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三)

    sat nov 07 11:33:43 cst 2015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三)

    江淮荷花

    秦王赢政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失败,他胜券在握,在他的算计谋划之下,赵国的灭亡只是在挥手之间,只是举手之劳。根据可靠的情报,赵国的民心已乱,赵国的上下已经慌成了一团,也乱成了一团,已经从根本上失去了战争的欲望。在傲慢的秦王赢政看来,只是他动一动小手指头的事情,灭赵已经是囊中取物、板上钉钉子的事情了。但是秦军竟然大败,败得是一塌糊涂、一泻千里,虎狼之师竟然成了典型的“羊入虎口”。

    秦王赢政为了这一次的失败是气愤得咬牙切齿、雷霆震怒,下令逮捕恒齿奇,必欲治主将恒齿奇的死罪。害怕被秦王赢政处死的恒齿奇,于是学习廉颇,但不是“脱赵逃魏”,而是成了“脱秦逃燕”,连个招呼都没有。这一切在秦王赢政看来,真正的是奇耻大辱,指天划地,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恒齿奇即后来的樊于期,即是在后来燕国刺客荆轲“刺秦”时,带了两件十分重要的礼物,才得以见到秦王政。这所谓的两件礼物:一个是燕国的地图,一个就是恒齿奇即樊于期的人头。

    可见原来这个恒齿奇,即后来的樊于期,可见此人的重要,和这一次战争的失败对秦国的打击之重,以及秦王赢政所受到的刺激之深。但我们这里不讲荆轲,也不说恒齿奇或者樊于期,我们还是讲李牧。其实赵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李牧当时的名不见经传大有关系,李牧的名不见经传和默默无闻,帮了李牧的大忙,李牧残疾之人的身份也同样帮了他的大忙。人们包括当时的秦国,甚至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的秦王赢政,都想不到赵国最后推出来的大军统帅,竟然是这样的一个残疾之人。

    于是所有的人都看走了眼,包括神一样的秦王赢政,人们普遍认为赵国这一次是在劫难逃,赵国如果这一次不被秦国灭掉,连老天都不会让。而相对于李牧,恒齿奇即樊于期,则是大名鼎鼎、威名远扬、名声鼎沸,是秦国继白起之后的最优秀的大将军,是秦王赢政手下最得力的战将,也是秦王赢政最倚重和信任的亲近和亲信之人。但是威名远扬、名声鼎沸恒齿奇将军真的太大意、太轻敌了,结果是扎扎实实的栽了一个大跟头,他竟然败得是一塌糊涂。

    这恒齿奇也太目中无人了,但是也确实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如果赵国的将军是廉颇,恒齿奇当然会严重地加以注意,一定会认真对待。但赵军的统帅却是李牧,恒齿奇根本就没有把李牧放在眼里,他根本就瞧不起身有残疾的李牧,他根本就没有拿李牧当一回事情。他自认为十拿九稳,他自信心满满,在屡战屡胜、身经百战的秦军统帅恒齿奇看来:等待百战百胜秦军的永远是胜利,而在虎狼秦军的词典上也根本就不会有“失败”两个字,永远只有进攻和胜利。

    他急于取得战争的胜利,他急于进攻,他急于用捷报向秦王证明自己的“名不虚传”和赫赫战功,他犯了兵家最最忌讳的“好大喜功、盲目轻进”这个大忌。百战百胜的秦军统帅恒齿奇根本不习惯李牧的这种完全防守的相当消极的打法,他也完全瞧不起李牧的这种完全防守的相当消极的打法,他有一点太着急,他太想取得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了,他也完全能够,也完全有把握,取得对赵战争的最后胜利,为秦的大一统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和奠基。

    因为这一战至关重要,因为这一战,将会决定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进一步扩大秦国的声威,震摄山东六国反抗的心。此赢彼败、此长彼消,只要打赢了这一仗,一定会重挫山东六国抵抗秦国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秦军的不可战胜。从而也震摄所有人的心,连强大的赵国都抵抗不了秦军的进攻,更何况其它国家。再加上秦王赢政的阴谋诡计和无所不用其极,秦国的统一之路将会顺利通畅的多得多,而他恒齿奇也一定会从此名垂青史,更加名扬列国。

