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心安
字体: 16 + -

第二十六章 十年之前

费氏上市团队在美国前线打仗,费氏集团正常运营着,一切看似都很顺利,却没想到费氏家族的后花园“失火”了,谁也没想到这场风波会发生在费连海的身上,毕竟他是老一辈的创业者。但这场风波其实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已经按压了十年的时光,只是在某个契机之下,终于喷涌而出。

    费老板,出生于60年代初的某个夏天,和费夫人已经结婚了快30年了。

    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没上过中学,也没机会成为知青。

    改革开放以后,只有小学学历的费连海,跟了个师傅当了几年学徒,在这位良师的推荐下他进入了县化工厂里做电工。这在他们村里也算是风光体面的事情了,毕竟大部分的村民连城边儿都靠不着,只能在家务农。

    后来工厂里出了点小事故,因为那天他正好当班,就莫名其妙地被牵扯进去。年轻时候的费连海,其实也是一个血气方刚、容易冲动的2b青年。被冤枉了的他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卷了铺盖,从工厂干净整洁的宿舍区搬到了县里措芽巷口的土墙瓦房里去住了。

    出了工厂,也没有了一个月31.6元的固定工资收入,他就靠帮附近的居民修理一些简单的电器挣取生活费,但是那个年代有钱买电器的人不多,家里有个电视机就算是小富翁了,但是那时候出产的黑白电视机质量不太好经常收不到台,工厂和销售商们常常以各种理由拒绝为客户提供售后维修,所以费连海还是断断续续地能接到活儿。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外地人在哪都是不容易的,因为房租总是不便宜。他每个月要向房东上缴15元的租金,交完房租费后他的口袋里已经空空如也。为了省钱费连海学会了自己做饭,在屋子门口生了个蜂窝煤炉子,有一段时间,街道组织来检查卫生,说炉子一律不能放在房屋门口,他只好把它放进了屋子里。

    在这个不大的小屋里,最里面摆着一张槡木制的单人床,床很旧了不是很结实,他晚上翻身的时候都能听到“吱吱呀呀”的响声,床底下放着一双质地较硬的塑料拖鞋,还有一个铁搪瓷脸盆,里面是印着牡丹花图案的,脸盘里面放着一个印着“县化工厂建厂五周年”红色字样的搪瓷牙杯,牙杯里面放着一只蓝色透明柄的白毛牙刷和一支比牙刷矮三公分的中华牌牙膏,还有一块固本肥皂和一盒红色的肥皂。屋子的左侧墙壁上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大照片,一个没了门的木衣柜紧紧靠着这面墙,里面整齐地放着几件不算新的粗布衣服还有电工服,衣柜下面放着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他赖以生存的电工工具。

    在门口靠近窗户的角落里放着水缸、米斗和那个炉子,炉子上还有一个铝制的大口砂粒锅,他为了图方便,常常把菜饭一锅做。因为年轻,费连海一餐要吃三大碗白米饭,配菜他倒不是很在乎,有时候蒸热一小碗老家捎来的腊肉咸酸菜,他就能配下那三碗,几乎再没去过当时在工厂里经常去的小饭馆。即便如此,因为没了稳定的收入,他的经济状况也日渐拮据了。

    那个冬天的夜晚,外面下着大雨,孤身一人在县城里打拼的费连海窝在小屋的旧床上,盖着不厚的碎棉塞的被褥,穿着破了四五个小孔的旧棉袄,哆嗦地翻着手里的电工技术培训教程,忽然有滴水落在了他的书本上。他用袖口擦了擦水渍,抬头一看,屋顶上瓦片裂开了一条不小的缝隙,因为雨势越来越大,水不住地往床铺上滴。

    他起身下了床,在衣柜底部翻了又翻,找到了一把暗格子的折叠伞。因为太久没用,伞骨似乎有点生锈了,他好不容易才把伞撑开。

    他打开那扇漏风的破木门,走出屋外,借着不亮路灯光,找来了个木梯子。毕竟是位电工,他身手敏捷地爬上梯子,把伞架在屋梁上,想堵住那个缝隙。他爬下梯子,看着那把架在高处的雨伞,心想至少能挨过今晚吧?没想到,那雨水在伞顶上淤积了更大的力量顺着伞面滑了出来,沿着伞边往四处滴下,噼里啪啦的。

    他插着腰抬头看着那把伞,表情有点无奈……

    突然,门口传来了一个甜美的女声,说:“大哥,你这样搞不定的。”

    费连海回过头,他的门口正站着一个牵着自行车的女子,她穿着已经满是雨水的红色雨衣,只露出一个清秀的脸盘,对一筹莫展的他微微一笑。

    “我可以进来看看吗?”她很客气地问。

    “进来吧。”

    她穿着一双中长款的绿色雨靴,走进了屋里。

    “今晚恐怕解决不了了。”女子抬头看了看那把伞,就大概知道是瓦片上出了问题。

    费连海绕了绕后脑勺,说:“没事,姑娘。我一个大男人在哪窝一个晚上都行,我把床和家具挪一挪就是……”

    “你的被子都湿了,有换的吗?”

