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庶女:田赐良缘
字体: 16 + -

第103章 盘铺面

第一卷 欲扬先抑 第一百零三章 盘铺面

骄阳当空,大车店的伙计正倚在店门口打瞌睡,听见动静睁眼,见是熟客,忙打叠起精神招呼,按老规矩谈好价钱,喊人牵车。

伙计冲吴氏笑道,“大娘,今天不坐下来壶茶歇歇脚?”

吴氏听得眼皮一跳,暗怪伙计多嘴,张口正打算含糊过去岔开话题,满心兴奋的翠花已经接口道,“这会儿不得空,知道你家茶水又好又实在,回头我们再来帮衬。”

柳氏是知道吴氏昨晚搞的“小动作”的,忙顺着翠花的话往下说,截断伙计的话头。

伙计不过是寻常待客问话,一听这几位老顾客是准备在镇上开食肆的,想到杨家那辆高头大马拉着的大车,倒也不觉得意外,笑呵呵道,“哎哟,这可是好事!等定下开张的日子,可一定要告诉我们一声。到时候一定去捧场。”

新店开张首要图个人多热闹,大车店来往的客流和回头客多,伙计能吆喝几个熟人过去,就算不花钱充个人场也是好的。

杨家初来乍到,在镇上也就和李富贵熟一些,伙计这顺水人情可正是送得恰到好处。

杨彩芽眼睛一亮,笑着谢过,说定到时候一定知会伙计来凑个热闹。

吴氏和柳氏一边附和着,一边暗暗甩了把汗:这背着人,遮遮掩掩的“红娘”可真不好当——又要暗地里不动声色的撮合,又要仔细着不能露出马脚,引起当事人的怀疑和反感。

两人交换个眼神,再次达成共识:以后在外头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回家关上门想怎么折腾,都好转圜。

吴氏和柳氏权氏三人,已然把杨彩芽和曹卓视作重点“培养”对象,蒙在鼓里的杨彩芽毫不自知,又和伙计略微寒暄几句,一行人才告辞出了大车店。

伙计的好意倒是给杨彩芽提了个醒,略一斟酌,商量道,“北坊上不缺卖吃食的食肆,开张前光靠我们摆摊口头宣传还不够。今天铺面要是能定下来,加紧把铺面打理清楚是一件事,还有就是赶紧把供应食肆的肉铺、粮油铺都找好,等到开业的时候,把能请的都请来。青山村的话,到时候提前跟几家相熟的邻里招呼一声,不拘大人小孩,也都请来撑撑场面。”

柳氏眼珠子一转,“权姐是肯定来捧场的,到时候我们也跟守约说一声,他有空来最好,没空让王超几个衙役来也好。”

有县衙的人在背后撑腰,不说生意如何,至少没人敢瞎捣乱。

这事杨彩芽另有打算,听柳氏提起只是点头,打算等跟曹卓说过,再给大家一个惊喜。

一行人边走边合计,杨家是头一回正经买铺面,杨彩芽便仔细将自己能想得到的注意事项交待了一遍,等一行人拐到南北坊的夹道时,李富贵早已翘首以盼,等在街口。

李富贵迎上前,擦了把脸上热汗,笑道,“南北坊什么都好,什么都有,唯独不能进大车这点不好。天冷些还好说,天一热一路走来实在是受罪。”

杨彩芽倒觉得挺好,南北坊这规矩相当于后世的步行街,没有车马穿梭街道干净不说,还不用担心出“车祸”。

想到北坊后段不少大小脚店,杨彩芽便问道,“李二叔,我看着北坊脚店来往行商不少,他们拉货的车马是怎么安置的?总不能人住在这头,车马还另外放到镇门口的大车店吧。”

翠花也疑惑道,“那不是得多花一份钱?那还不如干脆住到大车店去。”

“几位有所不知。”李富贵领着人往北坊走,笑着解释道,“南北坊的大路和明巷不准进马车,两坊后头另外有暗巷小路,行商和住店的客人有货物和车马,都从后头进店安置。离开的时候,有县衙设的关卡检查把关,车马才能出坊进镇上的大道。两坊拉废水废物的车,也是走这些小路。”

这样一来,县衙管理便利,就算有什么事,过暗巷小路的人员身份是既定的,要查也容易查。

杨彩芽听得暗暗点头:这一套管理方案也不知是大讯朝由来已久,还是苏州府哪个长官制定的。真是细致周到,于治安和民生都有利。以后她们的马车也好进出,倒是不必担心运货的麻烦。

