月薪十两银子(爽吧,培养你读书还给你钱,天底下还有比这待遇更好的学校吗),伙食、课本、纸笔全部免费,所有学生一律住校学习。

    这时候,有人向奕訢建议,说日本已经派幼童分批赴俄、美两国留学,学习船炮、弹药和一切武器的制造方法,所以我们中国也应该派留学生去外国留学。

    看了他的建议,奕訢深有感触。他何尝不想派出我们中国自己的留学生,可是办理留学生的事情比办学堂还要难得多,人们连外语都不肯让孩子学,又哪里肯让孩子去国外,各种困难太多了,一时间实在难以着手,所以只好暂时搁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