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风云之赵构传奇
字体: 16 + -

第七章 太原激战(二)

    mon dec 07 21:47:18 cst 2015

    靖康元年五月,金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留下大将完颜宗弼(金兀术)继续包围太原,并分兵就地畜牧,以作久围之计,完颜宗翰自已回云中避暑去了。

    完颜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

    宋朝的探报误以为完颜宗翰久攻太原不克,将领兵北还。此情报报到了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事许翰信以为真,命此时驻军真定(今河北定县)的河北制置副使种师中由太行山之井陉关西进太原,追击金兵。

    种师中,洛阳人(今属河南洛阳),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将。其祖父种世衡、伯父种谔、兄长种师道皆为北宋名将。种师中长期戍守西北边疆。

    种师中进至平定军,又乘势收复了寿阳、榆次等县之后,判断金国在太原依然留有重兵,不能轻易出战,因此重又回军留屯于真定。

    李纲、许翰担心再次错失趁金国退兵时追击的机会,给种师中屡下严令。许翰严厉责备种师中拥兵逗留、不服指挥。

    种师中受到如此严厉的责备,仰天长叹:“拥兵逗留,不服指挥,此兵家大罪!我种师中少年从军,戎马一生,到老来怎甘心担此大罪,毁我一世英名。”立即下令进军太原,并派人与姚古、张灏约定日期,几路并进,以期会师与太原城下。

    种师中为严令所逼,轻装急进,连辎重犒赏之物都来不及带上。

    在寿阳县的石坑遭到金将完颜和尼的袭击,五战三胜。种师中此时尚不知姚古军的确切位置,为防金军集中优势兵力先将自己击破,于是下令军队退至榆次县,屯驻在距太原城一百里的杀熊岭,并派人打探姚古、张灏的消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这两路军同时进逼至太原。

    姚古率其主力进至威胜军的时候,统制焦安节未经核实,虚报完颜宗望亲统大军再次南下,姚古因而决定停止北进,扼险迎敌。

    种师中所部成为了一支孤军,由于轻装急进,后勤给养又无法及时跟进,部队很快陷入了饥饿疲惫之中。种师中只能一面等待姚古、张灏前来会师,一面盼望着粮草的到来。种师中军中开始乏食,一连三天,战士们每天都只能分到一勺豆子,个个都面露饥色。

    金军侦知了种师中军中的状况,顿觉战机难得,派了一支先锋部队直扑了过来。

    种师中派遣选锋军(先锋军)统制杨志领兵迎敌,不战而逃,从小路亡命而去。前军参谋官黄友不肯逃跑,战死于阵前。

    金军见首战告捷,于是集中主力,铁骑从四面围了过来,宋军一时人心惶惶,眼见要不战而溃。有统制官不得已大声呼喊:“能杀金贼者重赏。”

    五月十二日,种师中在榆次县的沙熊岭与金兵展开激战。右军、前军先后被金兵击溃,种师中身受四伤,率领亲军于敌力战,士卒用神臂弓一度射退了金兵。

    众军士一起来讨赏钱,这下种师中犯难了,此行仓促,犒赏的银钱没有带上,此时拿不出赏钱。种师中只能传令记下众军士的功劳,等钱送到了再给。饥饿疲惫的士卒见赏钱不能兑现,也不问青红皂白,愤然逃散。

    种师中无奈之下率几十名不愿逃跑的亲兵仍旧死战,终于血染疆场,以身殉国。

    金兵乘胜南进,与姚古部战于盘陀(今山西祁县东),姚古兵溃,退保隆德府。

    随后,金军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在交城击败张灏。宋军此次救援太原宣告失败。

    消息传来,李纲、许翰大吃一惊。李纲对许翰说:“我辈书生,不知兵法,而居枢密之职,将误国事!”

    许翰更是追悔莫及,他上章给宋钦宗赵桓,请求处分。

    宋钦宗赵桓和耿南仲一遇败仗,把希望又寄托在求和上了,耿南仲又主张割三镇求和。

    耿南仲,开封府人。先后任提举两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改转运判官、提点广南东路及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两路转运副使,入为户部员外郎、辟雍司业,坐事罢知衢州。政和二年,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读,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改宝文阁直学士。

    耿南仲原来就是赵桓的东宫旧臣,赵桓即位后,他虽然不断得到提拨升迁,可吴敏、李纲更是越级擢升,位置在自己之上。尤其是李纲,以从五品的太常少卿,两个月时间,就升到了从一品的枢密使之职。耿南仲对此忿忿不平,一直在伺机排挤李纲。

