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时候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朝鲜坎坷(中)

    fri jul 10 13:15:11 cst 2015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肃顺临刑前绝语

    (1813~1861)

    朝鲜篇·壬午兵乱

    十九世纪末的朝鲜天灾不断..1882年春季又发大旱...加上若有若无的谣言从宫中传出..诸如“宫中异象”“闵妃引进‘洋妖’不守妇道招来了天谴”等等...当时,朝鲜中枢决定新建新式部队“别技军”,因此缩减了旧式部队之规模(其实说实话...都是吃饱了撑的..你少贪点就什么都有了...何至于最后什么都没了还被杀),将京军五营-都监营,龙虎营,禁卫营,御营厅,总戎厅缩编为武卫营,壮御营;超过半数旧式兵卒被迫解甲...这本身就让军士们普遍不满,加上缩编后的两营士兵亦未受到良好待遇..权倾一时的重臣闵谦镐疯狂克扣军饷,加上连年旱灾和日本掠夺式的贸易..两营士兵一年余未得到分文粮饷,同时;新成的别技军不论装备还是待遇皆数倍于旧军并由日本人担任教官,更是让旧式军卒极度反感,憎称其为“倭别技”

    当年七月下旬的“都捧所事件”引起的导火索彻底将旧式军卒们激怒了!宣惠厅堂上闵谦镐中饱私囊至此,欠俸十三月最后发了一个月的俸禄还掺杂了一半以上的砂糠之物,士兵们前去都捧所找闵谦镐之家仆理论最后反被抓起来严刑拷打,还打算斩首...壬午年六月九日(公历1882.7.23)上万旧军前往东别营先找军主-武卫大将军李景夏求情希望“陈情上述”,结果李景夏怕惹恼权贵而到处踢皮球....最后无奈写了封求情信给闵谦镐,让他们带着信去找闵谦镐陈述,当原本只抱着救回生死兄弟的一万旧军看到闵府管家的那种瞧不起人的眼神和闵府的金碧辉煌后彻底把最后一丝思想之禁区冲破!当场冲进府内,还巧了→_→正好把之前在都捧所羞辱他们的那名家仆逮到,大家打死了闵谦镐于府内的妻女子嗣,对那些搜出来的无数金银财宝和锦绣,珠贝,人参,鹿茸,沉麝等毫不动心,将这些奇珍异宝全部焚烧“芳烈闻数里”对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如此这种临时兵乱却不为财宝所动而导致更大的祸乱,倒也是一桩奇乱...

    但随即发泄冷静下来了的士兵也反应了过来-他们抢劫擅闯并诛杀了当朝权贵闵谦镐的府邸...以兵丁之身起事而竟无一座靠山....罪不容诛的他们事后必会如待宰牛羊般被朝廷尽数虐杀...于是大家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地方可去-已经隐居了近十年的云岘宫之国太公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当即哗变士兵均朝云岘宫而去...然闵谦镐当时不在府中,而是在景福宫监督工役,听说大事发生后逃往昌德宫避难;闵谦镐闯下大祸后即被罢免官职,但早已无济于事了...半推半就后的大院君先是说了堆大义凛然的话,而后又训斥了乱兵一番后便退回宫内,当夜却又召来兵变发起的几个核心军头,授之“密计”,从今天看,密计的内容已经无从知晓..但从无组织的兵变变为组织有序,计划严密并进而演化为社会总矛盾爆发的“民变”十数万军民于次日有秩序的先突袭东别营等武装库取得武装,而后分别袭击闵氏诸重臣的府邸,冲击捕盗厅和义禁府释放前先被抓的军僚...并且对日本的不满情绪疯狂爆发,捣毁所有与日本有交往的人士府邸,围攻使馆,强袭别技军...说没有人在暗中指示...只有脑残会信;当时士兵们已经受到大院君之暗中指挥,誓死要推翻闵妃之外戚的统治,也是次日的早晨-数万愤怒之暴动兵卒和市民冲进昌德宫四处追杀闵妃和闵谦镐等人...闵谦镐终于藏不住了...当时高宗急宣大院君入宫收拾乱局,大院君则半推半就的在起义士兵和市民的拥护下进入昌德宫;闵谦镐这哔自认为大院君是自己的姐夫←_←,便急忙冲出重熙堂,跪着揪住大院君的衣袍向其求救,大院君则不咸不淡的看着他不吭声...随即大院君身旁的兵卒便“自作主张”的将闵谦镐踢落阶下,用手上的铳,筑,剑等武器将其活活打成肉泥为止话说连肠子都打出来了╯▽╰何苦呐;也就是闵谦镐虐杀稍早点,京畿道观察使金辅铉也在宫中被剁成肉酱,闵谦镐死后与金辅铉被弃尸于御沟中,夏天天热-尸体迅速腐烂...兵乱中被杀的还有大院君李昰应的胞弟-兴寅君李最应,参判闵昌植;别技军军主闵泳翊化装和尚潜逃,闵妃在被四处追杀的慌乱中借着大院君夫人闵氏的帮助下化装成宫女随乘轿逃离

    亲政不到十年的高宗李熙完全惊慌失措,根本不知如何应对,只有请大院君入宫随侍而自己则跑别殿避难去了,大院君如愿以偿的在起义兵卒与市民的拥护下第二次掌权摄政;其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宫廷的乱局,此时宫中涌入成千上万的士兵市民搜寻闵妃捕杀官吏,刹那间变得腥风血雨混乱不堪...大院君以绝对的威望先命令士兵撤出宫廷,宣布闵妃已死于乱军并发布国丧...又下令赦免起义兵士与市民,遣散他们出宫并发给士兵积欠的所有军饷,起义的兵卒平民这才放下武器从昌德宫撤走...壬午兵变由此暂时平息