    “我等等生火烤一烤,便是。晚上天冷,你先回家吧。”

    他正客气地想送她出门,两人却同时看见煤炉子上方的屋顶也开始漏水了。

    “得了,大哥。你看这炉子恐怕今晚也生不起来了。”眼尖的她看了看角落里的蜂窝炉,“我家后院有一处小屋空着,你不嫌弃,就跟我走一趟,一会儿我跟我爸妈说下。”

    费连海看屋里这到处漏雨的架势,今晚恐怕很难安眠,眼前这像朵花儿的清秀女子,看着也不像坏人。即使是个坏人,他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在昏暗的路灯光下,他俩就一起走上了冬夜里泥泞的巷子小路。

    “我帮你牵车吧?”费连海边说边伸手要牵过她手中的永久牌自行车。

    “不用了,就在前面不远。我穿着雨衣,牵着顺手,你打伞不方便。”

    费连海心里想着眼前的她真是一个“不费事”的好女孩。

    走了20里路,他们一起到了一个院落门口,门口写着“措芽巷16号”。女子从兜里拿出了一串铜锁长钥匙,认了认,抽了一把打开了两扇花梨木门之间的老铜锁。她把自行车停在了院子的红砖墙边上,扣好锁,把红雨衣脱下,挂在墙壁的铁钩上。然后,他们一起沿着可以遮雨的藤棚往大屋里走。

    大屋里很亮堂,屋子的中央放着竹子编的火笼,里面烧着炭,把整个大屋烤得暖烘烘的。

    火笼的后面,是一张圆形的楠木桌子,她的父母都在靠里面的位置上挨着坐着,她父亲正撑着眼皮儿看小说,母亲对着一个柳条编的笸箩做着针线活。

    “爸妈,我回来了。”说着,她凑到母亲耳朵旁,悄悄说了些话。

    她妈又给她爸低声说了几句。她爸从起身领着两个人一起走到了她家的后院,打开后院里的一扇门,拉开了屋里十瓦的白炽灯。

    “就是这间了。”她爸爸说。

    “谢谢,你们。”费连海感激地说,然后把他们父女送出了屋子。

    “屋子里没火笼,怪湿冷的。”说着,她爸把手里的暖手炉递给了眼前这位双目炯炯有神的小伙子。

    费连海在这个屋子里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起床叠好了棉被,向他们一家人再次告谢后,离开了她家的院子。

    他回到自己的小屋,经过了一夜的大雨,里面真是一片狼藉。

    八十年代初,好多旧屋的大门都还有门槛,它设计的意图本是阻挡屋外的雨水,而此时此地,却让屋内的积水无法排出。他脱下短雨鞋,卷起裤脚,淌着积水走进屋里,床下的脸盆都浸没在了水下,那把蓝色透明塑料柄的牙刷漂浮在水面上,他拿起搪瓷脸盆,看到里面的肥皂和香皂已经膨胀成了絮泥状,肥皂黏在了盆底的牡丹花上。

    他把它们取出,用脸盆勺水往屋外的空地泼去,昨晚的女子又正好骑车路过。

    “大哥,你又干嘛呢?”她连忙握紧了刹车,跳了下来。

    “大妹子,不好意思啊,没泼到你吧……”他一手拿着盆子,一手指着屋里说,“这屋成这样了。”

    女子把车停在一边,走下来,往屋里看了看。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她不禁感慨了一句。

    “唉,这屋子是年代有些久远了。”费连海无奈地说,“还好你们昨天收留了我。”

    “别客气啦,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她美滋滋地说,接着问道:“这是你的屋子,还是租来的?”

    “租来的。”

    两人又攀谈了一会儿。

    “不然,你把我家后院的那小屋租下来吧?就你昨晚住的那间,你看怎样?”女子灵机一动,出了一个主意,“我回头跟我爸妈说下,让他们便宜一点租给你。”

    当年租房,都是民间租赁,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手续合同,费连海和房东说了一下情况,房东也挺歉意的,他就立马收拾好了东西搬到了女子家的后院小屋。

    从此,他认识了这个名叫苗银凤的热心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