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

    mon nov 02 19:46:09 cst 2015

    《卖国贼郭开之死》(十)

    江淮荷花

    历史证明了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以及糖衣炮弹攻势的厉害无比。秦王政的统一方略是“远交近攻”,那么三晋的赵魏韩就成了秦王政的近攻,成了秦王政首选的打击对象。当然从秦国的统一大业来说,是不可能三管齐下,一口吞下赵魏韩三晋全部的,必须加以各个击破。于是秦国决定首先打击三国之中当时实力相对较强的赵国,打败了赵国,也就打败了三晋,为秦王朝,当然是后来的,当时还应该叫秦国,下一步的统一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打击赵国必须出师有名,必须要有理由。国家与国家之间其实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模一样的,做事情甚至打架,当然也必须要名正言顺,也必须要师出有名。人家在哪里好好的,又没惹你招你,你上去就去打人家,那是地痞流氓们干的勾当,是不能服人的,而且还会引起别的人或者别的国家的警惕和防范。当然你要想打,你真想打,你哪怕是歪理也必须找到一个,例如你看谁不顺眼之类的。

    秦王政当然不会用看你不顺眼之类的公然的流氓手段,秦王政的理想是要统一天下,他必须要表面上堂堂正正、冠冕堂皇、正大光明,让大家、让全世界都心服口服。所以他要寻找理由,他要寻找借口,他要寻找到人际关系交往中道德规范的“制高点”,寻找扶危济困的机会和时机。其实国家之间的关系真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模一样、一样一样的,对与不对是做出来和演出来给人们看的。

    于是很快,秦王政就找到了讨伐赵国的借口,严格意义上来说,讨伐赵国的借口不是找来的,而是秦王赢政的设计陷害。秦王赢政手下有一位谋士叫尉缭,是一位饱学之士,当然是机变百出,足智多谋。他向秦王政献计说:“王若患伐赵无名,请先加兵于魏。赵王有宠臣郭开者,贪得无厌,臣谴弟子王敖往说魏王,使赂郭开而请救于赵王,赵必出兵,吾因以为赵罪,移兵击之。”这个阴谋的毒辣之处就在于,完全是借力打力,杀人灭国于无形之中。

    其中的要害就在于郭开这个“贪得无厌”者的存在,问题的核心就在于郭开这个“者”、郭开这个人。秦王政“加兵于魏”只是手段,秦王政“加兵于魏”真正是小菜一碟,三晋赵魏韩本来是三晋魏赵韩,魏国曾经一度称霸中原、威风凛凛、威震华夏。但是到了现如今,国力已经式微,在秦赵的两面夹击之下,已经不堪一击,不但是大不如前,就连赵国都是远远不如了。但赵国虽然仍然强大,仍然是虎倒威不倒,又有李牧的“未尝一败”,轻易之间即便是虎狼之秦的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秦王政看准了赵国有郭开,他的“大出内帑金钱,分遣宾客使者,奔走列国,视其宠臣用事者,即厚贿之,探其国情”的方略,就准备在赵国首先试一试。如此看来,郭开贪得无厌、腐败误国的美名真正已经是“声震列国”、“名扬国外”、臭名昭著,只有赵国上下还蒙在鼓中,赵国的危险已经是指日可待。其实接下来已经一点都不用我们再多说什么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秦国计划的毒辣和凶狠。

    明明白白是想寻找攻击赵国的借口,却不直接说出来,绕了一个这么大的弯子,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表面上是领土之争,先派兵攻打魏国。然后再派人,当然是派一个表面上的中立人士,这在战国时期简直就一点儿都不是事,当年有的是晨秦暮楚的饱学之士。其实就是说客,也是间谍,这些人是有奶就是娘,只要给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又何况仅仅是“往说魏王”,只是让魏王,当然需要说客的鼓动,派人去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

    而且秦王政有的是钱,贿赂郭开的巨款完全由秦国的国库出,说客们只是搬动搬动而已。真正是生怕赵王不上钩,真正是生怕计谋的不能成功,为了确保挑拨离间计划的万无一失,竟然绕了一个这么大的弯子,真正是无所不用其极,真正是措手不及、防不胜防,秦国的国力之强、手段之阴、心肠之毒辣和凶狠,真正是无与伦比,从而也就保证了秦国讨伐赵国借口的实现,秦国统一大业的成功已经在向人们,其实是在向历史招手了。