    兴宣大院君再次执政后全面废除了外戚集团时期所实行的开放措施...首先进行人事调换-罢斥外戚余党,起用亲信和申应朝等保守士大夫-释放了因反对开放国门而下狱的郑显德,李晚孙,金平默等官员和儒生...还让侄子李载冕兼任武卫大将军,户曹判书,宣惠厅堂上等中枢重职,掌握兵权财政,除去人事安排外-大院君在夺回权力之后亦立即着手推行改革以缓解社会危机...先下令把京城附近郡邑的粮米尽数运往汉城作为军士的俸米及民众的粮食,此后他又下令严禁私自铸造货币以维护国家利益...除此之外其更废除都贾制度强调人人均须纳税并将地方物产直接运至汉城,以免各地豪强从中牟利..接着又宣布恢复五营军和三军府废除别技军裁撤统理机务衙门等命令...

    壬午兵变虽然平息下去却并未完全结束,随后几日民间谣传闵泳翊等逃亡在外的外戚集团残党势力欲纠合褓负商数万人准备进京洗城...到时必定“都下大乱,坊民俱勒帕揭竿,冲塞街巷,声言御贼,势如潮涌”大院君亲自走出敦化门安抚汉城百姓并宣布关闭城门开放武库-将武器发给军民共同防备...再次将士兵和市民武装起来,展开对闵妃集团的再次清洗...不少被误认是褓负商的人均在此死于非命,又有诸多闵姓外戚和主张开放政策的官员相继为起义军队和市民所杀..甚至连进京赶考的举子亦被当作褓负商的内应而被杀害...原因仅仅是因为袖子里藏着应举的花名册而被认为是褓负商名单..从这个褓负商谣言事件就可以看出民心对闵妃之恐惧怨毒和对大院君之支持信服..尽管我很喜欢大院君这个人物...但还是得说..在壬午兵乱中...处处透着“大院君的身影”

    与此同时,大院君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对闵氏集团成员发下海捕文书-密遣御史到各地探察避难者情况,起义军队将逃亡官僚之家产尽数没收并殴打辱骂在汉城设置的闵妃望哭处吊祭的人士←_←..还捣毁了城郊附近的寺庙..仅仅因为这些寺庙被认为是闵妃滥施祈福而挥霍钱财的巢穴...起义军卒亦不相信闵妃已死-仍到处搜捕闵妃...闵妃被迫离开靠近京城的骊州郡..在洪在羲,尹泰骏,闵应植,闵肯植,李容翊等人的护送下向南逃亡到忠州长湖院避难...打算日后辗转到清朝“告御状”去≧▽≦

    壬午兵变本是朝鲜内乱却因其引发的“排日风潮”而使事情极大的复杂化..壬午兵变中日本人的蒙难让日本舆论大为震惊...朝野争论不休,花房义质公使逃回日本后,便在报告书中主张武力解决,日本统治阶级中的大部分人也认为进军朝鲜的时机已至,要求以此为由讨伐朝鲜以达“先太阁”未尽之业...比如日本著名“死象家”福泽谕吉撰文极力鼓吹讨伐朝鲜扬言“未达城下之盟不罢休”而此时日本明治政府面对国内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以及自由化民权运动的新兴而倍感威胁..在听到朝鲜壬午兵变的消息后一时欣喜若狂-准备以此为契机挑起战争以转嫁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日本政府在兵变后发出了戒严令和征发令大举扩军备战;但日本在一阵开战狂热过后考虑到朝鲜作为清朝属邦的地位以及夹在清日俄三国之间的地理位置...考虑到自身羽翼未丰..遂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在明治天皇的亲自裁决下决定先派花房义质率领军队前往朝鲜接触大院君政权,胁迫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否则便发动对朝战争...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将日本的各种条件及应对朝鲜的策略详细阐释在一份“机密训令”中交给花房义质,自己则坐镇下关遥控指挥..另有代理陆军卿山县有朋率大军待命...于是,花房义质会同陆军少将高岛鞆之助,海师少将仁礼景范率领的一千五百海军气势汹汹地开赴朝鲜“问罪”,于8月12日抵达朝鲜仁川港..