    于是面对李牧的这种完全防守的相当消极的战争方法,面对李牧的根本不打,急于求成、急不可耐、急如星火,急于求得战争胜利的恒齿奇,竟然自作聪明地分兵一半去攻打邯郸城西面的甘泉市,想调动李牧的大军往救,乘机半道袭之。应该承认在正常情况下,这也是一着妙招,也是一招狠棋,而且几乎没有给赵军和李牧留下任何机会。但是恒齿奇的自作聪明恰恰给了李牧机会,也给了赵国机会,让李牧将军一战成名,李牧将续写自己“未尝一败”的传奇。

    恒齿奇即樊于期是真正的有一点轻敌大意了,他根本就没有想到李牧竟然不管不顾甘泉市的死活,他更加没有想到李牧还竟然敢兵分三路包围秦军。他更加想不到李牧竟然还敢集中赵军的全部主力,孤注一掷、最后一击,乘夜袭击秦军在邯郸周围的大营。秦军的大营本来是兵强马壮,防守严密,赵国的军队不要说进攻了,连个空子也钻不进去。但现在秦军大营里面的一大半兵力,被恒齿奇亲自带去攻打甘泉市,还要在半道上设伏,于是留守大营的只剩下了老弱病残。

    于是这一次秦军是彻底地惨了,从未有过的悲惨,历史记载是“赵兵猝至”,只杀得秦军大营里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溃不成军。更关键的是对秦军士气的打击和影响,秦军上下做梦都想不到会遭遇如此惨败,骄横的士气一落千丈,连脾气都被打没了。等到恒齿奇慌慌张张地回救,等到恒齿奇气急败坏的往回赶,却又在半道中了李牧早就布置好了的埋伏。于是和当年李牧击败穷凶极恶的匈奴兵一样一样:等待仓促间仓惶回救的秦军的,是“李牧张两翼以待之。”

    所有的历史书籍都记载,战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也只剩下了一个结果,只能是秦军的“不能抵挡,大败,走归咸阳。”在古汉里面,“走”是跑的意思,是“奔”的意思,就是说,不能抵挡赵军攻势的秦军是奔跑着回到咸阳的,是连滚带爬逃回咸阳的,是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的逃回咸阳的。而且更加令秦王赢政颜面尽失的是,秦军的最高统帅恒齿奇,竟然不告而别人,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脱秦逃燕”,成就了秦建国以来的最大丑闻,秦军遭到了统一战争以来的最大挫败。

    反过来的是李牧的一战成名,名载史册,流传千古,从此在历史上奠定了自己“战神”的美名。据史书记载:赵王迁则“以李牧有却秦之功,大呼曰:‘牧乃吾之白起也!’”所谓“白起”者,即是当年长平之战中打败赵军,并且“坑杀”四十万赵军的那个秦国的大将军,被世人尊为战神和军神。赵王迁竟然把李牧和秦的大将军白起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当年赵国国家举国上下,对这一次战争的胜利,是怎样的欣慰和长出了一口气,这一次战争胜利又是如何的来之不易。

    但是我们也由此可见,在赵国国家的危急存亡之秋,李牧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是所有的历史学家们都承认,这一次战争的胜利,在当年的影响和威力巨大,竟然抵得上当年“长平之战”中的白起之功。这样看来赵王迁并不笨,在赵国的危急存亡关头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他还下令加封李牧为赵国的“武安君”。何谓武安君,以“武”安定赵国也,可见赵王迁当时对李牧的倚重之深和相信的程度,而赵国上下对李牧也是一片欢呼、赞扬之声。

    赵国上下对李牧的评价十分高,但是秦王赢政却是怒火中烧、气不打一处来。他大发雷霆之怒,一迭连声的下令通缉抓捕逃跑入燕的恒齿奇,即樊于期,从而引出了一段“荆轲刺秦王”的千古传奇。但是这是后来的话,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秦赵之争”毫无关系,我们只能是略去不表了。但是赵国灭亡的命运却不可避免,因为赵国有卖国贼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