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出川
字体: 16 + -

第二十九章 三枪打死个鬼子

    sun may 15 22:12:12 cst 2016

    到了第二天出发的时候,全川乡亲们十里长街,夹道来送。到处是保家卫国的旗帜,到处是慷慨激昂的乡民,大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见此情景,白幺娃心中激起满腔热血,一时豪情万丈,恨不得立马上了前线,打死几个鬼子,以报答全川的父老乡亲。

    幺娃所在的部队原本按计划乘列车到了山西省第二战区。然而由于调配失当,大批的川军士兵全部涌进了小小的火车站,把整个车站拥堵的水泄不通。

    一时间,士兵们挨肩擦背,混乱不堪。

    白幺娃让刘莽墩儿和沈黄鳝夹在中间,双脚离地,苦不堪言。李干虾儿也不知道怎么的被挂了起来,飘在站台的房檐上跟小旗儿似的迎风招展。刀疤脸和麻烟杆儿俩人拿麻布蒙着脸跟在后面,旁边另一支部队的士兵见了稀奇,扯着麻布问他俩干嘛遮着脸?刀疤脸和麻烟杆儿二话不说,直接扯开麻布,把脸一露。

    那士兵吓得两眼一翻白,当场就昏死过去。

    “嘿,这儿又吓死一个,快、快,拖出去,埋了!”俩人说着又颇有默契地盖上麻布,继续前进。

    不一会儿,火车来了。所有士兵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往车上挤,狭窄的车厢瞬间就塞满了人。后头的士兵也不知道,继续往前挤。里面拥堵的人满为患,外头拼命推搡,不少士兵被挤下了站台,滚到了铁轨上。有些没上到车的干脆直接爬上了火车顶,找个好位置盘腿坐下。就这样,火车顶上也坐满了人,可依旧杯水车薪。后头还有大批士兵没能赶上车。

    刘团长和其他几个团长也是急得焦头烂额,看着浩浩荡荡的部队乱成了一锅粥,纷纷扯皮吵架。

    “我的队伍才上去一个营,其他人都还在外头呢!”一个团长着急道。

    另一个人团长也是火急火燎道:“别说上去了,我的人都被冲散了,也不知道被塞在哪个车厢里。”

    刘团长指着负责运输士兵的长官道:“怎么搞的,这都乱成一锅粥了。队伍全散了,过去还怎么打?”

    那长官好言安抚道:“现在非常时期,我们也是尽了全力调派火车,实在不够啊。你们先上车,走一部分是一部分,到了那边战区再重新部署。”

    众团长无奈,只得答应,胡乱跟着队伍上了火车。

    一路颠簸动荡,车厢里闷热潮湿。幺娃和兄弟们在车厢里紧紧挤成一团,随着火车的剧烈起伏而不断晃荡。幺娃觉着自己就好像泡菜坛子里的酸青菜,已经酸熟得不行了。慢慢的,他有点儿晕车,胃里难受,可又没什么好吐的。为了赶火车,早上五点多就起了床,一直忙了大半天,饭还没来得及吃。

    整整熬了七八个小时,总算到了太原。刚下火车,还没搞清楚情况,就让当时任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黄绍竑调配去天镇支援。刘团长有些为难,推说部队尚未集齐,尚无法发挥战斗力。黄绍竑哪管那么多,只说战事紧急,容不得拖延。刘团长只好服从命令。同时提出队伍缺衣少炮,粮食供给等问题。黄绍竑含糊敷衍说到了地方,找当地驻军要。

    于是,刘团长只得丢下剩余尚在火车中的部队,带着现有的两个多营的兵力前往天镇支援。

    这天镇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晋北屏障,属兵家必争之地。镇守此县的是傅作义的第四集团军,约万余人。白幺娃的部队奉命在天镇的外围——云盘山一带做防御工事,作为天镇东边的第一道防线,保护着400团的侧翼。

    刚出川的时候,正值炎暑。大家都衣着单薄,没有御寒的棉衣。到了北方,秋风凛凛,天气渐寒。白幺娃冷得缩手缩脚,浑身发抖,鼻涕垂下半尺多长,一用力,又哧溜全给吸了回去。扭头见李干虾儿和沈黄鳝,两人也是牙齿打颤地抱成一团,他索性过去和他们紧挨在一块。只有刘莽墩儿,皮糙肉厚,不惧严寒,绕着三人欢快地蹦弹,跑累了,敞开衣服煽风。

    “你个哈儿,这么冷还煽风,瓜戳戳……啊~~啊~~啊切……”白幺娃话都说不清楚,只哆嗦着胡乱聊着。

    刘莽墩儿笑嘻嘻道:“来嘛,老幺,你学我,跳两下,跳起来就不冷了。”

    “我才不跳叻,老子冷得要死。”幺娃毫不领情地扭过脸去,与沈黄鳝他们挤得更紧了些。

    刘莽墩儿见喊不动,悄悄将步枪藏在背后,踮着脚尖跑到幺娃背后。乘他不注意,猛地撩开后领,将冰凉的枪管塞进去。白幺娃惊叫着跳起来,缩背仰脖地抽出枪,叫骂着去追打刘莽墩儿。刘莽墩儿就往前跑,两人一前一后地在山坡上追逐,引来周围人的一片瞩目。

    正往前跑着,乌营长忽然从角落蹦出来,挡住去路大喝道:“跑啥子跑?”。刘莽墩儿一时措不及防,整个人踉跄几步抱住乌营长,身子往前一顷,才勉强稳住身形。白幺娃紧紧跟在后头,也刹不住车,对准刘莽墩儿肥大的屁股提枪猛刺进去。就听见“啊~~”的一声惨叫,刘莽墩儿表情痛苦地双手掰着屁股趴在地上,那步枪就插在上面高高立起。

    众人一阵放声大笑,幺娃爬起身看着刘莽墩儿压着乌营长,都快把他压扁了,双手挣扎着往后抓枪,乐得拍手大笑。他道:“哈哈,大哥,今天给你来个‘鸡灌肠’,看你还敢欺负我不!”