    清朝是朝鲜的宗主国,但中国对朝鲜的宗藩关系不同于亦不属于国际法...(李鸿章曾请老友,美国总统及南北战争重要军事领袖的格兰特调停,但这哥们根本不造这些诸侯与天子的大道文化;搞来搞去反倒日本越说越有理...)尽管在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朝鲜与中原政权看来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更甚于国际法...古之天下各族首领公推领袖,而后夏商周各分封或内族或外族姓氏之人于“九州”,春秋战国时的东周时期,更是将这种完全靠“人情世故”维持起来的宗藩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国际法上朝鲜除了定期朝贡清朝以外并不负有其余的义务...清朝也对朝鲜的内政外交从不与闻....但由于清王朝经过洋务运动后实力有所增强而周围的属国不断丧失..其中之一的琉球就是被日本所吞并,所以清廷对日本格外防范既有心,也有力去控制经营中国硕果仅存的藩属国-朝鲜,以牵制日本势力..在壬午兵变前夕,清朝对朝政策已经出现转变倾向...而此次壬午兵变正好给清廷以强化对朝宗主权的大好时机,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当时李鸿章母丧丁忧,尚在安徽老家,由张树声署理)于8月1日从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到朝鲜兵变及日本出兵的消息和中国也应迅速向朝鲜派出军舰的建议后,立刻决定对朝鲜采取积极政策并报告总理衙门-先命令天津海关道周馥与朝鲜驻中国的领选使金允植,问议官鱼允中接洽数次以了解朝鲜国情,金鱼二人均是闵妃集团的官僚-他们得知消息后亦很感吃惊;认为一定是大院君所指使..便不断在清朝官员面前诋毁大院君并请求清朝出兵朝鲜镇压军乱保护国王,推翻大院君之政权...同时牵制日本(有说法认为是逃亡中的闵妃密派卞元圭到中国要求金允植等乞援,但此说无直接史料依据...且从时间上看可能性也不大)于是-张树声一面派统领水师提督丁汝昌,道员**忠和朝鲜问议官鱼允中搭乘威远,超勇,扬威三艘军舰从天津出发东渡朝鲜调查事件;一面则奏请出兵朝鲜与日本对抗并镇压乱党...8月7日清廷批准了出兵计划,8月13日决定镇压乱党,平定兵变...丁汝昌,馬建忠和鱼允中的调查船于8月10日到达朝鲜仁川,他们通过对日本及朝鲜方面进行侦察也断定大院君为壬午兵变乱首,并且感到了日本之威胁,因此丁汝昌在8月14日回天津后,带来了馬建忠极力主张出兵朝鲜的报告书“乘迅雷之势,直取王京,掩执逆首”(馬建忠本人和鱼允中则继续留在朝鲜“观变”)为了避免日本藉此进攻朝鲜并巩固自己在朝鲜的“天朝”地位,清政府最终决定出兵朝鲜,准备以宗主国身份问兵变之罪,于1882年8月17日,清廷派出的淮军六营三千大军由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和统领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前赴朝鲜平乱并于8月20日抵达,随同来的不仅有给吴长庆当向导的朝鲜人金允植,还有张謇,袁世凯等后来中国的风云人物,但清朝并不想与日本发生冲突(避免与日军冲突是在朝清军的基本方针←_←又要立牌坊,又要当裱子...唉),便在仁川以西一百二十里处的南阳府马山浦登陆,与馬建忠等会合并按兵不动....

    日本对清廷出兵大为震惊,井上馨训令花房义质马上入汉城速决谈判避免清朝干涉,8月16日花房义质率一个大队一千五百人朝汉城靠近并准备强行进城与朝鲜政府谈判,大院君虽极其厌恶日本人,但由于兵临城下只能被迫于19日同意日军入城...花房义质在昌德宫谒见国王高宗及大院君并与负责接待的朝鲜领议政洪淳穆,礼曹判书李会正等人谈判..日本提出所谓七项条款中包括惩办壬午兵乱士卒,对本国遇害人员和各种损失给予赔偿...(给乱死的那几个日本兵还立了碑...与清朝庚子国变中的给被杀德国领事在京都立碑纪念何其相似..)增开通商口岸和允许日本派一个中队八百人驻汉城保护日本使馆等...(给日后的甲申变乱中日本军队入住汉城王宫创造了机会..)并威胁朝鲜政府以三天为限答复...洪淳穆等人借口为闵妃办理国葬而尽量拖延....一向排外的大院君也为日本人之无礼和刻毒所激怒,在表面上对花房表示不再固执于锁国的同时,暗中调兵准备动员全国兵力击退日本军队;花房义质亦对朝鲜方面的拖延战术非常不满,于8月22日率日军撤出汉城回到济物浦以示谈判破裂,他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打算按照既定计划一旦谈判破裂就发动战争..(八成是虚的...)朝日两国于汉城仁川一线的对峙使局势空前紧张...

    大院君调集十数万朝军于汉城勤王,日军傻哔般的撤退亦使清朝获得后发制人之机会...于1882年8月22日大院君派人急驰马山浦邀请清将馬建忠调停...尽管朝鲜上下“斥和攘夷”的呼声高涨势极,但国力已然不堪....军事实力弱小,诸多冷静过后的汉城军民对同日本作战均因百年前的战争而感到恐惧...不少兵卒都开小差跑路..而花房强硬的最后通牒使大院君不得不向清朝求援;馬建忠意识到压制日军良机已到,便率两百清兵星夜兼程赶赴汉城居中调停(两百..),8月23日下午到达汉城后受到朝方官民之热烈相迎,馬建忠到达汉城后一方面前往仁川与花房接洽以期缓和局势-并在推翻大院君这个强硬政权的问题上与日方达成默契(也真是够了...亏人家那么信任你们);一方面在汉城与大院君会谈以摸清其态度...清廷及馬建忠等人原本就在闵妃派的金允植,鱼允中之引导下将大院君定为壬午兵乱之幕后主使,又在与大院君交谈中发现其严拒日本的态度...最后馬建忠为了避免与日军冲突而能和平解决此变,更加坚定除掉和谈障的大院君之想法((?^?╬)..不造大院君知道了以后会对他最初请人帮忙的决定作何想法...本来是请佛帮忙的..结果人佛祖把你给搞掉)

    当时的驻朝清军均为李鸿章淮系精锐...馬建忠进入汉城后吴长庆所部的淮军六营三千清军亦开拔汉城并于8月25日下午抢先入驻汉城郊外布防,清朝遂居主动地位...馬建忠与吴长庆,丁汝昌及朝鲜大臣金允植,鱼允中,赵宁夏等人共同定下诱拿大院君到中国之计划((╯‵□′)╯︵┻━┻草!写不下去了..)吴长庆等先拜访大院君府-云岘宫对其“好言诱之”,使大院君消除对清朝警惕;而后于1882年8月26日下午大院君携礼回访清军大营时,吴长庆便令清兵将其逮捕强行塞进轿子后运到清军“登瀛洲”军舰上并立刻送往国内天津等候发落....从长远看..清朝的这个决定毁了朝鲜之未来亦毁了自己之未来....间接的引发甲午大战..不然呢?以大院君的权谋之术治国手段和“七十五年来只知中国而不知其”的性格..怎么说也会替中国挡住东边和西边的许多压力吧?

