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三)

    mon oct 26 09:13:11 cst 2015

    《卖国贼郭开之死》(三)

    江淮荷花

    但这是对普通喜欢和平安宁的老百姓们而言的,对他们来说,李牧是一位热爱和平、不想打仗的好将军。李牧将军体恤百姓、热爱和平,当然十分符合老百姓想过平安日子的愿望,他受到赵国老百姓们的真心拥护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而在“春秋无义战”而又战争频乃的“战国”时期,一个手握重兵,执掌大权和兵权的将军,不轻言战争,不追求个人的功绩,不好大喜功,才真正是十分地难能可贵。

    因为不轻言战争,流的血就少,几乎不流血,却能够轻松地保家卫国,老百姓那有不喜欢的,这不就是历史上人们最最推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吗?李牧李将军在赵国的老百姓们看来是既实在又实惠,又十分地管用和“好吃”, 李牧李将军和老百姓之间真正的是各得其所、如鱼得水。

    但是事物总有两重性,同样的事情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得出不相同的结论。老百姓们认为李牧是“未尝一败”,是好将军,因为李将军给老百姓带来了安宁的生活,免遭了很多的战火纷飞。但赵国的国君赵悼襄王和大臣们却不想这么看,国君赵悼襄王认为李牧“怯战”。

    当时李牧替赵国镇守“代郡”,也就是“代地”,也叫“代国”,正好和匈奴比邻。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能征惯战,但是李牧镇守前线多年,竟然“未尝一败”。不过哪里是“未尝一败”,真正的是“未尝一战”,因为“未尝一战”,所以当然也就“未尝一败”了。

    李牧的做法让赵悼襄王脸上无光,而更加让赵悼襄王气恼的是,面对小小的匈奴蛮夷和蛮邦,堂堂的赵国却如此“怯战”,这么多年了竟然“未尝一战”,真正是丢尽了赵氏列祖列宗的脸面。因为中国人最讲究面子,所以赵国上下是一片哗然,一片地群情激愤,特别是那一班大臣们,整天在赵悼襄王面前吵吵嚷嚷,争论的面红耳赤。大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之慨。

    不过也不能完全怪赵国的大臣们,李牧自己也有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李牧长得很矮小,又身有残疾,所以虽贵为赵国将军,心里面却非常自卑;看到那些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吃得和保养得脑满肠肥的大臣们,李牧避之唯恐不及,那里还会想到要去巴结、奉迎和贿赂这些人。这在当时的赵国来讲,当了将军而不拉帮结派,不上下钻营,不争取讨好长官和京官,李牧在赵国实在是“独一份儿”,成了道道地地的凤毛麟角。

    这个赵国的“独一份儿”还真的有一点儿很“特别”。他不讨好、不奉迎国王和大臣倒也罢了,却反而十分讨好下级和部众,特别是对老百姓那一个叫亲,真正是显出了很“特别”的与众不同,说是“鹤立鸡群”也一点儿不为过。而更加严重的是,身为代地将军的李牧不但俸禄很高,权力也很大,并且十分地有钱,虽然这些钱都是国库里面的,是属于国家的。但是不能排除将军李牧很有权,也很有钱,合起来就叫很有权利。例如税收,除了应该上交国家的,代地将军有很大的支配权,只要用得正当,用得有“名目”, 将军李牧有支配、动用税收的权利,所以李牧应该很有钱也很有权。

    但很有钱的李牧却非常地“扣门”,非常地“小气”,甚至小气到了令人生气的程度。他有那么多的钱,竟然没有一分钱是用来或者用于打点、钻营的,更不提巴结那位京官了。李牧还真正的是目中无人,连赵悼襄王那里也从来不去打点,气得赵悼襄王及其左右,还有那些大臣们一个个只有吐血的份,没有人不说李牧坏话的。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群起而攻之,连在战争中“未尝一败”也不行。

    更严重的是,有了很大权力和有了很多钱的李牧竟然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特别好。他竟然从国库里面拿出很多钱,几乎是天天杀牛宰羊犒赏将士,还美其名曰是“训练艰苦”, 需要增加和加强部队营养。李牧的精锐部队有5万之众,地方游击部队也有这个数,这是一笔相当不小的开支。李牧的钱花了,花在了刀口上,部队真正是上下同心、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打败仗呢?所以李牧是真正的“未尝一败”。

    李牧还特别注意“访贫问苦”,发现哪一家老百姓生活过不去了,立即加以救助,为此还专门定了一项制度,有专门的款项。久而久之,竟然成了习惯,部下约定俗成纷纷效法,有时李牧并不知情,但部下却已经将事情办了,所需要的费用当然是从国库的专项资金中支出。代地非常辽阔,穷人当然不少,这当然又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支出。李牧在这个问题上,在老百姓的身上确确实实花了不少钱,军民关系怎么可能不好呢?而有了这些老百姓(边民)们的支持,李牧当然会也应该“未尝一败”。

    李牧的所作所为也同时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当时赵国的宰相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