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恨六百年
字体: 16 + -

第76节 户户植桃的疑惑

第七十六节 户户植桃的疑惑

高良已看出老人似乎对这个问题很不感兴趣。(请记住我们的网址.dkankan)(疯狂看小说.fkks?手打)知道如果再问下去,就多少有点“不识相”了;如果大家都互相尴尬,那今晚的来访势必成画蛇添足。想到这里,他就乘兴与老人告了辞。

高良回到房间时,见张志高早已睡着,毕竟也扛不住酒劲就漱洗上床。可一到**却又睡不着,刚才老学究家引起的疑问一直在脑际萦绕:这个有着惊人阅历的“老学究”,为什么将那些碎纸片看得如此重要呢?碎到那种程度,再保存已无疑没有意义。难道对他来说具有什么纪念意义?可也说不通啊。

从那张巴掌大的破纸片看,不就是抄录的古人诗词吗?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诗词,那完全可以重新誊抄一下,大可不必还保留着先前的原件;况且原件已经破碎不堪了。

在一个个设疑又自我否定后,高良忽然想起那首诗词下面的注解:

“此乃冯※循迹※访※文踪※之※证也”。

第一个※号是“荃”字无疑;第二个※号或是探、查、寻、拜、走、遍等字中的一个。第四个※可能是个“迹”字;但也不一定,也可能是应该读作“文踪※之”,若真的如此,那就不好猜了。

“证”字前面的※号,可能是个修饰、限制词(字),作用应不会很重要。最令人头痛的要算第三个※号,可以匹配的字太多,且意义又相去甚远,根本没办法配置合适。但从这个残存的段句中。基本可以知道它的意思是:

这首诗是冯荃依循某个痕迹,去访“文踪”的证据。想到这里,高良心里一个激灵。‘证据’?那就是说,这个注解的人也是努力想解释什么疑问!对,肯定是的!那么会是什么疑问呢?

冯荃的文名虽然很高,但历史没见有记载过他曾长时间专‘访’‘文踪’或‘某文’的呀?是历史遗漏还是刻意隐瞒?倘或外人根本就不知道?如果真有秘密,那可能就不是小事,否则老学究不会那么小心紧张,更不会将那些碎纸片精心保存。说不定那些更碎的纸片残字会透lo出更多的信息,可惜来不及细看。

想到碎片残字,他记得最下面还有“桃※※逃”两个字。前一个是桃花的桃字,后一个是逃跑的逃字,两字中间是个破洞,不清楚还有哪些字。桃、逃,要么这首诗的秘密涉及到桃花或者逃跑?不,不会是涉及到桃花,只能说可能联系到桃花。这又使他想起黄石矶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遍植桃花的现象来。

第二天早起,高良就将昨晚在老学究家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告诉了张志高。张志高细听细想后,表示也有同感。吃过饭上工地时,两人没有像平时一样从村北边直cha,而是改从村中间穿行,就是为了解有关户户桃花的事情。

黄石矶砌院墙的人家极少,所以房屋的前场后基就显得非常宽敞。家家在房前屋后植桃栽柳,真可谓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桃’了。

每家屋后只栽一行六或八棵桃花。房前则视桃树大小或一两行、或两三行不等,桃花阵之外又都有一排半大的柳树,柳树之外才是人行道路。故而站在村头远远看去,以桃红为主色调,红、绿、碧三色各各成行,犹如花条子锦缎般怡人眼目,撩人胸臆。碧色为屋瓦,绿色是每户最外一层的翠柳,艳丽绚烂的红色就是房屋与翠柳之间的桃花了。

一路走去,穿行于花红柳绿、青砖碧瓦之间,令人顿觉神清气爽,欲醉欲仙。只可惜已时届春暮,不觉已有别样的桃花感受:虽然枝头嫣红依然,但毕竟临近春去之时,花渐稀,叶渐壮,已经失去春浓时的火红闹热。

以前他们在观赏此地的满眼桃花时,只觉得铺天盖地红得赏心悦目,并没有过多的细看细想。今天再看时,才发现其情形还真的和别处大不一样。但具体怎么不一样,除了花蕊渐稀而外。又看不出原因在哪里。

冥思苦想之际,见一家矮篱院内有个老奶奶正在打扫落到地上的桃花瓣,他们就kao近院门张望几眼。老奶奶见有人站在院门口,抬头正要问候,却被高良抢了先说:

“老奶奶,您好啊!大清早的就打扫院子呀?”