    当天夜里,清军入城并控制了汉城四大门和王宫内外,维持城内治安...翌日发布告示-安抚民心“今年六月之变……顷者变告上闻,道路流传,皆言尔国太公寔知其事,天朝皇帝用是赫然震怒,念尔国太公既知其事,必能得其主名……今统领北洋水师丁军门暂与国太公航海诣阙,回朝请罪,处人骨肉之间,全恩严义,我大清皇帝自有权衡,必不于尔国太公有所深责,但举动仓卒,恐尔上下臣民未谕斯意,妄生疑惧,以元代执高丽忠宣,忠惠为例-大负乎圣意之高深”清廷逮捕大院君表面是因其为壬午兵乱之祸首,实为避免与日本之冲突以争取和平了事...就这样,大院君好不容易第二次掌权却就过了三十三天就烟消云散了.....随后大院君在天津受到清廷总督李鸿章之审问,并被押往直隶保定府软禁(李鸿章的总督府),1885年甲申变乱后才释放回朝....

    随着朝鲜核心的大院君被捕,剿灭起义士兵镇压壬午兵变成为清军下一步之计划...1882年8月28日,在清军前敌营务处帮办袁世凯连蒙带骗顺带威胁手段的逼迫下大院君之侄李载冕主动配合“被捕”..8月29日,吴长庆袁世凯等人率清军攻打汉城东郊十里的梨泰院(兵变旧军及其眷属的聚居地)抓捕了两百余兵变头头,其中十一人被判死刑...但金长孙,柳春万等兵变大头头跑路逃脱...在日本的帮助下金长孙等人没多久就被被朝鲜中枢抓住...李会正,郑显德,赵采夏,许煜,张顺吉,白乐宽等大院君绝对派系的中枢官员和儒生被赐死或问斩;金长孙,柳卜万,郑义吉,姜命俊,洪千石,许氏同,尹尚龙,郑双吉等八名兵变军头被判处大逆不道之罪而凌迟处死(很残忍的那种...),孙顺吉,崔奉圭及孔致元等带头围攻日本使馆杀死日军的汉城平民在慕华馆前被斩首...另外..金春永等人虽侥幸逃走成为云岘宫的家臣,但在三年后为朝鲜政府所查出并杀死...闵妃的话在跑路后就秘密透过李容翊,沈相薰等人联络高宗李熙,告知她还没死...到兵变被清军平定后闵妃的“国丧”才宣告结束...将她迎回宫中的事也提上日程..1882年9月6日,陈云龙,吴长纯二将率领七百清兵和高宗派遣的领议政洪淳穆一起前往忠州长湖院奉迎闵妃回宫...9月8日到达忠州长湖院,9月12日闵妃回驾汉城,闵妃回宫后-护送她避难的人全部飞黄腾达...闵氏外戚家族之气焰亦较从前更盛...而闵妃从忠州带来的一名姓李的巫婆则被封为真灵君,成为宫中祸福吉凶之“发言人”(这货自称关帝..就关老爷关羽之女,因为很准的预测了闵妃还宫时间而被宠幸信任...)扯远了...总之,壬午兵乱最终被清朝镇压,闵妃的外戚集团重新掌握朝鲜中枢政权

    朝鲜篇·甲申变乱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乱-以大院君为首之极端保守势力驱逐闵妃而夺权,开化党亦遭受打压;但闵妃集团很快便卷土重来-引清王朝势力进入朝鲜,吴长庆率清军三千进驻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镇压壬午兵变;诱捕大院君并押往中国天津受审,后拘禁于保定...壬午兵变虽短暂造成闵妃集团与开化党之分离,然由于兵变失败-朝鲜与日本之交往障碍(即以大院君为首的极端保守势力)基本被消除,开化党得以公开亮出“亲日”之旗帜,而再次执政之闵妃集团亦对清朝充满感激-因此逐渐演化成“事大主义之党群”,甚至连原先的开化党人闵泳翊也倒向了事大党...即此衍生出了开化党与守旧派(事大党)之争斗

    壬午兵乱是开化党人活跃于朝鲜政坛之起点,其本身就是一次朝鲜政局的大重组,兵乱被镇压后-极端保守势力亦遭到清洗而一蹶不振,于客观上为开化党实施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朝鲜国王李熙在壬午兵乱后亦昭告八道百姓,宣布他将痛改前非-断行改革“思与一国更始”在国王的亲自倡导下,开化势力增强,从而形成推进改革之社会气氛,“开化”一词也为时人津津乐道成为当时朝鲜民间..官场的流行语,同时..在壬午兵乱后,清朝洋务派引入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式的改革措施-在朝鲜设立内外衙门,开办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代购洋枪洋炮,代训新军,培养朝鲜之军事人才,有利于朝鲜之近代化,给开化运动之展开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日本对开化党之公开支持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壬午兵乱后日本透过《济物浦条约》获得了在朝鲜京城之驻军权,此为后来开化党发动政变提供了后援...

