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八)

    sat oct 31 10:40:24 cst 2015

    《卖国贼郭开之死》(八)

    江淮荷花

    但李牧还有更倒霉的事情,当年李牧还是单身,由于是身体患有残疾,也是由于自卑,李牧直到如今都还没有成家。他不想拖累别人,他觉得一个人过日子 ,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个样子挺好。但李牧在代地太得人心了,太受代地的老百姓们喜爱了,在李牧的主持下,代地的军民关系特别好,代地的老百姓争先恐后的替李牧部队的未婚军士们介绍对象,甚至替李牧本人介绍对象。

    虽然统统都被李牧拒绝,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李牧的家中虽然还暂无“红旗”,但在外面“彩旗飘飘”的传说和绯闻,却被巡视组如获至宝,他们不辞辛苦的进行捜罗,写出报告报到了京城,报到了郭开那里。郭开的苦心终于有了回报,郭开的计谋终于得逞,原来李牧还真腐败,李牧还真的不是无懈可击,一个小小的巡视组就让威名远扬、“未尝一败”的大将军李牧,终于败下了阵来。

    于是接下来就剩下了两件事件,其中之一就是郭开迫不及待的将李牧腐败的材料,报告给了赵悼襄王。郭开是赵国的相国,赵悼襄王已不用多说,是赵国的国王,这两个赵国的最高统治者一合计:这样的腐败分子怎么可以治理赵国的代地呢?于是只好李牧走人,辞职回家种地,比廉颇乖多了,但境遇也比廉颇好多了,起码李牧没有像廉颇那样被定成“叛国罪”,李牧真正是幸运多了。

    从这个角度讲,赵国也幸运多了,因为李牧没有像廉颇那样“脱赵逃魏”,像廉颇那样“叛国”。李牧总算暂时留在了赵国,只不过只是暂时的解甲归田,暂时不能做将军指挥打仗罢了。但是在战乱频乃、兼并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战国时代,有了李牧的存在,虽然暂时被解了职,但是在实际上,赵国也就有了抵抗秦军猛烈进攻的最后的人才,赵国也就有了抵抗秦军猛烈进攻的最后的机会,赵国这个国家仍然还有希望。

    郭开的另外一件小事情,就是需要重新邻选镇守赵国代地的将领,也就是领导人,这自然又是郭开发大财的一次好机会。因为罢免李牧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马太”效应,当官的人人明白,什么腐败不腐败,李牧其实就是因为不送钱、不送礼才被罢免的。李牧的下场给人们提了一个醒,赶紧送、马上送、立即送,不然就是李牧,就成了李牧。李牧的下场就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人们的思想,映照着人们的心,潜移默化。

    于是在赵国上下,就等于无形中发布了一道号令,想做代地领导人的,不想做代地领导人的,有能力做代地领导人的,没有能力做代地领导人的,只要是已经当官或者想要当官的,甚至已经退休在家的,大大小小的赵国的官员们,都个个明白、人人有数,心里面清楚得很呢。官员们、人们是争先恐后地、熙熙攘攘、纷纷扬扬地给相国郭开送钱、送礼、送人情,郭开是眉开眼笑,赚了个盆满、钵满,满堂满。

    但是郭开很快就有一点哭笑不得了,郭开很快就笑不起来了。原来郭开千挑万选、七选八选,派往代地的这位后来的负责人,负责倒是蛮负责的,认真也是挺认真的,他勤勤恳恳、按时定节的将代地国库的收入的大部分都孝敬给了郭开,不但上任前送得最多,而且上任后送得更多,他恨不得将国库全都搬到郭开的家中。当然这位负责人上任前花了一大笔钱,也指望着在代地的任上赶快能够回收回来,最起码是不要亏得太多。

    但是这种做法很快就彻彻底底的息了菜,因为这位负责人的太急功近利,太不择手段、太贪,国库里面没有了钱。因为所谓国库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所谓国库是靠钱来支撑的,而国库里的钱又是靠税收来支撑的。老百姓生活幸福,安居乐业,手里面有钱,交得税多,国库自然就满,就充盈,就有余钱。当年的李牧不打仗,从来都是“未尝一败”,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几天安宁的日子,老百姓的小日子过安稳了,国库的钱自然也就多起来。

    但可惜李牧走后,继任的这位领导人会做官,会讨好郭开,却根本不会打仗,也不懂打仗。他自认为自己是堂堂大国,几个小小的匈奴蛮夷有什么了不起,什么“未尝一败”,整个是一个“未尝一战”。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起大军剿杀,到处寻找匈奴兵打仗。但是匈奴兵既强悍又无一定的战法,飘忽得很,往往是攻其不备,打了就跑,有的时候官军的小股部队还会被吃掉。一时间,已经不是李牧时期的“未尝一败”了,而是一败再败,屡战屡败。

