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贼
字体: 16 + -

第002章 背了口黑锅

    thu sep 24 18:20:18 cst 2015

    吃朝食前先要向长辈请安,往常可以到母亲卧房外问候一声即可,但今天是父亲服丧满三月的日子,需要在堂屋正式行拜礼。

    “请母亲大人安!”

    兄弟二人一齐跪拜,怀孕出怀的何锦娘也跟着虚蹲行礼。

    “都起来吧,赶快扶锦娘去坐下歇着。”

    母亲石氏吩咐完,又用手指了指旁边的座椅,“二哥儿过来,让娘好好看看,瞧这阵子人都瘦成什么样了。”

    瘦了吗?高轩下意识地伸出粗壮的胳膊,虚岁十三长成这副体格,在后世都可以进少年体校了。不过,从母亲的口吻中,能看得出,自己这个次子很受宠溺。

    “轩儿呀,这个咱大病初愈,做事情都要有节制的,切不可恣意妄为伤了身子。”

    高轩刚坐下,母亲就开始苦口婆心劝诫,话语间还略有些吞吞吐吐。恣意妄为?虽然前身小纨绔很不靠谱,可现在他接手后就很规矩啦。一头雾水之下,只好随口应付。

    “孩儿受教了。”

    “能听话才是好孩子”,石氏对小儿子的态度很满意,放在以前,混小子没准当场就顶撞起来,看来家逢剧变人也跟着长大了。真是长大了,居然知道——,石氏于是又把目光转向了低着头站在高轩身后的小女孩。

    “小莲,以后要尽心服侍好你家公子,家里现在还是服丧期间,凡事都要注意检点。二哥儿有时冲动,身边的下人就更要常提醒着。”

    这都是什么节奏呀?高轩疑惑地看了一圈,收到的目光全都是鄙夷,大嫂何锦娘更是反复口唇虚张,从嘴形中,他读到了禽兽两个字。

    “二郎呀,大人教训的话,要听到脑子里,要记在心里。”

    大哥高轼一本正经地插话进来,俨然家中长兄的威严,只是从袖笼中偷偷向高轩比划的手势,向下伸出小拇指,彻底毁了这种形象。

    “母亲,儿子刚才在外面还说了二郎几句。”

    说完,高轼把头转向周围站着的下人,严厉地吩咐,“事情就到这儿打住,今后谁都不许再胡说八道。”

    “说得好,这才有点长兄的样子。”

    石氏立刻称赞肯定,“大哥儿的话都听到了吧,谁要是敢再瞎嚼舌头,就打断他的狗腿。”

    今天说的是啥事情?高轩顺着众人的目光看向眼身后侍立的小莲,终于算是明白了。

    “母亲,我真的没有——”

    话还没等说完,就被石氏打断了。

    “你的事情就到这里”,转过来冲着大儿子,“看打扮,大哥儿今天是要去军营了。”

    “回娘亲,儿子是要去营中的,新差事刚定下来,到步军做副指使。”

    高轼郑重其事地回答。他的差遣原本是总管府亲兵军使,武阶正九品保义郎,倒数第三级的低级小使臣。军使,就是百人长,在步军叫都头,在马军和亲兵叫军使。副指使就是副指挥使,指挥是大宋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步军五百人,马军四百人,战时都是以指挥从各地抽调军队的。按理父母丧,有官身的都要循例辞官丁忧,只是大宋对军人有法令统一夺情,服丧期改为许假百日。

    “早点去接了差事也好,现在你爹不在了,凡事都要自己谨慎,切不可再像以前胡乱操切。跟同僚须要和善亲睦,上司的话就是再不中听,也不能当面顶撞。至于以后嘛,想也不会有人太过了,咱高家和石家的底蕴,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欺负的。”

    母亲石氏嘱咐叮咛,虽然在高家是旁系偏枝,但真要有人跳出来打脸,同根连气之下,家族的力量也非同小可。更何况石氏本身也是威武郡王石守信后人,高家和石家的京城本家都同皇室联姻,就连高轩的户籍现在也还是开封府的。

    今天的早餐是全家人在一起,除了石氏和两个嫡子,还有先考的两个妾室,石芸娘和苏婉娘。坐在主位的自然是大娘石氏,右手长子高轼,左手次子高轩。再往下,何锦娘挨着丈夫,庶女英娘挨着高轩,最下是高轩的二娘和三娘。至于小妾杜鹃,只能站在高轼身后侍立,妾字拆开就是立女,正式场合是不能上台面的。按身份,只有正妻和子女是主子,妾室都是奴婢,即使辈分再高也如此。比如高英娘,就要比亲生母亲苏婉娘座次靠前,名义上她是石氏的女儿,只能和哥哥们一样,叫自己的生母为三娘。