    最初,开化党为促使改革经常找机会进入宫廷接近国王与闵妃,希望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高宗非常喜欢听外国的消息,于是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等人时常出入宫中向高宗讲述国际形势和各国的政治制度...力陈改革与自立之刻不容缓..高宗生性懦弱,自即位以来政权就一直掌握在父亲或妻子手中,正欲借助开化党大展宏图,因此对开化党表示赞许;而依靠国王进行改革也是开化党深信不疑的手段...另一方面,开化党也利用他们的职位,实行一系列较好的改革措施诸如设立治道局,警巡局,博文局,邮政局等近代设施和机构,引入西方农场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派遣留学生赴日,并创办《汉城旬报》宣传开化之思想....同时,开化党也意识到武装力量之重要性,曾派出一百多名子弟去日本学习军事,称为“士官生徒”开化党对这些士官生徒进行广泛动员,并由申福模,郑兰教等士官生徒在广州南汉山城组建一支一千多人的新式军队...这些士官生徒后来则成为了开化党发动政变之主要力量...

    然而,由闵妃集团把持的朝鲜政府虽在壬午兵乱后宣称要“开化改革”,但一切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巩固自身之权势,一旦改革触碰到自身之利益态度便变的“暧昧不已”.....实行真正的深入之改革似乎前途渺茫,开化党人对此非常不满...抱怨闵氏政权“名曰开化,实无开化之效”且随着开化党势力的不断壮大,掌握政权的守旧派之闵妃集团也对其产生警惕,两派仅仅一年间就势成水火...开化党和守旧派的明争暗斗,新旧两派之斗争远远超出了朝鲜内政的范围成为清日两国外交争端之前台戏...以闵台镐,赵宁夏等闵妃集团为主的守旧派大臣以清朝为后援,同清政府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想起来了,顺带说说...“中华”这个字眼是庚子国变后梁启超发明的,但自古以“九州中原”为天朝的明清两朝均被外国称之为“中国”中者为上),使清朝在朝鲜获得了领事裁判等一系列特权;而清廷也在不断的往朝鲜中枢机构安插中国官员,如陈树棠,馬建常 穆麟德(德国人)等,并帮助朝鲜训练军队....

    开化党虽然得到国王和日本的支持但其实力远逊于守旧派(在强大又复杂的人情世故面前呐...),只能于有限之职权范围内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推动一些小的改革....而后守旧派将原外衙门参议金玉均调任为东南诸岛开拓使兼管捕鲸事,原汉城府判尹朴泳孝也被外放为广州留守兼守御使..(其后又被罢免),开化党的新式军队也被改编.....1883年夏,闵妃集团的外籍顾问穆麟德铸造的“当五钱”引发通货膨胀,金玉均等人强烈反对并获得了国王高宗的委任状前往日本借款300万元,以纾解朝鲜的财政困难....金玉均到日前日本政府便就许诺过只要有国王之委任状就可借款300万元,但金玉均到日后一向支持开化党的日本政府突然来了个180°大转变...拒绝了金玉均的借款要求,对待其之态度也非常冷淡...金玉均在日本活动10余月始终一筹莫展,最后在1884年5月两手空空回到朝,鉴于自身处于弱势地位...他被迫“暂退田舍,以弛其祸,以图展后之策”守旧派闵妃集团的轮番攻击和日本当局的态度变化使开化党举步维艰..处境日益险恶....一位曾参加过甲申政变的开化党成员在三十年后的类似于“回忆录”中写到过-金玉均等人曾希望“以和平之手段开拓国运,然毫无建树,终计划即使采取强制手段也要救国王于宫廷迂腐的环境之中,以颁发敕令,革除一切因习弊风”于是金玉均以传统结社形式组织了以军人为核心的敢死队-“忠义契”,自任契主,将开化党各色支持者团结于“忠义契”名下,酝酿发动武装政变推翻守旧派政权...关于忠义契的宗旨,章程及活动情况..今已尚无据查考...然据参加者后来追述,它系“为国而设”,而且似乎组织严密,为单线联系;这支名为“忠义契”的敢死队也就是开化党后来的政变核心队伍....

    壬午兵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的闵妃与清朝的老佛爷一直处于“蜜月期”....直到1884甲申年的中法战争爆发,慈禧“甲申易枢”赶走恭亲王为首的中枢大员引发了“甲申政潮”...加上清廷..却也是无可厚非的重用了醇亲王奕譞辅政后被朝鲜普遍认为“此乃释放国太公之先兆”,(醇亲王乃天子光绪之亲父如同高宗与大院君的关系...我去..再加上个如同慈禧的闵妃....十九世纪的朝鲜政场和清朝也真是有够相似的了)后来慈禧还真把大院君给放了...加上因战争需要清朝驻朝鲜的新军将领吴长庆奉调回国..顺带带走了两千名清军,致使依靠清廷的诸多“事大党”守旧大臣势力有所削弱...而后清朝福建水师遭法军突袭几乎全军覆没,法国军队亦攻占台湾的基隆港口及澎湖列岛兵锋直指舟山群岛,台湾及浙江岌岌可危...刹时之间,清朝不仅丢失东南亚诸属国,连本身都陷入僵局;使其在朝威望大跌,原本靠着清廷庇护过日子的高宗与闵妃亦有所动摇,驻节朝鲜的清军将领袁世凯对此深有感触,曾与政变前夕向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写信道“朝鲜君臣为日人播弄,执迷不悟;每浸润于王,王亦深被其惑,欲离中国,更思他图;探其本源,由法人有事,料中国兵力难分,不惟不能加兵朝鲜,更不能启衅俄人,欲乘此时机,引强邻自卫,即可称雄自主,并驾齐驱,不受制中国,亦不俯首他邦;此等意见,举国之有权势者,半皆如是,独金允植,尹泰骏,闵泳翊等意见稍歧,大拂王意,王浸疏远;似此情形,窃虑三数载后,形迹必彰……自中法兵端既开,人心渐歧,举止渐异,虽百计诱导,似格格难入..”信中所反映的并非是开化党势力的壮大,而是一直奉行“事大主义”的事大党不断分化,朝鲜统治者与中国离心的状况...不仅是官方政府,朝鲜民间的反清情绪亦逐渐产生-当时一名叫崔宅英的朝鲜药房店主被枪杀,凶手身着清军军服(这是桩悬案,木有结果..唯一的线索就是衣服的样子被人看见)由日本人井上角五郎(开化党支持者)主笔的《汉城旬报》大肆报道和渲染此事,企图勾起朝鲜官民之反清情绪;而此时又发生了李范晋案(朝鲜贵族李范晋违反合同与华商发生房产纠纷;依据朝鲜律法,两班贵族不经国王同意不得治罪,而清朝官员私自处置李范晋,引起朝鲜之不满)金玉均等开化党人认为清廷在中法战争期间无暇东顾,加上国内又出现反清情绪之苗头,因此认为这一年是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之绝好时机,9月21日金玉均对美国驻朝公使福特说“清佛(法)方争,我国之独立机会盍在此时?”此说明最迟在这时,开化党人已然决意起事了...