    让许翰没有料到的是,赵桓对许翰却极为宽容,并没有降罪责罚。

    更让许翰万万没有料到是自己的失误让赵桓和耿南仲找到了一个整治李纲的机会。

    李纲曾奏请朝廷抑制滥赏官衔,节约俸禄,以资国用和军用。如节度使之衔,宋初只有极少的功勋重臣才能得此封赏,但现在享受此俸禄的已经有几十人,请朝廷恢复旧制。

    耿南仲立即把李纲的这一奏折公布于朝。让这几十个节度使都知道是李纲要削减他们的俸禄、裁撤他们的官衔。

    李纲所管辖的守御司给两个有战功的人补了官,并将此事上奏给赵桓。赵宋家法,最不喜欢大臣“多许人官,以为已恩”,所以赵桓览奏后御批:“大臣专权,浸不可长。”

    李纲上疏辩解:“不久前皇上有旨,给守御司相机行事之权,二人有功劳,理应补官,补官后还将情况如实上奏,这是遵皇上的旨意行事,不是专权的行为。”

    李纲此举让赵桓心中更加不痛快。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当他成为领袖之后,最忌讳的就是才能超过自己的下属将自己驳倒。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有雄才大略,能爱惜人才、从善如流的领袖历史上确实少之又少。

    李纲是一个敢作为、敢担当的人,这样的人一般只能在困难时期才会被重用。他们容易得到下级的拥戴,却很难讨到上级的欢心,更难于避免同僚的忌恨和排挤。

    赵桓对李纲越来越不满,但内心里却又畏惧他几分。凡事只要李纲一参与进来,就必须按他的意见办,否则他就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或反复上章辩驳,或以辞职来逼迫你让步。

    自己身为皇帝,有时还真地压不住他,反而要处处顺着他。罢了他的官,居然引起太学生伏阙上书,差点激起民变。赵桓觉得,李纲恃功恃才,没把皇帝的尊严放在眼里。

    耿南仲清晰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李纲每有建议,耿南仲往往坚决反对,让李纲的想法也很难付诸实施。

    种师中阵亡、姚古兵败之后,已七十六岁高龄的种师道又身染重病,自知已无力再领兵迎敌,向朝廷请求辞职,请朝廷另换将帅,刚有好转的前方形势又趋危急。

    李纲请赵桓再派兵增援,以解太原之围。

    赵桓和耿南仲等人对此已不敢抱有希望,但只要李纲在朝廷,必然会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之议。赵桓已经想把李纲排挤出朝廷,以免其碍事。

    这一天,宰执们在朝堂上商议是继续救援太原还是割地议和,李纲与耿南仲在赵桓面前发生激烈争论。

    耿南仲突然来了一句:“如决意不弃三镇,则必须解太原之围;欲解太原之围,非李纲不可。”

    赵桓点点头,望着李纲。

    李纲道:“臣一介书生,实不知兵。此前东京被围,臣不得已为陛下料理军事。现在如果以臣为大帅统兵出战,恐误国事。”

    赵桓道:“爱卿过谦了,既然解得了东京之围,一定也解得了太原之围。即命爱卿代替种师道为河东、河北宣抚使。”

    退朝后,李纲称病不出,连续上奏章请求辞官退休,但赵桓不允。

    有台谏官上书赵桓极论李纲不可以离开朝廷,遭到赵桓严斥,说这是为大臣游说。

    有幕僚对李纲道:“公知此次皇上的用意否?这哪里是为了解太原之围,分明要借此将你挤出朝廷,好让不知内情的东京士民不致于闹事。现在称病不奉诏,而小人又肆意进谗言,公恐有不测之祸。”

    李纲叹一口气:“救援太原必有野战,野战与守城不同,须排兵布阵、临敌决策,如非久历疆场、明习征战之将帅,必是败多胜少。一旦战败,李纲身败名裂尚在其次,如果太原之围不能解,又损兵折将,挫动锐气,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可叹皇上为将李纲逐出朝廷竟不顾国家之安危、将士之生死!”

    李纲的辞呈一连递了十几份,赵桓仍旧不允,他这次是横下心一定要李纲离开朝廷。双方僵持不下之时,赵桓下诏命姚古立即再次北上解太原之围。姚古回奏朝廷,刚刚战败,兵力确实不足,请朝廷速派将帅,增调军队,方可再谋大举。

    赵桓这一着棋是将李纲逼到死角――太原危在旦夕,救援刻不容缓,你李纲拒不受命,如果太原失守,你难逃祸国重罪。李纲如果再不受命,耿南仲等人就要准备借此罗织罪名加害了。

    许翰听到了风声,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的指挥失误没有受赵桓责罚,却使李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危险境地。眼见李纲就要落入耿南仲的圈套之中,许翰忙派人给李纲送去一封信,李纲拆开一看,信笺上只有两个字――杜邮。

    “杜邮”是地名,在咸阳以西。战国时秦国名将白起遭大臣馋毁,导致秦昭王猜忌,被赶出长安。白起行至杜邮时,接到赐死的命令,被逼自杀。

    李纲见到这两个字猛地惊醒,手中的密信轻轻地飘落到地上,口里喃喃自语:“功高震主,岂能长久,天亡大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