    但这对赵国而言,就是相当巨大的一场考验了,如果赵国当年贤臣当政,自然不会上秦国的大当,当然会反复研究、权衡利弊、谨慎行事。但是很不幸,赵国当权的是“贪得无厌”的郭开,整日价地就想着如何多赚点钱,至于什么国事、国家的安全、抵抗秦的进攻,同“日进斗金”的大志比起来就不重要的多了。而秦国的“让魏王派人去贿赂赵王的宠臣”的阴谋,恰恰迎合了郭开寻找发财机会的心理,为郭开带来了新的滚滚财源。

    果然,秦王政就是秦王政,秦王政对谋士尉缭的建议,其实就说了一个字:“诺!”然后就放手让尉缭派其弟子王敖去魏国活动,并且“付以黄金五万斤,恣其所用。”其实人们根本就不用比什么国力、军力、实力了,就看看秦王政“黄金五万斤”的大手笔,这就不是一次小小的间谍行动。“黄金五万斤”这笔经费即便像有的历史学家说得全部是“铜”,即便全部是“合金”,那也不得了,放在当时,也是一笔巨大无比的支出和财富。

    即便是放到后世,放到现在,也是一笔相当不小的开支,但秦王政“挥金如土”、“视金如土”,只有轻轻地一个字:“诺!”而且秦王政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诺”完之后就不再过问这“黄金五万斤”,放开手脚,让尉缭们操作,一点点也不害怕尉缭们腐败。一方是“挥金如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方是唯恐钱不够多,千方百计的中饱私囊;一方是施尽千般计,一方是唯恐圈套不够多、不够狠、不够毒,拼命的往里面钻,如此一来,胜负高下立现。

    中国的古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说得一点都不错,拿着秦王赢政给的“五万金”,王敖办起事来顺畅多了。秦王赢政首先派大军讨伐魏国,打得魏军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说起来也真是好笑,秦攻击赵国需要借口,难道攻打魏国就不需要借口了。其实秦攻打魏国还真的不需要借口,原来秦国和魏国之间本来就有领土纠纷,在两国交界邻近赵国的地方有一块叫“邺城”的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真正是一块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好地方。

    秦国从“统一”的大业出发,当然认为这个“邺城”应该是自己的“领土”,是志在必得、一定要得到。在魏国倒也不是非需要这块地方,实在是“邺城”这个地方太重要,它既是魏国的门户,是魏国的缓冲地带,更加是秦军进入魏国的必经之地。在魏王看来,“邺城”这个地方是宁肯让给“三晋一体”的赵国,也不能让人称“虎狼之国”的大秦占领的。双方已经是你来我往,为了这块“飞地”纷争纠缠了几十年,当年魏国强大,实力非同一般,秦当然无话可说,但现在却今非昔比了。

    在秦王赢政的眼睛里面,魏国已经是盘中之肉,占领“邺城”更加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问题是如何对付还暂时十分强大的赵国,如何对“韩魏赵”三国中还仍然强大的赵国下手,寻找到打击赵国的理由和借口,而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接下来就轮到王敖出场了,他装扮成一个中立人士,一个说客,这在春秋战国时期那真是多了去了。这些人在列国之间游走,逞口舌之辩,博得一己的功名富贵。当年,其实就是现在也是一样,人们就好这一口,真真假假还真的不大容易分得清。于是魏王上钩。

    其实在强大秦军的攻击下,魏王早就乱了章程,想不上钩都难,所以根本就不用多说,巴不得有什么人来支持支持自己。“赵魏韩”三国本是一晋、本为一体、本是紧邻,相互之间虽然时有摩擦,但归根结底是“三晋一家”。魏王此时此刻最担心的是赵国能不能、肯不肯、愿意不愿意帮助魏国,根本顾不了其它,也想不到其它了。他热情地请求王敖帮忙,王敖顺水推舟地答应愿意帮助魏王去说服赵王,但提出了条件:必须给点好处给赵王,让赵王得到点好处和实惠。

