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风云之赵构传奇
字体: 16 + -

第八章 太原激战(三)

    tue dec 08 21:25:31 cst 2015

    李纲在宋钦宗赵桓的强行命令下,不得不接受了河东、河北宣抚使之职,准备赴前线任职。

    赵桓见驱赶李纲成功,立即催促出师应战。此时的宣抚司仅有兵力一万二千人,兵械战具等武器装备均未准备好,李纲上书请求暂延行期,赵桓批评李纲 “故意拖延”。

    李纲再次上疏,力陈必须延缓行期的原因,并言明:“陛下此前认为李纲是大臣专权,现在又认为李纲是迁延拒命,国家怎能以专权、拒命之人担当大帅之任,解敌之重围,请准李纲退隐,解除枢密之职。”

    赵桓当然不允,依旧再三下诏催促李纲出师。

    出师之日,李纲来向赵桓辞行。赵桓说:“爱卿为朕巡边之后,即可还朝。”

    李纲索性坦荡直言:“臣此次出师,决无再还之理,臣愚昧梗直,不容于朝廷,只希望能战死沙场,则得偿所愿。但敌国外患或者能够扫去,而小人在朝,蠹害难除。万一朝廷不能坚持抗战,又欲割地议和,李纲惟求退隐山林,终此一生。请陛下明察臣一片孤忠,以全君臣之义。”

    赵桓闻言也为之动容,他又岂能不知李纲是忠义之士,正因为是忠义之士,所以才决不容忍赵桓割土地,弃百姓以保全自己的皇位。

    又正因为不容忍割土地、弃百姓,所以又会深得民心。东京士民对李纲的拥戴超过了对他这个皇帝的拥戴,这种人不去,皇帝心不能安。如果公开罢免,不但是揭掉了赵桓仁德英明的面纱,还会再次激起士民强烈的抗议。

    六月十日,敢于直言的左司谏陈公辅,被耿南仲指责为李纲的党羽。陈公辅自知逃不过此劫,干脆公开承认自己就是支持李纲,主动递上辞呈,并索性将赵桓、耿南仲的心事点明:“李纲书生,不知军旅,派他增援太原,这乃是大臣故意陷害,李纲此去必败。”陈公辅随即被责监合州酒务。

    李纲一上任,首先就将谎报军情的熙河路都统制焦安节斩首,以正军法。

    六月二十七日,朝廷又以“拥兵逗留”之罪将姚古贬到广州,再次摆出坚决抗金的架势。

    赵桓下诏免除十七项弊政,以减轻民间疾苦。

    此时金国派遣前来催促北宋朝廷交足金银,从速办理割地的使者萧仲恭、副使赵伦还在东京。

    赵伦见宋朝一副坚决抗战的架势,担心自己被扣留,为了脱身,他心生一计,诓骗宋朝的接待使说:“原辽国大将耶律伊都,此时在金国任职,所统领原契丹兵士甚众。耶律伊都恨金国灭辽,早有二心。你们可以秘密与其结交,如果他为内应,可趁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不备,袭而取之。”

    宋朝的接待使将此话告知了太宰徐处仁、少宰吴敏。书生谋略的徐处仁、吴敏觉得耶律伊都、萧仲恭都是辽国的贵戚旧臣,对金有亡国之恨,此在情理之中,因此轻信了赵伦的说辞。

    征得赵桓同意,给了一封蜡书让萧仲恭带给耶律伊都,约其为内应。萧仲恭因此得以顺利离开东京,回金国后,立即将此蜡书交给了完颜宗望,完颜宗望将此书呈给了金太宗完颜晟,金太宗完颜晟马上召集众将再议南侵。李纲的救援太原之师成了他们决心首先予以重创的目标。

    李纲先在河阳留了十几日,训练士卒,修整器甲,接着行进到怀州,制造战车,想等各路“防秋之兵”集结之后,大举北上。

    八月初,朝廷又突然降诏,罢减增援太原的“防秋之兵”,将其遣回原籍。

    李纲立即上疏朝廷:“河北、河东危在旦夕,太原自被围以来,已历时八个月时间,未得到一兵一卒救援。现在刚刚集结的‘防秋之兵’怎能无故遣散?先以军令命诸路起兵,现又以一纸文书遣散,今后如有号令,恐怕再不会有人响应。”

    李纲的上疏朝廷没给回复,只是不断催促李纲迅速解太原之围。李纲被逼无奈,只得指挥军队进军太原。

    李纲将宣抚司前移至隆德府,命解潜屯威胜军,刘韐屯辽州(今山西左权),折可求、张思正屯汾州,范琼屯南北关,约三路并进,在太原城下会合。

    不知用兵之策的赵桓和朝廷大臣们,丝毫没有汲取上次救援太原失败的惨痛教训,此时不断地给各路将帅直接下达命令。皇帝、朝廷对在外作战的将帅进行直接指挥,叫“将从中御”,这也是宋朝的一条“祖宗家法”。

