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二)

    thu nov 05 15:53:35 cst 2015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二)

    江淮荷花

    公元前236年的春天,已经有了借口,并且经过认真而精心的策划和准备,秦军再次向赵国发动了对赵国而言的最后的战争。秦军这一次是势如破竹,并且是志在必得,一举就进逼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城下。赵国最后的日子到来了,此时赵悼襄王已死,赵国正在办丧事,秦军正是乘丧而来。本来赵悼襄王已经很不济了,但赵悼襄王死后新上任的赵王迁更加不济,整日价地除了跟着郭开吃喝玩乐之外,几几乎是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

    这个赵王迁正是赵悼襄王的小儿子,当年因母亲而贵的太子,正是因为赵王迁当年就跟着郭开鬼混,被大将军廉颇在赵悼襄王面前公开批评,所以恨死了大将军廉颇。最后赵王迁,其实当年还是太子,勾结郭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终于害走了廉颇,也害惨了赵国国家。有这样的太子上台,这赵国能有什么好,这赵国的国家还能够有什么希望,赵国在灭亡的下坡路上迅速的跑着,终于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但是郭开的希望却大大、大大的,郭开非常的满意,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仍然是赵国的相国,仍然主持赵国的一切,甚至比赵悼襄王时掌握的权力还要大,于是捞得钱也就更多。其实一个国家的实力,需要考察的是这一个国家的综合力量,这个综合力量涵盖了这个国家的所有部分,有看得见的,也有潜移默化,看不见的。赵国当年的军事实力应该还是很强,但是在政治上已经腐败透顶、不可救药。

    赵国走在战国末年的道路上,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秦军本来应该是再也用不着郭开的了,灭赵已经成了板上钉钉子的事情了。赵国被郭开的七弄八弄,只剩下为秦所灭这一条路,这是所有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事情。但真正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历史给手忙脚乱的赵国送来了最后的机会:镇守赵国代地,有一些名气,但在当时名气并不很大的赵国将军李牧临危受命,担任了同虎狼之师秦军,进行最后抗衡的重任。

    说一句大实话,经过这么一些年的折腾下来,赵国已经不能一战,即便是李牧也已经不能一战了。在“长平之战”、廉颇的“脱赵逃魏”和不久之前发生的“邺城大败”之后,赵国的国家实力已经是相当地虚弱,硬打是肯定打不过强大的、战无不胜的虎狼秦军了。但李牧是“未尝一败”,历史记载李牧从来就没有打过败仗:不管是打还是“走”,不管是攻还是守,不管用什么法子,不管是如何的拖泥带水、十分勉强,总之是“未尝一败”。

    所以赵国也真正是急了,全国上下是真正的急了,是病急乱投医,赵王迁也真正是临阵抱佛脚,无计可施、毫无办法、无可奈何之下,违心地决定麟选李牧作为赵国的大军统帅,同虎狼之秦做最后的较量。真正说起来,是郭开同李牧有过节,郭开对李牧的印象不好,嫌李牧不活络,不会和不肯给他送钱。赵王迁就不同了,赵王迁虽然很昏,昏得好很,但是赵王迁刚刚才上台,和李牧没有大的厉害冲突,最重要的是他赵王迁现在就需要李牧救命。

    但是李牧不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久经战火考验的大将军,他既沉稳又相当有经验,他十分清楚战争的危险,他提出了自己接受任命的条件,他要求“假臣便宜,无拘文法,方敢受命”。这在当时的赵国是一个十分逾规和无理的要求,即便是放到今天,李牧的要求也十分过分。李牧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求随便我怎么干,只要能够保住赵国平安,你赵王迁都不得干预,别的人也不能说三道四。

    这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为将者的大忌,没有一个领导者会喜欢这样的角色,应该国家的领导人,哪怕是最无能的领导人,失去军权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当年赵国的情形真正是太过危急,赵国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危急存亡之秋,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城下。赵王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勉强答应了李牧的请求,不答应也实在不行了。于是赵国调集了所有的、最后的赵国精兵十万,“使赵葱、颜聚各将五万,听君节制。”放手让李牧将军一搏。

    李牧却根本没有搏,他根本没有力量去搏,他也不可能拿着赵国的这一点家当去搏。他还是采用对付匈奴兵的老法子,在邯郸城周围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并不和秦军交战,任凭秦军如何挑衅,就是缩着脖子不打。此次秦军的统帅是当时秦国最具威名的大将也是名将的,叫恒齿奇,也就是后来被李牧打败后畏罪潜逃,一路疯逃,一直逃到了燕国的“樊于期”,只不过“樊于期”是后来逃跑时的改名换姓,当时还是叫恒齿奇,威风八面、神威鼎鼎、不可一世的恒齿奇。

    秦王赢政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失败,他胜券在握,在他的算计之下,赵国的灭亡只是在挥手之间,只是举手之劳。根据可靠的情报,赵国的民心已乱,赵国的上下已经慌成了一团,也乱成了一团,已经从根本上失去了战争的欲望。在傲慢的秦王赢政看来,只是他动一动小手指头的事情,已经是囊中取物、板上钉钉子的事情了。但是秦军竟然大败,败得是一塌糊涂、一泻千里,虎狼之师竟然成了典型的“羊入虎口”。

    秦王赢政为了这一次的失败是气愤得咬牙切齿,必欲治主将恒齿奇的死罪。害怕被秦王赢政处死的恒齿奇,于是学习廉颇,但不是“脱赵逃魏”,而是成了“脱秦逃燕”。这一切在秦王赢政看来,真正的是奇耻大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恒齿奇即后来的樊于期,即是在后来燕国刺客荆轲“刺秦”时,带了两件十分重要的礼物才见到秦王政。这所谓的两件礼物:一个是燕国的地图,一个就是恒齿奇即樊于期的人头。

    可见恒齿奇,即后来的樊于期,可见此人的重要,和这一次战争的失败对秦国的打击之重,以及秦王赢政所受到的刺激之深。但我们这里不讲荆轲,也不说恒齿奇或者樊于期,我们还是讲李牧。其实赵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李牧当时的名不见经传大有关系,李牧的名不见经传和默默无闻,帮了李牧的大忙,李牧残疾之人的身份也同样帮了他的大忙。人们包括当时的秦国,甚至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的秦王赢政,都想不到赵国最后推出来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残疾之人。

    所以所有的人都看走了眼,人们普遍认为赵国这一次是在劫难逃,赵国如果这一次不被秦国灭掉,连老天都不会让。而相对于李牧,恒齿奇即樊于期是威名远扬、名声鼎沸,是秦国继白起之后的最优秀的大将军,是秦王赢政手下最得力的战将,也是秦王赢政最倚重和信任的亲近和亲信之人。但是威名远扬、名声鼎沸恒齿奇将军真的太大意、太轻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