    在我个人看来...其实甲申变乱与其说是变乱倒不如说是另一场“茂戌政变”或者“百日维新”只是它的维新仅持续了三日..所有加起来还不到十人的核心连带一百多名“褓负商”的参与就蒙骗国王王妃以及一众大臣,三日之内夺取了朝鲜最高的所有权力....而且始终以“密赖君意而以力从事”并多次入宫劝说高宗...o(一︿一+)o据说还一直讲清朝坏话,说中日交战中方必败...虽然日本也按照事先之约定遣中队长竹添进一郎率军两百包围王宫...但始终不肯按照金玉均之要求率军入宫....宫内仅靠一百余人维持极为勉强,连哄带骗的讹了一天的时间...其后连高宗都感觉到不对劲了..景佑宫内乱作一团,宦官宫女几百人挤在狭小的宫中...闵妃和先王大妃等人嚷着要回昌德宫,宦官宫女们也议论纷纷...说之前宫内的三次爆炸声乃“奸人作祟欲行逆事而生”..此等抱怨起伏不止,毫无惧色...天已渐亮,金玉均等人见局面混乱不已,便令徐载弼抓来高宗和闵妃所信任的大宦官柳在贤,以企图引爆火药烧毁王宫为由将他当众斩杀...据传当时“血溅壁上,声闻御座”高宗大王连呼“勿杀”却无人听从..此招果然见效-殿上满座皆惊,所有人都吓得不敢说话,然后金玉均便将无用之宦官宫女通通赶走...至此,守旧派大臣全为开化党铲除;为开化党之改革铺平道路...在开化党之主导下成立新政府,王室宗亲李载元被推举为右议政,洪英植为左议政,金玉均为户曹参判,朴泳孝为前后营使,徐光范为左右营使,徐载弼为兵曹参判前营正领官...此外,中间派(稳健开化派)中的金弘集,金允植等人也被吸收入新政府..12月6日,开化党颁布十四条政纲,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其内容包括-要求清朝释放大院君回国并且断绝与清朝的宗藩关系;打破门阀制度,登用人才,四民平等,惩处奸吏,革罢冗官,改革租税,整编军队,限制国王和宫廷之权力等等....一切都由保守封建朝开化之立宪前进..(与先前以“伐倭”“屠倭”为大义名分的壬午兵乱不同,开化党居然联合日本←_←..乍看之下简直不可思议...完全无法引起朝鲜百姓之共鸣,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成了开化党的一大败因)

    也是在政变发生的同时,12月4日夜,中国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从邮政局逃回公署,将目睹的情况迅速通知了清军驻防营总理营务处袁世凯;袁世凯即带队至邮政局,寂无一人;驻防营提督吴兆有接到袁世凯的报告后,也派出哨官至宫门巡视,宫中亦无动静...清兵四处巡视,汉城街道,宫墙四周亦无一人...蹊跷之至,天将破晓,清兵无奈收队回营..后来袁世凯,陈树棠等人透过在穆麟德住处见到受伤的闵泳翊这才明白政变业已发生;12月5日上午,驻朝清军方面得到更确切的消息,开化党勾结日军发动政变,劫持国王,残杀“事大党大臣”多人(即闵妃系的保守派中枢大臣),事情的真相也总算是浮出了水面...

    袁世凯最初还较为谨慎,认为宫中有日本军队,惧生衅端,迟疑未发,同提督吴兆有,总兵张光前联名致书高宗,请求入宫护卫,金玉均等矫旨拒绝;当时,中朝间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门,往来一次袁世凯需要好几天时间...如果按例规请示,重大事变的应对决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层来拍板,时间的延误必无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时机就可能失去...

