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一)

    tue nov 03 20:28:09 cst 2015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一)

    江淮荷花

    接下来就没有了任何的悬念,天欲亡赵国,就让郭开猖狂和疯狂,就像后来的天欲亡秦朝,就让赵高疯了一把。在郭开的鼓动之下,赵悼襄王竟然同意援魏,同意了王敖的说词,同意“往受其地!”也就是同意接受魏国“邺城”,并且派出军队前往魏地接收。这样一来,赵国就真的惨了,赵国君臣上下不认真地分析、判断形势,不能巧妙地利用秦、魏两国的矛盾,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站得太低,赵悼襄王的愚蠢毕现,赵国在政治上的被动就是必然的了。

    秦王政的阴谋终于得逞,他终于等到了讨伐赵国的借口,抓到了国际交往关系中的那块“遮羞布”:是赵国挑战秦国在先。秦王赢政终于站到了人际交往中的那个道德“制高点”上,理直气壮地向整个国际社会控诉赵国的无理:本来应为秦所有的魏国“邺城”,本来只是秦魏之间的领土之争,本来就不干赵国的什么事情,与赵无关。但是现在赵国却没事找事,硬要插上一手,真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秦王政向全世界宣布,竟然你赵国不义在先,就不能怪我们秦在后了。

    但是赵国却不知死活,仍然我行我素,竟然抢先秦占领了“邺”,赵国还为此派出了精锐的军队,要和秦国打仗。秦王赢政当然是正中下怀,当然是蓄谋已久,立即理直气壮地调动十万大军攻打“邺城”,其实早就调动好、准备好、安排好了,早就布置在了魏赵两国的边境上,就等着赵国上钩。现在赵国的军队刚刚占领邺城,长途跋涉根本就还立足未稳,就遭到了秦军的猛烈攻击。秦王政的军队是以逸待劳、势不可挡,赵军是懵懵懂懂、莫名其妙、糊里糊涂。

    秦、赵两国的军队大战于邺城的东固山附近,战争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早有准备的秦军大败懵懵懂懂的赵军。而且胜利的秦军乘胜追击,不但攻占了邺城,还连战皆捷,连破赵国的九座城池,打得赵悼襄王连发脾气的机会都没有。这一次不但使本来就虚弱的赵国雪上加霜,还大大震动了赵国朝野,进一步涣散了赵国本来就不稳定的人心。更加重要的是,赵国的“亡国之相”终于彻底暴露,就像一个人突然被人扒光了衣服,丑态毕现。

    战争的结果连郭开也没有想到,几乎把郭开打蒙了,也彻彻底底地打乱了赵国的平静和安宁,赵国上下突然感觉到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惶恐。而秦军的训练有素和有备而来,秦军突然的、强大的、令人生畏的攻击力,也令赵国君臣上下彻底的胆寒。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赵国的过去,和赵国曾经的强大,大赵国这块土地上从来都不缺英雄豪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土”说的正是赵国和燕国这块热土。

    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廉颇,想起了赵国曾经的强大和曾经露出来的“统一之相”。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赵国的许多能征惯战的大将军像庞煖、乐乘、乐毅等都已经先后去世,只剩下老将军廉颇还活着,据说活得还健健康康的,只不过是活在魏国。于是大臣们纷纷向赵悼襄王推荐廉颇,也是当时的战局太过危急,情况太过严重,一下子又找不到比廉颇更好、更强的将领,赵悼襄王只好勉强同意派人去魏国去请廉颇回国。

    这对赵国而言,就又来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上。倘若真的能请回廉颇,以廉颇的能征惯战,必能和虎狼秦军一争高下,为赵国争取更多的喘息之机。即便廉颇年事已高,但是以廉颇在列国中的赫赫威名,以廉颇在赵国上下的号召力,以廉颇在赵国上下的影响和崇高威信,必能够团结赵国军民同秦国拼个高低。最起码可以大大延缓赵国的灭亡之期,替赵国争取更多的时间,而历史从来是、恰恰是: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只需要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时间,赵国说不准、说不定就能东山再起,就像曾经的“胡服骑射”。

    但是历史的安排是这一次竟然不用秦王赢政费心劳神,秦王的“五万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只用了“一万金”。“惜财如命”的郭开郭相国竟然亲自出马,竟然自己掏腰包,只用了区区四百金,就收买了前往魏国迎还廉颇的赵国使者。在郭开的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布置之下,在四百金的作用之下,赵国的使者,赵悼襄王亲自派出的使者,面对身强力壮、“一跃上马”,在马上“驰骤如飞”的老将军,面对“一饭斗米俱尽,啖肉十余斤,狼吞虎咽”的廉颇,使者回报赵王的竟然是“一饭三矢”。

    使者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了:廉颇老将军身体确实很好,竟然能够“一饭斗米俱尽,啖肉十余斤,狼吞虎咽”,能吃能喝。使者如是据实汇报,听得赵悼襄王十分的兴奋,郭相国却十分的担心,但是中国人的语言艺术的精妙和美妙,终于显现了出来。使者接着向赵悼襄王汇报说:但是廉颇老将军有病,虽然能吃,但是吃一顿饭的功夫,竟然去拉了三次大便。中国人的语言艺术真正是登峰造极、变幻莫测、造化弄人。

    这一次郭开终于开心和放心了,应该是郭开的真正真心卖国的开始,是真正的祸国殃民,是郭开卖国贼嘴脸的彻底大暴露。因为正是在郭开的安排下,赵国使者才敢卖国求荣、丧尽天良,将赵国推向了不侧和危险的境地。因为这时秦国的间谍王敖仍然还在赵国,根据史书记载,王敖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意味深长地对郭开说:“子不忧赵亡耶?何不劝王召廉颇也?”不管是真是假,那怕是试探,连王敖都劝郭开替赵国召回廉颇。

    而当时的情况是,连秦王赢政都下令秦国的军队暂时停止了进攻,老谋深算的秦王赢政要看一看赵国下一步的动作,要看看赵国能不能召回老将军廉颇,如果老将军廉颇真的能够回国,秦王政准备见好就收,秦王政识相得很呢。但是郭开却这样回答说:“赵之存亡,国事也;若廉颇,独我之仇,岂可使复来赵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赵国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个人之间的矛盾仍然和竟然可以凌驾于国家人民利益之上,这是郭开们的无耻,更是一国兴衰的关键。

    对郭开的回答,王敖真正是非常地满意,王敖自然大喜,自然是喜不自胜。在经过一番说辞,其实根本就不用说,不过我们还是暂时说是“说动”,说动郭开私下里继续替秦服务,成为秦国的间谍之后,“复以黄金七千斤付开”。王敖后来在向秦王赢政复命时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臣以一万金了郭开;以一郭开了赵也”。整整五万金,只用了其中的一万金,赵国的败亡就确定了,历史的教训真正是触目惊心。

    公元前236年的春天,已经有了借口,并且经过认真而精心的准备,秦军再次向赵国发动了最后的、大规模的、惊心动魄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