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郭开之死》(五)

    wed oct 28 09:46:36 cst 2015

    《郭开之死》(五)

    江淮荷花

    赵悼襄王和郭开的目的终于达到了,逼着廉颇以“谋反”罪只身脱赵逃魏,廉颇的“不忠”终于暴露无遗,暴露在国人的面前。廉颇是自我爆炸,在赵悼襄王和郭开两个人看来,廉颇是自我暴露,当然也是自我爆炸。而自己是在替赵国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是在替赵国消除一个大隐患,而他们自己也长长的出了一口恶气。赵悼襄王和郭开心满意足,终于高兴的笑了,但赵国却哭了,严格的讲是赵国的元气大丧,赵国的元气大哭。

    很多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廉颇的脱赵逃魏,认为是战国末年赵国元气大丧的重要标志,是赵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本来就国力日衰,本来就力不从心,本来就比不过秦国的蒸蒸日上,经过赵悼襄王和郭开的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廉颇再这么如此一逃,赵国从此走上了穷途末路,走上了不归之路。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包括赵悼襄王和郭开,根本就看不出来,也根本就不知道廉颇对赵国这个国家的举足轻重。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其实廉颇作为一个个体,作为单独的一个人,倒真的是无足轻重的,而且还应该是可有可无。但重要的是因为廉颇脱赵逃魏而产生的影响,并由此产生的对赵国人心的冲击,这些才是巨大而有决定意义的。廉颇当年年事已高,虽然尚“能饭、能打”,但赵国国内能征惯战之将还有不少,起码还有李牧,赵国这个国家还有相当地实力。秦国想要一下子就灭了赵国,也还不那么容易,所以廉颇本人的去留真的并不重要。

    其实非常重要的是,通过廉颇的脱赵逃魏,让所有的赵国将军们和官员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功满赵国、功满天下的三代老臣廉颇尚且不保,哪其他的人呢?于是一个个是人人自危,一个个是忧愁万分,一个个是胆战心惊。将军们和官员们会想,会不由自主的会想,会认真的想:这个灾祸哪一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呢?无功不行,功满不行,功高更不行,老将军廉颇的下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于是得过且过盛行,小心翼翼、不求进取成了人们的座右铭,其实用现如今的语言就是“不作为”,于是怀疑和不满情绪在赵国上下蔓延和弥漫。官员们和将军们开始考虑到自己的前程、官位,至于国运、人心,还有国家和老百姓们的和平安宁,早被放到脑瓜后去了。而且廉颇一案,还严重暴露出了赵国内政的严重不稳,虽然因为老将军的顾全大局,逃魏之时没有带走一兵一卒,逃魏之后也没有帮助魏国再来对付赵国。

    所以仅仅从表面看,赵国暂时还没有遭遇什么损失,但是所有的赵国老百姓们,所有的赵国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为国尽忠者没有好下场。那么到了将来“某一个”关键时刻,赵国还会有几个人能为国家挺身而出呢?就此,赵国在过往也曾一度露出的“统一之相”顿时荡然无存,赵国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的勃勃上升之气也只好就此息菜,从战国末期开始的,赵国完全有可能的“统一之梦”,也就就此做到头了。这就是郭开当了宰相,或者叫相国以后所干的第一件事情。

    而郭开要做的第二件事情仍然和赵悼襄王有关。就是赵悼襄王做了国君不久,就忙乎乎地开始替自己的几个儿子寻找师傅,所谓师傅在中国古代也叫老师,当时的官位就叫“太子太傅”。所谓的“太子太傅”是名称,就是老师的意思,并不真是太子师傅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这么说和这么理解。当时的郭开就被赵悼襄王指派做了小儿子赵迁的老师,即所谓的“太子太傅”。这个位置对郭开来说是相当的重要,比现在的相国位置都重要,简直就是重要呆了。

    赵迁当时只是赵悼襄王的小儿子,还不是太子,那为什么郭开做了赵迁的老师就那么重要呢?因为赵迁的母亲是赵悼襄王的小老婆,深得赵悼襄王的宠爱,可以说是集当时赵王的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赵迁虽是“庶出”,虽然还不是太子,但是在赵悼襄王的心里面,在赵国一般人的心里面,“因母而贵”、“凭母而爱”,赵迁的成为太子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赵悼襄王让自己的宠臣相国郭开做赵迁的老师,就是要表达自己的这个意思。

    一贯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郭开,是一个整天陪在赵悼襄王身边的人,怎么会不明白赵悼襄王的意思。郭开甚至欢喜得走起路来都轻飘飘的,昂首挺胸、趾高气扬的,真正有一点不知道头高脚低了。因为当了“太子太傅”的郭开,从此就意味着不但在赵悼襄王这一朝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且即便在赵悼襄王之后,到了新朝也会保证权位不失,财富不息,益寿延年。这样的好结果、好运气,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落在了郭开的头上,高兴得郭开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赵国这个国家却一点儿也乐不起来了,不但乐不起来,反而是雪上加霜。有了前面廉颇的脱赵逃魏,再加上这一次的“太子太傅”,赵国基本上就玩得差不多了,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翻身出头之日。因为赵悼襄王,包括郭开,万万没有想到在此时此地、此时此刻,他们的这个决定将断送赵国未来的大好河山,他们为赵国选择了一个亡国之君,这个亡国之君就是未来的赵王迁。

    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话,赵王迁的母亲是“倡优”,赵王迁是“倡优之子”。司马迁虽然看上去是不动声色,其实是非常愤怒的,司马迁是有感于赵国的强盛和强大,一度还露出来很强的“统一之相”,最后却在很短的时间内亡于“秦”手,因此才说出了这样的激愤之词。但是“倡优”母亲的先天影响,和后天郭开老师的“诲人不倦”的教育,造成了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则是不争的事实。郭开的“辅导教育”之功大于其母,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后面还会说到。

    但是站在郭开的立场,郭开的排斥功臣廉颇也好,扶立太子赵迁也罢,都是实在迫不得已,都是在为自己心中的一个“崇高”理想而奋斗。郭开的心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愿望,当然也可以叫理想,就是要做一个普天之下最富有的人。他知道齐国的甘罗,小小年纪就富可敌国;他知道吕不韦,腰缠万贯,竟然能买卖君主,玩弄君主于鼓掌之上;那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秦王赢正也不过是商人玩弄的结果。

    而郭开更熟悉战国初年四大公子的故事,一个个都是挥金如土、纸醉金迷、豪客三千、青史留名。郭开真正是羡慕这样的生活,渴望这样的生活,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择手段地达到甚至超过这样的生活,他要超越古人,超过所有的人。于是郭开在忙完了前面的两件大事之后,开始了真正的出手,开始了真正的忙大事、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郭开忙的第三件大事就是开始敛钱,在这个世界上钱对郭开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