    古代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信息传递的速度相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而言,实在是太慢了。

    面对赵桓和李纲的双头指挥,各路将帅谁也不敢违抗圣命,只能听命于皇帝。而皇帝赵桓对前方瞬息万变的军情并不能及时掌握,却担任着指挥官的角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延误战机,使宋军被金军逐个击破,不能充分发挥宋军集中兵力的优势,使宋军在战场上处处挨打。

    李纲心急如焚,一面以八百里紧急奏章派人火急奏报赵桓,请求他授权自己统一指挥,一面言辞恳切的向各路援军将帅送去急信,言明利害,请他们服从自己的命令,统一行动,集中力量,共同会合于太原,以解太原之忧。

    但两面的努力都是徒劳,赵桓决不肯让李纲军权独揽,各路将帅更是各自为政,不听李纲调遣,使李纲的军队统帅的职务形同虚设。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应敌的良机。

    此举更让赵桓觉得李纲太好抓权,更加要把军事指挥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其结果是李纲的宣抚司徒有节制之名,各路将领都只是禀承圣命,进退自如。

    赵桓这种指挥方式造成了严重后果:准备对金兵实施分进合击的几路兵马,再次出现步调不一。刘韐率军最先到达,被金国集中兵力击溃,接着解潜败于关南,张思正十七万大军与张灏所部,与金将完颜娄室战于文水,先小胜,随后惨败,死数万人。随之折可求又溃败于子夏山。

    四路皆败,河东大震,威胜军、隆德府、汾州、晋州、泽州、绛州的百姓纷纷渡黄河南逃,以上州县十室九空。

    李纲再次上疏,极论指挥不一、节制不专的弊害:与其这样分路进兵,不如合兵一处,让金军无法各个击破。请求朝廷允许集合诸路兵马,由自己亲自统率,与金兵再战。

    很快,朝廷的回复下来了:停止进兵,准备议和,召回李纲,以重病中的种师道为河东、河北宣抚使。

    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让赵桓觉得以武力打败金军已不太可能。

    宰执大臣们也再次出现严重的意见分歧。朝廷中太宰徐处仁、同知枢密院事许翰主战,耿南仲主和,少宰吴敏也因为李纲失利、又兼之看透了赵桓的心思,倒向了主和派。

    是战是和,两派争论不休。

    八月二十五日,坚持主战的许翰被罢同知枢密院事之职,贬为地方官,出知亳州。

    许翰被罢的第二天,徐处仁又与吴敏在赵桓面前发生激烈争论,徐处仁对吴敏倒向主和派十分愤怒,争论中言辞行为失去控制,竟将一支毛笔朝吴敏脸上掷了过去,吴敏额头和脸上顿时污黑一片。

    想排挤他们的耿南仲,还有想取而代之唐恪、聂昌可算找到了机会,他们秘密授意御史中丞李回对这两个“有伤国体”的宰相严厉弹劾。

    赵桓把这两个宰相同时罢免,任命唐恪为少宰兼中书侍郎,何栗为中书侍郎,礼部尚书陈过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聂昌同知枢密院事。

    李纲闻讯,仰天长叹:“事无可为矣!”再次上书自请罢职。

    一心为巩固皇位而费尽心机的赵桓,一心追逐高官重权的朝廷大臣,就这样在无休止的纷争内耗中逐渐把贤能忠义之士都挤了出去。

    赵桓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边已经再没有一个能谋国御敌的能臣了,更没意识到金国经过精心周密的策划,已经紧锣密鼓地完成了第二次南下的战略布署。

    金国已经征调燕山、云中、中京等八路民兵编入诸万户,充实了兵力。

    在东面,把此前已占领的高丽的保州(北朝鲜平安北道义州)还给了高丽,使一直称臣于北宋的高丽转而对金国奉表称藩,金国由此去掉了后顾之忧。

    在西面,金军第一次南下袭宋时,西夏曾出兵牵制宋军,攻占镇威城,后被金将完颜希尹袭取。为争取西夏再度配合攻宋,于是许诺割让边境之地给西夏,诱胁西夏再度向麟州(今陕西神术北)、府州(今陕西府谷)、丰州(今陕西府谷西北)发动牵制性进攻,使宋西北方面的能战之兵无法东调。

    金国此次南征已不同于上次,经过周密的筹划,并且实现了东、西二路大军遥相呼应,同时进逼,对于消灭北宋已经是志在必得。可恨的是北宋皇帝赵桓仍担心大臣专权,自已大权旁落,朝廷重臣们仍为了权力相互內斗,不能团结一心,共同对外抗击金兵,使北宋一天天走向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