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之死
字体: 16 + -

《卖国贼郭开之死》(二)

    sat sep 27 13:37:48 cst 2014

    《卖国贼郭开之死》(二)

    江淮荷花

    当然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郭开这样子的死法当然是大快人心,十分地解气、解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最痛恨的就是卖国贼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当然也可以用来警戒世人和后人,以为叛变卖国者戒。但是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炮烙之刑”这样子的死法,人们痛快是痛快了,解气当然也忒解气。但作为雄才大略、立志统一华夏、精通法家“权术势”的秦始皇帝是断不会,也绝不肯如此行事的。如果秦始皇帝真的“炮烙”了郭开,那中国的历史就真的需要改写了。这个很浅显的道理,就算是傻瓜也完全能够想得明白的。

    郭开之死当然还有别的说法。于是历史上的另外一种说法是:说在赵国的最后时光,赵国的都城邯郸,被秦国的大军重重包围,是饥寒交迫、人困马乏,并且是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几乎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其实是已经“人相食”了。于是在城破之前,在赵国亡国之前,郭开被愤怒的赵国民众所杀。这种说法也是说得有鼻子有眼,说是有人亲眼所见:郭开被愤怒无比的赵国民众撕得粉碎。但此种说法的荒唐更是显而易见,更加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首先历史的事实是:赵国的都城邯郸当年并非城破,并非是被秦兵攻破,而确实是郭开叛卖所致。但郭开的叛卖并非是自己去开城门,公开举起白旗摇动三军。而是摇动自己的那三寸不烂的长舌头,鼓动并且说动当时的赵王迁带头投降。在不了解情况的赵国百姓看来,是赵王迁想投降,并且是赵王迁带头投降,郭开们只是跟随,跟着投降、陪同投降。再说卖国的阴谋公开化也就几天时间,且局限在高层,郭开只是在背后鼓动,出头露面主张投降的是赵王迁,表面上的郭开清白得很呢,赵国的老百姓们又何从得知郭开才是真正叛卖的主谋呢?

    由此,赵国民众即使有愤怒,也只会冲着赵王迁发,而绝不会对着郭开。而赵王再有罪,赵国的民众也不敢“犯上作乱”,作为当年的百姓和赵国的子民们,这点规矩还是懂的。站在不了解情况的赵国老百姓们的角度,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对郭开不但不会有愤怒,甚至看到郭开始终伴随在赵王左右,在赵国亡国之后,还如此追随赵王,不离不弃。老百姓们被感动的号啕大哭者有之,感激涕零、敬佩有加者有之,恐怕想替郭开树碑立传的心和人,也大有人在。

    再说了,秦王赢政因郭开卖国有功,封郭开为秦国的上卿,政治地位几乎等同秦相国李斯,这是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等史书里面都有记载的事情。如果在邯郸城破时,郭开已经被杀,又何来的“被封为上卿”一说。即便是赵王迁本人,也是在投降之后,被流放至现今的湖北房陵,闻知郭开被封为上卿一事之后,才恍然大悟。面对着石屋冷壁,不再有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苍歌起舞之后,痛定思痛的赵王迁才发出:“使李牧在此,秦人岂得食吾邯郸之粟耶?”

    这是赵王迁痛定思痛之后的忏悔,是赵王迁无可奈何的肺腑之言,也是赵王迁最后的、迟到的醒悟,虽然为时已晚。但是赵王迁恰恰忘记了,正是自己一次次地听信了郭开之言,亲自下令杀死了赵国的最后一位大将,也是名将的李牧。而这个典故正好从反面证明了郭开的死,真的不是在赵国城破之时,更加不可能是被所谓“亡国”的赵国老百姓撕得粉碎。而所谓的被秦始皇帝施以“炮烙之刑”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自自然然地不攻自破了。

    不过既然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我们就来先简单地交代一下李牧。这个李牧将会在我们文章的后面和郭开多次交手,在郭开的陷害下,死得是十分地惨烈和悲壮。当时的李牧已经是战国后期赵国硕果仅存的一位良将了,到了战国的这个时期,应该说正是因为有李牧的存在,赵国也才能在与秦军的较量中,始终不落下风。当年赵国的国家实力虽然已经处于下风,虽然始终处于弱势和守势,但李牧将军威名赫赫,将星闪现:在战国后期残酷的兼并战争中竟然“未尝一败”,保持着对外战争的不败记录。

    其实和赵国的两任大将如廉颇、乐毅等人相比,李牧个人的武功并不强,不但不强,李牧本人还身有残疾,是一位残疾人。他不但身材矮小,而且大概是小时候得小儿麻痹症的缘故,他的一只手和一条腿基本瘫痪,使不上劲,得不上力。但是上天真是公平的,对一个人而言,在为他关上一扇窗户的时候,又会替他打开另外一个门。将军李牧虽然不会武功,身有残疾,但是他的大脑却非常正常,还有相当的过人之处。他会打仗,说的是他会指挥打仗,而且相当地会用头脑,始终“未尝一败”。

    根据历史记载,李牧指挥打仗没有什么太大的诀窍,只是一味的“慎战”。所谓“慎战”,就是不轻易地启动战争,就是非常谨慎地对待战争,从不主动地挑起战争。而且在战争中往往首先采用守势,从不主动对敌人发动攻击,除非迫不得已,除非不得不打,不打实在不行。这样,不想打仗,不想和敌人交手的李牧,那里会败呢?因为无论如何,李牧还没有打,就首先想到败,就准备败,却反而不败。因为有了准备,当然也就不大容易失败,也就使自己始终立于了不败之地,“未尝一败”的好名声到处传播。

    但这是对普通喜欢和平安宁的老百姓们而言的,对他们来说,李牧是一位热爱和平、不想打仗的好将军。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