    匈奴骑兵竟然如入无人之境,匈奴骑兵简直就是长驱直入,烧杀抢掠是无恶不作,到处袭扰边民、杀害代地的老百姓。代地老百姓被搞得是鸡飞狗跳、家破人亡,是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整日价是人心惶惶,不事生产,也没有法子生产,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余钱再向国家交税。而不交税,国库就没有钱,国库没有钱又哪里去找钱向郭开进贡。没有了钱向郭开进贡,问题当然很严重,最起码郭开觉得问题很严重。

    在郭开看,这就是大事了,是不得了的大事情了。因为不管什么事情,影响到郭相国赚钱,不是事情也会变成事情,小事情也会变成大事情。恰好此时赵悼襄王竟然也发现了问题,过去有李牧在,先不谈腐败不腐败,首先代地多少年来是平平安安、平安无事。现在倒好,李牧走了也就一年多一点点,边境的警报是接而赶三,甚至到了一天几报的程度。有时赵悼襄王正在和宠妃高高兴兴的吃饭,但是吃着吃着,代地的边报就到了,说赵军又吃了败仗。

    赵悼襄王听了,就像吃了一口狗屎,要多不爽就有多不爽,要有多不自在就有多不自在。更有甚者,赵悼襄王正在和爱妃热络,卿卿我我、浓情蜜意、快快活活,正在高兴头上,忽然边地的急报又到了,说代地边报有警,吓出赵悼襄王一身的冷汗。什么好事、高兴的事、愉快的事,统统化为了乌有。后来竟然产生了条件反射,赵悼襄王听不得代地两个字,一次心爱的妃子说托人给大王“带”了一件宝贝,赵悼襄王竟然把“带”听成了“代”,闹了一场虚惊,真正是不甚其扰、不堪其扰。

    更让人头疼的是,朝廷上竟然吵成了一片,大臣们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七说八说,说过去如何如何,说今日怎样怎样,虽然不伤脾胃,但听了总之不大舒服,听多了也是烦恼。这个问题再不解决,赵悼襄王的正常生活都无法进行,郭开的敛钱大业也无法继续,在两位赵国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看来,赵国的国运大概都要受到影响,革命的事业就会难以为继。

    于是赵悼襄王和相国郭开开始研究,如何才能让代地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平定匈奴人的袭扰,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这个职位。但是研究来研究去,放眼偌大的赵国,竟然没有了合适的人选。因为赵悼襄王和郭开已经意识到了,到代地去镇守,不是单单去做官,而是去干事,干非常复杂、难办的事,重了不行,轻了更不行,取舍拿捏之间需要恰到好处,没有像李牧这样的角色,没有什么人能够干得了,是根本没有人干得了。

    当年的赵悼襄王虽然有一点怠政,但是还不很昏聩,心里面清楚得很,除了让李牧重新出山、再掌代地,没有其它的选择和好办法。于是在两个人三天两头的碰面之后,俩个人在再三再四的研究之后,为了长治久安,为了赵悼襄王过上平静安宁的日子,为了不再一惊一乍,还是叫李牧重新上岗,去镇守代地吧。至于腐败问题,过去审查一下是没有错的,而且是没有错的,将来自然也不会错,现在姑且叫戴罪立功吧。

    两个最高领导人决策之后,分工由赵悼襄王负责找李牧谈话。赵悼襄王原来以为这是一场十分轻松愉快的谈话,赵悼襄王和郭开原来一致估计李牧将军还不赶紧跪下磕头谢恩、山呼万岁,内心里面一定、肯定、应该是感激涕零、诚惶诚恐。但是事与愿违,和事前的分析估计完全不一样,李牧非但不谢恩,还拒绝接受任职,赵悼襄王惊奇地询问了半天,沉默寡言的李牧半天才憋出一句话:“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说完这个话,李牧请辞回家,竟然从此闭门不出,说是生病了。李牧给赵王和郭开着着实实出了一道难题:答应李牧“臣如前”的条件吧,真正是心不甘,情不愿,答应条件就意味着赵王和相国都错了,李牧不是腐败分子,这个事情还真不大好办也不能办,这个头还真的不大好开。但是不答应,我们前面说了,赵王的安宁生活和相国的赚钱大业和发财梦想,就不顺畅了,就有可能继续鸡犬不宁,没有好日子过。

    继续找别的人干吧,也不是没有想过,也不是没有寻找过,甚至都让别人干过。但是自己的家底自己最清楚,当时当年想当官的人还真不少,但真正能独挡一面、能办事、会办事、能办成事的还真不多。当时廉颇外逃,乐乘、乐毅老死,赵国上下能征惯战、“未尝一败”的将领,急切之间,一下两下子还真找不出来。这个局面对于郭开来说还好一点,他的前面毕竟还有赵悼襄王挡着,但是对于赵悼襄王来说,这样的日子他一天也不想再过。

    于是对于李牧“臣如前”的请求,据《史记》、《战国策》记载,万般无奈之下,“王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