李富贵见众人听得仔细,一边带路,一边指着北坊有名的几家酒楼食肆,介绍背景来头——多是本地人开的老字号,许多都是当地富户名下的产业。

一路听下来,南北坊治理极好,北坊良性竞争为上,倒也不存在哪家垄断客源行业的说法,至于南坊经营项目不同,比起酒楼食肆更注重品牌,像珍翠楼这样的,几乎在镇上首饰行业独占鳌头。

杨彩芽认真记在心里,李富贵带着众人止步在北坊前段靠后的地段,指着两家相距不过半箭地的铺面,先简单介绍道,“这两家原本就是做食肆的,东家收手不做了才要盘铺子。两家都要价八十两,里头东西都是现成的。”

说完走向第一家,让看门的进去通传一声,带着杨家人直接进了铺子。

东家得了信转出后院,由李富贵引见过,就亲自带着杨家人看铺面和后头院子。

这家铺子是老店,做了两代人,铺面比青山牙行小一圈,食肆所需物什倒是一应俱全,就是老旧了些,要翻修的话势必得多花一笔钱,才能打理成杨彩芽想要的样子。一进后院中规中矩,住人倒是没问题。

杨彩芽一行人看过一圈,问了几句铺子原先是卖什么的,生意如何便也不再多说,和东家说好今天内给答复,便跟着李富贵往下家去。

第二家的格局大小和第一家大同小异,新旧程度上比第一家略胜一筹,不过地段已经快出了北坊前段,店外热闹程度比第一家就减了许多。

李富贵听杨家人照本宣科问过一遍,领人往第三家走去,不由建议道,“这两家铺面差不多,价格一样。论地段,还是第一家好。那东家收手改在南坊开布匹店,家里小辈也是走南闯北的行商,家中境况在镇上也算是小富商户,不是个差钱的。拿着翻修的事跟他说道,这八十两还能往下说,依我看,减个五到十两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看出他们不满意第二家的地段了?

察言观色的本事真不是盖的,不过地段不是首要条件,重要的是客人定位。

一听两家原先卖的东西,就知原来东家是打着和临近酒楼饭馆抢客人的主意,薄利多销也能做得长久,只可惜不如酒楼饭馆定位准确,留得住客流。

而第二家姑且不论地段,铺面所占位置实在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店头新一点大一些能看。

杨彩芽心中也确实偏向第一家,闻言却仍旧不动声色笑道,“多谢李二叔提点,这不是还有第三家没看吗?看过了我们再做决定。”

“这第三家就是上回我和彩芽姑娘提过的,铺面最大的那家。”李富贵是个说话有分寸,闻言也不再多嘴拿主意,只就事论事道,“之前想着这家铺面比青山牙行还大一些,最符合您家的要求,这才特意和彩芽姑娘说了声。可惜就可惜在地段上,北坊中段靠后。比刚才去过的第二家还要偏些。”

这些杨彩芽是知道的,李富贵这是特意说给杨家其他人听的——虽说他知道杨彩芽才是当家的,但说到开店做生意,他还真不认为杨彩芽一个小姑娘能比白叔几个大人拎得清。

李富贵不知内情,出于好心,便凭着经验和白叔几个说道起北坊的生意经。

他人面广,家中从他往上都是做牙侩的,就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说出的话却也不虚。

众人倒是听得认真,到得第三家店外才止住话头,和东家打过照面才细细相看起来。

第三家原先做的不是食肆生意,而是脚店生意。是以店面是比照着脚店来的,装修简单,只讲究地方够宽敞够大好方便住客往来进出,店头除了十几套桌椅外再无他物,煮水烧菜的灶台就在铺面尾端墙角,也没个遮掩,穿过铺面的后门,就是后院。

后院也是一进院落,比头两家要大一些,五间上房和东西三间厢房屋内,全都加装了木门隔开,用来做客房。为了方便住客吃饭用水,在原来一个厨房的基础上,另外砌了个小厨房出来。

北坊后段都是大小脚店,这第三家正在后段打头的位置,正正如一道分水岭,隔开了北坊前中段的酒楼饭馆和食肆。

一行人前后仔细看过,都对大小和采光十分满意,就是地段不好。

白叔见杨彩芽不说话,便打头又将之前问过的话问过一遍,和东家说道,“劳烦东家了,我们一家子商量过后就给李二哥答复。”

李富贵跟在一旁进进出出,自然细心留意杨家人的神色,心知这是没看上,已经盘算着和第一家讲价的事,闻言便和东家告辞,“您等我消息,最迟晚上就给您回信。”店铺刚放给李富贵找买家,东家倒也不急着出手,听牙侩和买家都这么说,客气应下,抬步送人出去。杨彩芽却是没动,皱眉沉思片刻,摆摆手道,“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