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诡宝:消失硬盘的致命秘密
字体: 16 + -

第278章 卡扣

    那神像的两条腿是一体的——两条大腿内侧是连在一起的,几人发力这么一拉,两条腿就像个盖子一样,喀喇喇的被拉开了。一直拉到膝盖触地。

    两条腿中间是空的,里面黑乎乎的,很深,用灯去照,发现里面很深。似乎是个通道。

    “别有洞天啊。这要不是盖子塌了,还真没法发现这地儿。”金贝勒嘿嘿笑着,就要往里钻。

    “等等。”罗汉拦住金贝勒:“下面可能缺氧,等会空气流通一下。”说着罗汉摸出一张纸巾,用打火机点着,扔到了里面。

    那纸巾照着火苗,很快落到了里面,燃烧并无异常,丝毫不见缺氧现象。

    随后,罗汉又找了一支小木棍,浇了点儿打火机油,点着了扔了下去。燃烧依然没有异常,顺着闪烁的火光看,这通道一直往里通,不知道有多长。

    “走吧,下去看看。说不定下面才真的有鬼。”金贝勒二话不说,就弯腰钻了进去——那神像的两条腿都老粗,留下的孔洞,钻进去毫无压力。

    袁帆也没敢大意,拿了工兵铲,卡在了腿张开的机括处,也跟着钻了进去。

    四个人都下到里面,用矿灯闪了闪,发现通往里面有一条通道,照到头,是通道的拐弯,这通道完全由青砖砌成,和张壁古堡里面的结构十分相似,但是要更宽一些,三人并排行走,刚刚好。此地距离张壁古堡十分近,袁帆闪念之间怀疑这通道一直通到张壁古堡并在地下连接在一起,但是仔细想了想又觉得不太可能,虽然只有五六公里的直线距离,但是要在贯穿绵山的山体,以当时该地区的民力,很难完成。而且张壁古堡已经是完善的旅游景点,所有通道都被勘探完毕,如果能通到这里,那也早该被发现了,不该留到今天。更要紧的是,这上面的神庙,留下的香炉是明代的,可张壁古堡是隋末建设的。差了六七百年,实在是说不通。

    “走吧,去看看。”袁帆说着就往里面走。到拐弯处也就二三十米的距离,拐过来,却见里面是一个石室,全部青砖砌成,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下面一个神兽,袁帆用矿灯照那神兽,确是一阵惊奇。

    这驮着神兽的,居然是……一只,鹿??

    “我擦,鹿驼神兽?这尼玛潘家园的人雕的吧?”唐玉郎一脸的困惑。

    ——近些年,文物赝品做出了新高度。2000年以前,赝品就是跟着真品造,还有专门的做旧工序,甚至于用一些特殊的材料,还能骗过c14检测机,年代也能造假。2000年以后,不知哪个脑洞大开的人创造了一股子清流,把赝品造的惟妙惟肖,但是一眼却看出来是假的。比如画一幅寿星图,用传统中国水墨画技巧,然后这寿星骑着自行车——金贝勒就收藏了一幅这样的画。还有上水田园小凉亭,里面躺着哆啦a梦和大雄,再比如造一个三国时期的酒爵,铜制的,底宽写着个‘微波炉适用’,然后还会配上‘建安十年’之类的。

    总之,这种赝品,就是负责来搞笑的。但话说回来,还真有人买,而且卖得都还不错,甚至有商家到工厂定制量产,一幅寿星图,三百五百,寿星骑自行车,就能卖到八百,至于微波炉适用的酒爵,百十来块的价格,就能给卖到三五百甚至上千块。甚至于一些高品质的‘袁大头’——就是把袁世凯的头像换成机器猫之类的,也能卖上千块。创意,还真就是价值。

    唐玉郎在潘家园,自然见多了这些物件,而眼前这个驮着石碑的动物,趴在地上,昂着头,四只蹄子、鹿角、独有的鹿脸,都是叫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中国传统的驮碑神兽,是龙的儿子赑屃,按照传说里的说法,赑屃神力无穷,能托起三山五岳。因此驮碑很稳。而且,爱好就是负重前行,且性格温顺。是驮碑的不二之选。

    再把矿灯的光扫到碑文之上,更是叫人摸不着头脑。

    拿上面的文字,曲里拐弯,像汉字,仔细看又像韩文,再仔细看,觉得有点儿像藏文,可是,如果是汉字,看不懂,如果是韩文,没有小圈圈,如果是藏文,却又没有那些特有的横和尖锐的撇。从头到尾,这些文字几乎刻满了石碑,可是,一个字也看不懂。

    “无字天书啊。”金贝勒一边审视着石碑一边嘟囔着。

    “啥叫无字天书,这不是字么?”唐玉郎反问金贝勒。

    “什么字,你看得懂么?看不懂,它不就是无字天书么?”金贝勒立刻反击。唐玉郎用鼻子哼了一声:“你就强词夺理吧。”说完自己又看了一通,说:“这,是不是蒙古文?要不然就是满文?”

    “肯定不是满文。”袁帆自己了解一些满文的拼写方法,满文的书写和蒙古语传承了一个体系,因此相似的地方很多,眼前这文字,可以断定不是满文,但是又有某些满文的影子。而且,袁帆总觉得似乎在哪儿见过类似的文字。

    忽然,一个闪念划过袁帆的脑海。

    “八思巴文。”袁帆脱口而出。

    “八,八啥?”罗汉看着袁帆,他没听清。

    “一种元代早期的文字。”袁帆想起来了,是在学校里的课堂上看过,在介绍元代历史的时候,曾经有一节课,讲过蒙古的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就提到了八思巴文这种文字。这是元代忽必烈时期,当时的国师创造的文字,这个国师的名字就叫八思巴,因而此种文字被命名为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借鉴了藏文的字母、汉字的字体以及小篆的写法,虽然比较严谨,但是却大大增加了书写和记忆的难度。大概就相当于用惯了简体汉字的人再学小篆。费力、费时而且还不易学会。因而在推广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虽然忽必烈抱着把八思巴文推行全国,作为蒙古专用文字的决心,但是现实之中阻力太大。毕竟,杀了一个人容易,但是强迫这个人学会离散数学,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