    什么好处和实惠呢?其实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原来秦、赵、魏三国交界处魏国一方有“邺城”一座,王敖要求魏割地求赵。这其实就是一个阴谋和诡计,这座“邺城”现在显然成了一个“魚饵”,但对赵国来说也确有很大的吸引力。想当年,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就曾经率领赵国大军伐魏,真正是捷报频传、连战皆捷,魏国的“邺城”已经成了赵国的“盘中餐、口中肉”,有了“邺城”这块肥肉,赵国的“统一之相”就和秦国一样,在战国末期展露在人们的眼前。

    但真正是昙花一现,正在做着“统一之梦”的赵国很快就将“美梦”做到头了,成了一场地地道道的“白日梦”,成了真正的白欢喜一场。正在全心全意攻打“邺城”,志在必得的大将军廉颇遭到了郭开郭相国的设计陷害,结果不但没有攻下“邺城”,大将军廉颇还被逼“脱赵逃魏”,上演了一出历史的悲剧。但是现在居然不用打仗,竟然不需要花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这块“宝地”,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邺城”对赵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现在,王敖要求让他带着邺城的地图去赵国,王敖表示只有带着邺城的地图去赵国,才能显示魏国和魏王的诚意。在魏王看来,王敖的要求合情合理、名正言顺,王敖严肃而认真地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取信于赵王,让赵国上下心甘情愿地发兵帮助魏国,不如此真不行。面对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步步紧逼的秦军,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根本也没有时间去考虑,魏王忙不迭的答应了王敖的所有请求,只求赵国能够尽早发兵支援。

    接下来的事情就太好办了,王敖又到了赵国,名正言顺的到达了赵国,只用了五万金中的三千金就收买了郭开。在整日做着发财梦的郭开看来,这真正是一笔多赢的好买卖:首先是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凭空就得了“三千金”,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买卖,真正是不干白不干;而赵王那里也完全说得通,赵国曾经同魏国拼得你死我活,不就是为了那一点土地吗?现在坐在家里,凭空就得了魏国的邺城,增疆扩土,竟然不费吹灰之力。

    再从赵国国家的角度说,还担起了扶危济困的好名声,唇亡则齿寒,三晋联合起来抗击暴秦,不失为正义之举,不失为明智之举。郭开真正是太高兴了,高兴得眉飞色舞、屁颠屁颠的,但他那里还想得到,秦王政本来竟然要用“黄金五万斤”贿赂他。只不过他郭开打死也想不到,只不过他郭开太贪财,迫不及待、急不可耐,区区“三千金”就上了钩,郭开也太不值钱了,秦王赢政已经相当瞧不起这个郭开了,只是当然是暂时放在肚子里面,永远也不会对郭开说罢了。

    但是,就在赵国君臣上下洋洋自得,为庆祝得到邺城而三呼万岁的时候,哪里会想得到,这一切都是秦国早就策划好了的,等着赵国君臣前来上钩的阴谋。战国末期的列国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赵国自廉颇之后已经失去了“统一相”,此时如果能够好好自保,等待时机,等待秦国的失误,尚有可为。此时如果轻举妄动,还想着什么“扶危济困的好名声”,必然“国将不国”。即便考虑到“唇亡齿寒”,也应该好好谋划,费一点心思,谨慎行事,绝对要防止中了秦王赢政的阴谋诡计才行。

    凭心而论,秦国此计、秦王赢政的这一招太厉害、太毒辣了,设计了这么大的一个“诱饵”,找了这么大的一个“内奸”,计划得如此天衣无缝,赵国君臣上下想不上当都难。应该承认,郭开此举当然是再一次地害苦了赵国,向已经走下坡路的赵国又猛推了一把,将已经国力衰败的赵国推向了不归路。但这时候说郭开就想着如何出卖赵国后叛逃秦国,也太有点冤枉他,他此时此刻不过是财迷心窍、见钱眼开,想多赚一点、多捞一把而已。

    接下来就没有了任何的悬念,天欲亡赵国,就让郭开继续猖狂,继而疯狂,就像后来的天欲亡秦朝,就让赵高疯了一把。在郭开的鼓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