“整个院子我是扫不动了,也就是扫扫落到地上的桃花。”

“落到地上的桃花不是和其他垃圾一样吗,怎么还要单扫呀?”

“说这话就知道你不是本村人。落下来的桃花怎么能和垃圾放到一起呢!”

高良和张志高听老奶奶说这话,立即意识到从这个老人嘴里很可能得到一些东西,就赶紧微笑着推开院门问:

“老奶奶,我们能到您家院子里坐一会儿吗?”

老人家热情得很,一叠声的说着“稀客,稀客”,边从家里拎出两只小杌凳让他们坐下。高良见老人还要泡茶,就立即谢绝了,并从老人家里搬出一把大椅子让老人坐好。老人脸上笑得一朵花儿似地,不停地叨叨说:

“看着就是有知识的人呀,知道怎么对老人照顾好。哎呀,真指望我的几个孙子都像这样就好了!”

高良和张志高狠狠地恭维了一顿老奶奶,再扯了几句闲篇,就慢慢将话题转到桃花上来。

说起栽种桃花的历史和以前的桃花胜景,这些都已是知道的了。他们不想多浪费老***时间,就直接提出这里栽种桃花有什么讲究,以及还有哪些关于桃花的传说故事,等等。他们也估计得到,一个女老人知道的不会很多,更难知晓什么大秘密。不过,就算是聊胜于无吧。

老奶奶先说在黄石矶栽种桃花有什么讲究,比如。能结果子的桃树一般人家都很少栽植,大多则是纯粹为了观赏的桃花。

不折门前桃花枝;如果家里摆cha,不得不折时也只能是屋后或房前桃树底部的庸枝。

每年春节的时候,要在桃花根部浇点肉汤和鱼汤,所以桃花就比别处的更加嫩红、花期更持久。

不能有意用东西遮盖开放着的桃花,就是院子里的大树也要尽量避开。

落英不扫,即使是怕行人脚踩非扫不可时,也只将花瓣扫到桃树根四周;落英日久干枯后,不埋、不丢,只是集中向天焚烧。等等。张志高又问老奶奶道:

“你们这里怎么这样喜欢桃花呢?还把她看得这么金贵。总有什么原因吧?”

老奶奶用衣服角擦了擦手,抿了抿她那早已瘪下去的嘴巴,慈祥微笑道:

“我是从别的村子嫁过来的,又是个女人,哪里晓得许多事哟!就是听老人一辈辈地传下来说,黄石矶栽桃花越多越兴旺发达。往日过年的时候,家家门前还要cha桃树枝驱邪呢。说是什么桃符、桃符的,我也讲不清楚。嗬嗬嗬。现在是新社会,都改了,哪里还顾得这些嘛。唉。啧,道士不也是画桃符吗?那也是驱鬼辟邪的。呵呵呵。”

“为什么不能遮盖桃花呢?”张志高还是不舍地问道。

“这就是你这孩子看花看得少了!还不用心。唉!和我家孙子一样哦,到山上去得都少了。一天到晚就是野,淘气的货!”

高良听老奶奶将张志高这么比他孙子,不觉就有点幸灾乐祸了。想笑,又不好笑;忽而发觉她这不仅是调侃,而且还有转移话题的意思,便紧追一句道:

“老奶奶,怎么说是花看得少、看得不仔细了呢?”

老奶奶边赶高良脚边的一只觅食鸡,一边说道:

“你们到山上去看看哟,别的花虽然红的、绿的、紫的也怪好看,花瓣上没有多大光彩吧?唯独桃花瓣上的光彩最亮,能闪人眼睛呢!