    (`?w?′)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袁世凯同志表现出了勇于任事,处事果断的优良心理素质...在开化党公布新政府的成员名单时,驻朝的清军将领们也在磋商对策..吴兆有和张光前两个将领均表示“没有北洋或相国命令,不敢轻举妄动”袁世凯反复强调情况紧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后;陈树棠则向众人转达了美,英,德三国使节要求清军暂缓行动的劝告;并表示自己意见相同,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师出无名,衅自我开...朝鲜大臣金允植也来函请求清军按兵不动,认为其“有投鼠之忌”,以免伤及被日本人挟持的朝鲜国王,会商的结果是,清军暂不出动,由陈树棠,吴兆有紧急函告北洋大臣李鸿章朝鲜发生政变的消息,请求增兵并指示应对策略...袁世凯则在12月5日下午和夜间做好粉碎政变的准备,他首先联络并争取由他亲自编练的朝鲜亲军左右二营;当晚,袁世凯向亲军左右营发放上等成色的黄金六百两,((′w`6)这哥们很有前途啊...知道人间正道是黄金)与左右营指挥官金钟吕,申泰熙秘密约定次日入宫,共同护卫国王;袁世凯还苦心寻找出兵的名义,他要求朝鲜右议政沈舜泽写信求援,于是沈舜泽以朝鲜政府名义致函袁世凯等清军将领,恳请其出兵镇压开化党,解救国王;╯▽╰袁世凯由此得到了出兵的充分理由;此时开化党的形势已然发生微妙变化,朝鲜的实际统治者-闵妃在金玉均等人的欺骗和恐吓之下与高宗分开来到狭小的景佑宫,本来就十分的不爽~(?^?╬)当时,另一名守旧派大臣沈相薰成了漏网之鱼,他利用在宫中值勤的机会,在12月5日早晨将闵台镐(闵泳翊父亲)等中枢六重臣被尽数诱骗进宫诛杀的事情写成密信,放入御膳中,开化党人徐载弼掌管御膳的进出,但没有察觉到藏在御膳底部的密信,因此密信落入闵妃手中(;;;;;°?°)闵妃由此得知自己的族人闵台镐,闵泳穆已被开化党杀死...最宠爱的侄子闵泳翊也被砍成重伤,对金玉均等人的关系瞬间由中立转为恨之入骨,暗中决心彻底铲除开化党;她利用宫女要求沈相薰火速出宫,与闵妃派系的官员和清军取得联系;而闵妃自己则竭力怂恿高宗搬回宽敞不易防守的昌德宫,尽管开化党人坚决反对,但在苦不堪言的王室成员和宫女宦官的强烈要求及竹添进一郎出人意料的许可之下只得答应,众人于12月5日上午先辗转到桂德宫而后于当日下午回到昌德宫...而在宫外的情况则对开化党更为不利,12月6日上午-开化党政府发布改革政纲,却没有因此得到人心...开化党本来就没有群众基础,如今又与日本兵勾结,劫持国王,杀害大臣,所以社会上流言四起;说王妃已被开化党杀害,国王生死未卜,开化党将拥立被闵妃逐出宫外的8岁王庶子李堈为新王...汉城百姓并不认同开化党的政纲,反而不满其犯上作乱之行为,纷纷聚集起来要杀尽倭寇,解救国王....未遭开化党清洗的中间派大臣金允植,南廷哲等纷纷跑到清军大营“痛哭乞师”袁世凯也在众人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果断决定率清军入宫镇压开化党....

    日本当时自感不足;虽屡次借机于朝鲜寻衅,但事到临头总是难免畏首畏尾,其实权人物伊藤博文在政变时电告竹添进一郎,命其择机旋退;12月6日竹添进一郎向开化党人宣布撤兵,金玉均听后大惊不已,连忙请求日本暂缓3日撤军,并借款300万元...以聘请大量日本人为军事顾问和财政顾问为条件方勉强使竹添同意...(其实都在赌..都在压注,开化党也是够了....找日本帮忙,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银吗?←_←)当天,开化党中掌握兵权的朴泳孝和徐光范急忙清点武器-结果发现步枪全部生锈,于是命申福模等士官生徒解开枪支来清除锈迹,还在检修过程中,清军和朝鲜亲军左右营共两千多人就在下午3时大举围攻昌德宫了....袁世凯同志从敦化门入昌德宫,直接正面交战;吴兆有从宣仁门入昌庆宫,包抄左路;张光前殿后策应,清兵一入宫门便遭到士官生徒组成的“忠义契”和日军的猛烈射击...清军果断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宫内顷刻大乱,闵妃携王世子李坧趁乱逃出昌德宫(这娘们跑路本事一流的呀),在沈相薰,李范晋等人的保护下逃往城北关帝庙(就之前那自称关羽女儿的巫女“真灵君”之道场),其他宫中女眷亦纷纷逃走...高宗在李载元等左右近臣和武监的护卫下从自己所在的昌德宫观物轩逃出,走到后苑大报坛时被日军和开化党发现而劫走,转移到演庆堂安置...袁世凯同志攻入昌德宫,直抵观物轩时,发现国王已被转移,遂与退守楼台的日军展开新一轮的激战~袁世凯同志身先士卒,即使尸体满路也毫无惧色,奋勇当前~王八之气震慑诸将-正胶着间,守军中数百名先前蒙袁世凯同志督导教育的朝鲜子弟兵临阵倒戈加入了清军一方,战局急转直下....此时,正在演庆堂的开化党和日本人乱作一团,金玉均,洪英植等人要求高宗前往仁川并搭船去日本(@我勒个去...你把高宗劫走了人世子即位,闵妃照样大权独揽....不过..似乎这样日本就有了攻取朝鲜之大义明目了欸...),但高宗稀有的表象出大义凛然之坚决...死活留在宫中,哪儿也不去~等到清军打败日军后,金玉均和竹添进一郎便挟持高宗逃跑,前后辗转五次...来到东北角宫墙时遇到了闵妃派来接高宗的洪在羲率领的别抄军(负责护驾的特种部队),他们向金玉均一行开枪,金玉均遂高呼“大君主殿下在此”方才停止射击,于是金玉均一行继续撤退...在路上金玉均极力劝说甚至带着威胁,要高宗逃到仁川;╮(╯_╰)╭不料竹添这货首先动摇,准备违背诺言先行撤离,金玉均拼命哀求竹添却恶狠狠地说“清廷无理出兵,侮辱我们两国,我国定将以武相待!”而实际上他已决定率领日军退回公使馆..(φ(..;)可怜的金玉均,偏偏看上了日本,真是猪一样的队友...早先借款赴日时就吃过一次亏..唉...不过貌似除了日本当时他们也似乎别无选择吧?)高宗则命人带他去城北关帝庙避难...(就闵妃那)日军要撤回公使馆,高宗要去北关庙,开化党人被迫作出抉择...金玉均,朴泳孝等开化党骨不愿伤害高宗又不愿干干赴死...无奈亦随竹添跑路了,洪英植等人护卫高宗出宫赴城北关庙

    其间闵妃等王室成员因高宗迟迟不来关庙而转向汉城东北郊的觉心寺李景夏别庄避难,以致当时传闻闵妃和世子均死于乱中,后来才知道他们都还活着...

