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九)

    sun nov 01 15:12:55 cst 2015

    《卖国贼郭开之死》(九)

    江淮荷花

    两个最高领导人决策之后,分工由赵悼襄王负责找李牧谈话。赵悼襄王原来以为这是一场十分轻松愉快的谈话,赵悼襄王和郭开原来一致估计李牧将军还不赶紧跪下磕头谢恩、山呼万岁,内心里面一定、肯定、应该是感激涕零、诚惶诚恐。但是事与愿违,和事前的分析估计完全不一样,李牧非但不谢恩,还拒绝接受任职,赵悼襄王惊奇地询问了半天,沉默寡言的李牧半天才憋出一句话:“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说完这个话,李牧请辞回家,竟然从此闭门不出,说是生病了。李牧给赵王和郭开着着实实出了一道难题:答应李牧“臣如前”的条件吧,真正是心不甘,情不愿,答应条件就意味着赵王和相国都错了,李牧不是腐败分子,这个事情还真不大好办也不能办,这个头还真的不大好开。但是不答应,我们前面说了,赵王的安宁生活和相国的赚钱大业和发财梦想,就不顺畅了,就有可能继续鸡犬不宁,没有好日子过。

    继续找别的人干吧,也不是没有想过,也不是没有寻找过,甚至都让别人干过。但是自己的家底自己最清楚,当时当年想当官的人还真不少,但真正能独挡一面、能办事、会办事、能办成事的还真不多。当时廉颇外逃,乐乘、乐毅老死,赵国上下能征惯战、“未尝一败”的将领,急切之间,一下两下子还真找不出来。这个局面对于郭开来说还好一点,他的前面毕竟还有赵悼襄王挡着,但是对于赵悼襄王来说,这样的日子他一天也不想再过。

    于是对于李牧“臣如前”的请求,据《史记》、《战国策》记载,万般无奈之下,“王允之”。于是,李牧走马上任,这一走马上任还真得是不同凡响。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也许是李牧本来就具备这样的能量,李牧这一次的走马上任,不但是仍“如故约”,即不仅仅仍然执行原来的政策,“臣如前”;而且开始调兵谴将、紧锣密鼓、周密策划,对骄狂不可一世的匈奴骑兵进行反击。李牧开始故意示弱,几次战斗都是“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呢?就是说李牧常常用几千人与匈奴骑兵巧妙周旋,只派“以数千人委之”,假装打不过敌人。而且让“匈奴小入,佯北不胜”,暗地里却悄悄的,不声不响的,而数万精兵却突然地“张左右袭之”。结果当然可想而之,据史书记载:“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敌人终于不可一世,敌人终于轻敌冒进,敌人终于上了钩,于是李牧率军“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奔”在古汉语中是逃的意思,是跑着逃跑,是连滚带爬,而“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史书上说“单于奔走”,说得是匈奴人、匈奴的首领单于,被李牧的大军,打得是溃不成军、连滚带爬还加小跑,真正是惨不忍睹。“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从此整个代地大定,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赵国被秦灭之后,匈奴兵都不敢跨越赵境一步。李牧之功,实在是大功一件、功德无量、功满赵国,功满天下,就连威名赫赫的秦王赢政也不敢小觑李牧将军。

    从此在赵国的“代地”问题上,李牧的发言权最大,再也没有人来说三道四,郭开竟然也不能。即便李牧“仍如故约”,仍如既往,既不送礼也不送钱,连“暖和话”也没有,郭开也拿李牧没有任何办法,暂时没有任何办法。但是郭开的脑袋瓜子就是为钱而生的,再说相国郭开自代地大定之后不久,竟然又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这条生财之道竟然还是和大将军李牧有关,尽管李牧已经威名赫赫,尽管李牧在“代地”指挥使的位置上已经坐稳定,但是郭开就是郭开。

    郭开当然有着自己的办法,原来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末期,秦国日渐强大,渐露“统一”之相,开始不断的对外发动兼并战争。一般人都以为是秦是“虎狼之国”,历史学家们笔下的秦帝国也是以雄师劲旅、能征惯战著名,后世的老百姓就更加以为秦军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了。殊不知历史的真相是,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国国君赢政为了减少兼并战争的难度,加快“统一”进程,不惜“大出内帑金钱,分谴宾客使者,奔走列国,视其宠臣用事者,即厚赂之,探其国情。”

    历史证明了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以及糖衣炮弹攻势的厉害无比。历史证明“堡垒是最容易被从内部攻破的”的话的千真万确,历史证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秦王赢政的“大出内帑金钱,分谴宾客使者,奔走列国,视其宠臣用事者,即厚赂之,探其国情”的方略,几乎取得了奇效,几乎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在战国末年的秦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横扫六国的不仅仅是秦的铁骑和大兵,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竟然是金钱,是分化瓦解,赵国不幸首当其冲。

    具体的说,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秦王赢政的统一方略是“远交近攻”,“远交”先不说,那么紧邻秦国的三晋赵魏韩这三个国家,就成了秦王政的“近攻”目标,成了秦王政首选的打击对象。当然从秦国的统一大业来说,是不可能三管齐下,一口吞下赵魏韩三晋全部的,新兴的秦一下子还没有这么大的胃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这三个国家进行零敲碎打、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而且在打击的过程中,还需要确定重点,确定主要的打击对象。

    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秦国决定首先打击三国之中当时实力相对较强的赵国,打败了赵国,也就打败了三晋,为秦王朝,当然是后来的,当时还应该叫秦国,下一步的统一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国的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在战国的初中期,曾经一度展露头角,“胡服骑射”曾经一度震动各国,赵国曾经露出来的“统一相”,连秦国都胆战心惊,历史上的数次秦赵之争,都是赵胜秦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赵国都秦的劲敌,都是秦在统一战争中必须打击的首选对象。

    但打击赵国必须出师有名,必须要有理由。国家与国家之间其实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模一样、一样一样的,做事情甚至打架,当然也必须要名正言顺,也必须要师出有名。人家在哪里好好的,又没惹你招你,你上去就去打人家,那是地痞流氓们干的勾当,是不能服人的。而且你没事情找麻烦,还会引起别的人或者别的国家的警惕和防范,还会激起众怒,反而会得不偿失。不过你要真想打,实在想打,不打就难受,你哪怕是歪理也必须找到一个,例如你看谁不顺眼什么的。

    秦王政当然不会用看你不顺眼之类的公然的流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