    众人嬉闹了半天,已不像刚出川时那样怕冷,个个有说有笑地活跃起来。这时忽然传来命令,要白幺娃速去团长处报道。大家有些莫名其妙,也不知团长有什么事找他,幺娃一时也来不及细想,跟着人就走了。

    原来团里珍藏了挺机关枪,平时舍不得用。刘团长寻思:此次抗日多半是要死在这儿的,该用的也都给它用上,只因找不到合适的机关枪手,惆怅多日。这时候李副官对他说白幺娃‘枪法好’。团长大喜,就把人给叫来。

    幺娃来了,团长开口就问:“你龟儿子会打机关枪?”。也是他口音偏重,白幺娃给听成了‘鸡灌肠’,大惊道:“团长,你咋个晓得的喃?”

    团长带着一脸诡异笑容道:“嘿嘿,你说我咋个晓得的。”

    白幺娃心想:完了,团长都晓得了,这下恐怕不会轻饶了他,也不知是哪个龟儿子打的小报告。于是他哭丧道:“团长你说咋个办嘛。”

    “咋个办,老子当然是要给你一挺‘鸡灌肠’。”

    白幺娃一听这话,吓得满脸惨白,牙齿禁不住地打颤。回想起刘莽墩儿当时那痛苦的表情,幺娃只觉得双腿发软,两眼发黑,几乎快晕厥过去。团长扭头喊了声:“来啊,把枪抬上来。”

    知道躲不过了,幺娃索性冤有头债有主,转过身去,撅起屁股。

    不一会儿,两个士兵扛着挺长长的机关枪来到团长面前。乌黑反光的枪身被擦拭得干干净净,后面有硬木做的枪托,上面插着盒状弹夹,前面有两个铁制支架像叉开的小腿儿般支撑着枪管儿,枪管外围用铁丝缠绕。由于至今还未开过火,枪身显得格外崭新。

    团长见枪来了,爱惜地上前抚摸一番,满意的点点头。一转身,见白幺娃背过去,弓着腰,拿屁股对着自己。上去就是一巴掌,骂道:“你个哈儿,沟子对到我爪子?”

    白幺娃踉跄几步,趴在地上,揉着屁股道:“团长,你不是要罚我得嘛?”

    “老子罚你个铲铲,老子要给你‘鸡灌肠’。”

    白幺娃扭头看到旁边那挺威武的机关枪,惊讶地合不拢嘴。他连忙站起身问道:“团长,你要把这个枪给我啊?”

    团长点头说是,这可把他吓坏了,自己哪儿会打机关枪,这要上了战场,跟上刑场没什么两样,连忙摇头晃脑说打不了。团长见他推脱,只当他怕死,骂他是龟儿子,要他滚回四川。白幺娃自然不肯回去,只得憋着委屈任团长骂。

    团长骂了大半天,最后气喘吁吁地指着幺娃道:“老子最后问你一句,这机关枪你打不打。你要不打,就滚回四川,老子不要你这样的龟儿子。”

    幺娃也受了一肚子气,心想:老子来参军,就是来打鬼子的。要是鬼子没打着,自个儿先回去了,还有什么脸见乡亲们,见自己的娘亲。反正横竖是个死,死在战场上总比回去当龟儿子好,索性一咬牙便答应了。

    接过机关枪,幺娃单薄的身子几乎要被压垮了。团长喜滋滋地吩咐他:“子弹不多,要省着点打,争取三颗子弹打死个鬼子”。

    白幺娃问道:“要是三颗子弹打不死鬼子呢?”

    团长脸色一变,恶狠狠地怒骂道:“打不死?老子枪毙你!”

    回到阵地,刘莽墩儿几个围了过来。白幺娃就把给枪的事说了一遍,大家都羡慕不已,说他福气好,头回打仗就能用到好枪。白幺娃嘴上虽然应着,可心里却七上八下的,团长要他三颗子弹打死个鬼子,他哪里打得了。只怕没死在鬼子手里,却死在自己人的枪下。日后传回家乡,老娘这辈子都没脸见人了。

    幺娃心中焦躁不已,忽又转念一想,机关枪不比一般的土枪,说不定能自动瞄准,跟踪打人。子弹打偏了,还能绕个弯回来打死鬼子也说不定。他思索着低头摸了摸枪管,铁制的枪管乌黑发亮。幺娃又想,要是让鬼子打死了,好歹也算个抗战英雄,忠魂先烈。娘亲就是烈士家属,日后国民政府自会照料,也算报了娘亲十多年养育之恩。如此一来,这买卖也算划算。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心,此战若三枪打不死鬼子,就横尸战场,绝不苟活。

    长舒了一口气,幺娃反觉自在许多,像个没事人一样,接着跟众兄弟们调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