    高家的男女都生得高大,高轼身长六尺开外,也就是一米九。高家的成年女人也都不矮,全都在五尺二三以上。北宋时南方人娶妻选妾重的是长相,要年轻漂亮纤秀婀娜;北方人挑女人首重体格,要高大健壮好生养的。像高家这类的将门世家,就更注重女人身高,只有这样生下来的子嗣才能长得高大威猛,叫传下将种。

    吃了三个月粥,饭桌上终于改成了干饭、面食,而且有了荤腥。

    按照儒家传统,居丧头三天粒米不进,三天后喝粥,三月后可吃粗食,一年可进菜果,丧期之内不能饮酒食肉,这是哀发于饮食。丧期内要穿特制的粗麻布丧服,这是哀发于衣服。要单独居住在草棚之内,以草为床,以木为枕,这是哀发于居处。此外凡一切纵情喜庆之事均应杜绝,丧期内不许婚嫁,夫妻不能同房,有官职者必须解官居丧。

    传统的标准太过苛刻,所以尽管官方仍在倡导,甚至律法都有明文规定,但是民间早已经有了变通。比如面前这顿朝食,菜蔬都加了浓肉汤,就是酸馅(素菜包子)也是灌汤包,而且馅料中还掺了鸡蛋。

    “三姐儿要多吃菜,喜欢吃哪盘,哥哥就替你夹。”

    英娘只有五岁,素来害怕石氏严厉,在饭桌上怯生生不敢夹菜。生母苏婉娘就更不受待见,谁让老爷子生前宠幸了,此时也不敢替女儿张罗。看着瘦瘦弱弱的小女孩,高轩顿时同情心泛滥,虽然不是同一个妈生的,可也是自家妹妹,便主动照顾起来。

    “谢谢二哥”,小声道谢的回报,小手悄悄指了指远处的云英面。

    高家的云英面不是面条,而是汤饼,也就是面片汤。把藕、莲、菱、芋、鸡头米、荸荠、慈菇与百合混在一起,在浓肉汤中蒸烂,凉透后在石臼中捣细,再加上糖和蜜蒸熟,然后再次入臼中捣烂,用糖、蜜和各种佐料拌均匀,成团冷却后用刀切成面片。制作如此繁复,味道当然是好的,不过普通人家是费不起这功夫,也花不起这开销。

    “去,给三姐儿盛一碗。”

    高轩不好亲自起身给妹妹盛,打量一圈,也只好支使站在身后的小莲。于是在众人怪异目光中,小女孩走过去,取碗、盛面、端过来,连带着高轩也成了瞩目的焦点。

    原本几次想要当众解释清楚的,可是每回看见小莲哀求的目光,也只好忍下了,后来索性想开了,这黑锅背了又怎么着,反正前身小纨绔名下的腌臜事也不少。

    “二哥儿穿上襕衫,今天可是要出门去吗?”

    石氏的问话及时打住了众人的胡思乱想,真要有人敢信口胡说,打断腿可不是开玩笑,大娘在家中向来是极威严的。

    “回母亲,今天已经满三个月了,府学那里也应该早就开课了,孩儿想要过去看看。”

    徽宗时的州学只招收经过启蒙的学生,理论上要从初级的县学升入州学,州学生再被推荐升入太学。高轩前生也晓得不少历史知识,古文也下功夫读过,医古文可是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去府学,他只是想身临其境估量下水准,毕竟大宋文臣才是食物链的顶端,实在不行才会选择利用家世做武将的路径。

    “好,好儿子,知道上学读书了。”

    出乎意料,高轩没想到母亲会反应如此激烈。只见石氏兴奋地抹着眼泪,而且泪水越抹越多,最后终于泣不成声。

    哭了一小会儿,石氏才擦干眼泪,忙不迭安排下人赶紧准备车马,只等朝食之后送二公子上学。又吩咐小莲回屋,准备好要带的书本和笔墨纸张。

    “母亲,儿子今天可能会回来的晚些。如果教授许可,打算今天就跟着上学,可能要等到下学之后才回来。”

    宋代的教授可不是后世大学里的高级教书先生,那是一种九品官职。以经术行义训寻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职权要高于普通学校的校长,大概相当于教育局长。

    石氏喜出望外,发话让车马送到后,直接就在府学外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