………

那个光彩啊,看了不光舒坦,哎呀。所有的脑闷忧愁都忘到大海里去了——!看着看着,心里那些不好的念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看着看着,就像在梦里一样,人都可以飞起来。我们这样的老树桩啊,都觉得自己又可以发芽了,要是年轻孩子们,嘿嘿,那就不用讲了。

…嗬嗬嗬…

对不对?呃,这就叫花彩!只有桃花才有的花彩!听那些读过书的老先生们讲,这叫‘华光’,是天上、地下、人间最最贵重的光,最了不起的光。桃花彩呀,哦,‘华光’,不光能辟邪,还能招百福、纳千祥。

你们不晓得哦!老祖宗传下来讲,要是桃花的光彩接着地、连着天了,人就可以成仙飞升游天河的!

哦,别讲可以成仙游天河,哪个人家还不想好啊?哪个人家还不想多福多贵多祥瑞呀?喜欢桃花的人都良善着呐!”

听老奶奶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个不停,张志高脸上忍不住动了动,心里说:“这老奶奶在唬人了。桃花运,桃花运,喜欢桃花的人说不定都是些沾花惹草的货呢,哪里都是良善之辈呀。不就是告诉人家,说你们这儿的人良善罢了。也不见得都是。”

虽然心里这么想,可终究不敢表lo出来。若是把老奶奶惹恼了,还不知会出现什么尴尬的结果呢。

不过,老奶奶虽然唠叨了半天,还总算说出点意思。原来家家户户栽植桃花,是因为既可以辟邪纳福,还可助人得道成仙!

告辞出门,高良一边走一边细看细想,觉得老奶奶说得还真有道理,桃花的确最有光彩。说它是‘华光’也毫不为过,《诗经》上不是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嘛!他们称桃花的“灼灼”光彩为华光。可能就来源于此吧。不过,一般都是将菩萨和神仙的灵光说成是‘华光’的。

正走着,高良忽然又停下来,梦游似地自言自语说:

“桃花、华光、成仙、游天河。桃花——游天河。”

说着说着,就突然抓住张志高的手问道:

“你还记得明欣老人那天晚上喝酒时,曾说过的话吗?”

“什么话?”张志高一头雾水地问。

“朱元璋准刘伯温奏请,命令官兵、工匠等,在黄石矶修建一百口砖窑,烧那一百条龙。还说烧窑的柴薪不够用,竟把他们全村的桃花树都砍了,所以那些地灵之龙失去了灵气而不能飞升。对吗?

还有在老虎背瞬间消失的孩子。除了那‘七点三线’所需要的条件而外,是否还有桃花光彩可以帮助飞升的这一条呢?

…星光、月光、华光……

我明白了!…对,是的!那句‘五三只待嵌一月’的‘月’应该就是指的月亮,或是月光!‘五三’也不是固定日期,而是五个三的十五。是十五的月亮!

天上有十五的月亮光华,地上有艳艳桃花的华光。如果再对上那个星星号的标注物条件成熟,我们还不清楚的那个奇迹就会出现!……可能就是老奶奶说的‘成仙’、‘游天河’。

天河本来就是民间对银河系的通俗说法,那张星空图上标注的不就有银河系吗?‘他们’——或者就是画图人,从银河系而来,当然还要回银河系而去。也许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桃花的‘华光’就能帮助飞离地球。”

高良激动得脸色通红,一口气将他想到的连珠炮似地吐出来,气喘不匀,甚至都有点不顾条理了。

“有道理!”张志高这才恍然清楚,也兴奋异常地说:

“你联系得有道理。早就该将这儿所有的传说、疑问、灵异和一些不正常现象,统统结合起来分析,说不定就能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联系。嘿!合并同类项、寻找联接点,我就不信搞不清!

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回头将所知道的一一开列出来,摆在桌面上,专门找它们之间的联系。肯定会有启发!”

“我也正考虑这一点,但让然觉得为时尚早。还是先尽量多摸点情况,就像写论文,材料丰富了,下笔才有把握。”

高良此时虽然极兴奋,但因周大顺不在,他反而显得很冷静了,顿了顿,又学着周大顺的样子说:

“老兄,别太着急呀。若是煮了夹生饭,说不定就乱了方向呢。俗话说得好,‘砍柴不无磨刀工’,我们还是继续到村子里转转,遇到合适的再唠唠吧。走访,走访,走着访问嘛。呵呵呵。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