    昌德宫内的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清军大获全胜,但遗憾的是仍不见国王的踪迹,袁世凯同志重金悬赏打探国王去向,夜间才知其下落,立刻派兵前去城北关庙抢夺,与此同时..洪英植,朴泳教等七名开化党士官生徒乱中被朝鲜士兵斩杀...开化党的“三日天下”宣布终结..貌似比明智光秀的“三日天下”还要短几个小时貌似(o′w`o)ノ

    次日,国王高宗移居袁世凯所部军营,召集原政府成员金弘集,金允植等商议善后,并召见各国使节告知政变平息....在甲申政变中,清军有十人阵亡(这比例..曰了...怎么和欧洲国家打我们的那几场战争比例一样啊....一仗下来才死十几个人..有时候十个都不到...我是说洋人=_=)汉城百姓坚决拥护清军的平叛行动,在清军得胜回营时“沿路百姓蹈舞,欢声如雷,至有拆己屋燎火以明道路者”,另一方面“城中军民,雠视日人,遇辄杀之,毁其所驻营房,并破玉均等第宅”在汉城发生了大规模的朝鲜百姓和日人相互残杀之事...步兵大尉矶林真三以及四十名日本人在这次政变中被杀;尹泳观,朴齐孝,吴鉴等开化党人也被百姓打死,另有三十八名朝鲜兵阵亡,九十五名汉城百姓为日兵所杀;竹添进一郎因使馆遭到成千上万的汉城愤怒百姓之连日围攻,惊惧交加之下**使馆逃往仁川的日本领事馆躲避并逃回日本...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载弼等九名开化党人也跟着竹添断发易服逃往日本,一路上遭到人民群众的正义追打,无一安生之处....最后他们乘坐停泊在仁川港的日本邮轮“千岁丸”号逃到了日本

    1884年12月10日(农历甲申年十月二十三日),朝鲜高宗从清军军营回到昌德宫,次日-闵妃,世子,世子嫔,王太妃,王大妃(正妃)等王室成员遂从觉心寺回宫..随后组成以沈舜泽为领议政,金炳始为右议政,金弘集为左议政的新政府;政权重新落入事大党手中...高宗国王宣布金玉均等“五贼臣,借他国之兵,挟制君父,罪不容诛”谴责“日公使之信听其言,党助叛臣,亦非常情,不可测也”诸地方大臣也联名上疏声讨道“今番玉均等五贼之穷凶极恶,即剖判后所未闻之变也;挟外势而卖宗国,如秦桧者有之,未有如玉均等之召外兵而胁君父者;送刺客而贼相臣,如元济(吴元济)者有之,未有如玉均等之倚敌势而杀国之宰辅者也,至于禁涂血流,乘舆播越;然则玉均等,非但我东方一国之罪人也,即天下万世人纪之罪人也!”...

    并且至今亦有传闻...开化党起事的数日前曾邀请驻朝诸清将入府赴宴;结果只有袁世凯一人毅然单刀赴会;期间以玲珑之口舌,八巧之应对震慑在场诸臣...据传“玉均亦慑其威势而始终不敢为号”(摔杯为号),最终其“横着”走出参议府

    近代的朝鲜经历属于中央是地狱地方是天堂...当然..要是相较两者的生活质量神马的当然是中央京城是天堂了....与清朝的“你连我,我连他,大家连伙骗中央”不一样...朝鲜官场属于上下较为通明的存在..当然,甲午更张之前...

    我将这些朝鲜近代的变故称为“朝鲜命运三部曲”第一曲是大院君在闵妃昏聩当政的十年后发动的“壬午兵乱”,第二曲则是偶然之必然中,由朝鲜统治者加上日本若有若无的配合所造成的“甲申变乱”...最后一曲则是在各方利益之错综复杂的关系下发生的“甲午更张”(甲午海战)...这三曲..都与大院君以及闵妃高宗这三个朝鲜的最高统治者息息相关..也与清朝...息息相关..决定着它的命运....说道甲申..不止甲申变乱,甲申易枢这些名词....还有“甲申国难”....1644年..甲申年...崇祯皇帝..百度上那一张密密麻麻为国殉死战死的大臣大将或小人物的名单.....唉..不说了..说多都是泪...说多了都是悔恨和无尽的惋惜....要不是过太惋惜以致一直不敢去写...生怕一激动就yy过头而最终太监...写好就必须了解透那个历史...一但去百度里沉浸个几天查资料...首先沉浸个几个小时就不行了...一看到谁谁谁殉死或战死的桥段就泪奔...光查资料都已然这样...完全木有心力去写...不然就是对自己的折磨..唉...“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写着写着..自己都又流眼泪了....唉...也不知是该说自己的“泪水”廉价还是..身体里流淌的血本能的..本能...唉..不写明末的感触了...写着写着就凑巧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