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院
字体: 16 + -

四三、初到大明寺

    tue aug 25 00:46:17 cst 2015

    吃过午饭,我开着车去集团接上宋君,他依然背着他的大挎包,不管到那儿,他总是会背着这个大挎包,里面装着相机等物件,沿续着他多年当记者和编辑的习惯。

    沿着去“七龙沟”的方向前进,路过收费站,我学着前些日子余飞的方式紧跟着前车屁股,然后没等栏杆放下便闯了过去。宋君在一旁不觉笑道:

    “昨晚我们还在一起忧国忧民大谈国家大事,今天你就做这‘小人行径’了?”

    “生活终归就是生活,我可算不得什么文人雅士,没那么高洁啊。再说‘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哈哈。”

    做完“龙行天下”的工作,我俩便返回三郎镇,从上次余飞给指的那个路口,我右转过去,问:

    “当年陆游从青.城山转游翠微寺,然后再到化成院,应当和我们现在走的路线差不多吧。”

    “估计大体路线是一致的。”

    汽车在一条窄窄的乡村公路上快乐地行进着,路虽窄,但水泥路面还算平整。这是山前的一大块平原,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一路肥田沃土,庄稼怒放着,好似就为了向路人证明着成.都平原“水旱从人”的名头。我不觉感叹:

    “真个儿是‘稻陂白漫漫’呢!”

    “看来小曾你现在是把《化成院》那首诗了然于胸了。”

    大约两三公里后,快要到一十字路口了,宋哥叫我右转。我的车转过去后,这条小路更加窄了。此时,路边一工程车因施工挡住了去路。我俩只好将车停在一侧,旁边正好有一所不大的小学,太阳很大,我俩下车躲在学校门口的一树阴之下。

    “小曾,你看前面那山,是不是应了‘前山横一几’这一句”

    我抬头一看,只见不远处一座其顶平若一条直线的大山,山腰处林木高茂。庙殿隐约现于其间。山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小丘,让那寺庙好若安坐于一把靠背椅上一般。

    “那就是大明寺吧?”

    “是的。”

    “这地方真好。可真是严格按照中国传统风水学选址的。左有青龙,右有白虎。”

    “是的,的确此地风水太好,这可能也是陶董坚持要拿下他的一个原因吧。搞企业的人,总是希望沾点风水。这个村落就叫化成村,那座顶部一线平的山就是化成山了。”

    此时,小学内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学生的声音,稚嫩而天真,虽然这声音传递不出多少理解诗意的音韵。但却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无忧无虑、和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这首诗时,我和小伙伴便有了当兵的梦想。当然也记得老师那句‘要有自己的思想’的教诲。

    “去看陆游曾驻足过并留下长诗的大明寺,却无意间在这儿听到小学生读他的这首全中国人都知道的诗,这可真是有尘缘。”想起这些,我不觉叹道。

    工程车让开了道,我们继续前行。再往前走几百米,便是一段泥土公路了。很长一段路没有人烟。路面不是很好,我提神着开车,宋君冷不丁道:

    “左边那块地,就是《化成院》诗‘孤塔插空起’所描绘的‘孤塔’原址。”

    车开得很慢,听到这话,我顺势停下。

    “看过资料上说,那塔高18米,在‘大跃.进’运动中毁灭了。我见过你们收集的照片,那塔很漂亮。”我说。

    “是啊,此塔在那儿已经伫立了一千多年,却在几十年前人为的破坏了。这可真是塔利.班一样的行径。”宋哥的回答充满了愤怒。

    “的确。大跃.进和文.革不知道破坏和毁灭了多少文物名胜,放之今世,不可想像,塔.利班炸了巴米扬大佛,引起世界一片谴责。其实,当年,那些指挥和参与做这些事的人们,和塔.利班的行径如出一辙。”

    对历史和文学的偏好让我的回答和宋哥一样充满了火药味。

    一番相濡以沫的悲愤后,我们继续前行,到了山脚,只见前面一条石径蜿行于参天古木之间,右边是上山的公路。左边有一不小的临时停车场。宋君问我:

    “是走路上去,还是开车上去?”

    “走路吧。”说完我将车捌进了左边的停车场。

    “小曾,你看我俩从三郎镇过来,不过十来分钟车程,但在陆游所处的时代,他的诗却是‘翠围至化成,七里几千盘,肩舆掀泞淖,叹息行路难。缘坡忽入谷,蜒蜿苍龙蟠。’这样行路难的叹息。”

    “是的,对古人而言,总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笑道。

    那石阶甚是古拙,夏天的川西平原总是多雨的,加之石阶处于高大古木的笼罩之下,少透阳光,于是青苔丛生。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我俩小心地向上攀登。

    参天古树下的灌丛中藏着几处地窖,地窖多有裂痕。那些裂痕都是新的,明显是5.12地震影响所至。想来应当是监狱修建的,不知是何用途,问之宋君他也不知,只是估计应是防空洞或是收藏东西的地窖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时代痕迹。再向前走几步,已经听到叮叮咚咚工人们建设的声音。

    向左横上几级台阶,有一个七、八十平米的平台。再向上,石阶变陡,一古朴的山门兀自高立于上,陡陡的石阶让进寺之人都得仰视。山门为木结构叠檐歇山式建筑,有一小小阁楼。门额高挂一匾,从左至右用奇怪的字体书有“大明寺”三字。那横匾已经有些陈旧,看落款却是八十年代所挂,问书写之人是谁,宋君亦不知,只猜测应当是当年一位有一定名气但又不算太知名的地方官或当地文人所写。

    山门上的瓦片有好多处已滑落,亦为5.12地震所致,两个工人正在檐顶整修。入得寺内。只见左右两边各一株巨大的古楠树。两树上都挂着“天府十大古树名木”的木牌,两株树的下径都需七八人合抱。来大明寺之前我已知两树的上部都遭遇过雷击,在监狱管理的期间,从安全角度考虑,派人将双楠拦腰载断,但即便如此。亦老亦残的双楠依然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开枝散叶,如一把绿色的巨伞般覆盖住了整个刚进山门的院落,使得即便是这盛夏的午后,呆在这树下,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正所谓“双楠当下寒”是也。

    工人们正在忙着建设,正待我俩细细游赏交流,却见杨总、高总和张武在左侧不远处,泡着茶,坐在竹椅上围着一小桌正打着“斗地主”的扑克,桌上散放着一摞摞钱。我和宋君上去打了招呼。杨总介绍“龙行天下”项目基本马上完工了,现在主攻大明寺,所以他们都集中在了这儿。那张武或可能输了些钱,脸上的表情有些不快,正准备拿起旁边的水瓶往茶杯里倒水,却发现是空的,于是大声向一处厢房吼道:

    “李大爷,来给水瓶倒点水。”吼声中透出不屑和命令的口气。从一处厢房走出一七十来岁的老者,提着一装满水的水瓶过来换走了空瓶子。

    彼此闲聊了几句。我和宋君便继续参观大明寺,他们三人也自顾自地酣斗着。

    我俩回到双楠树根处,在进山门的右侧立着一块两米来高的《化成院》石刻诗碑,正是陆游的那首诗。书法出自清同治九年举人张鼎元之手,俊逸洒脱。虽历经一个多世纪,那字迹仍然清晰。诗碑的上沿盖着一层绿苔,平添几分历史的厚重。

    左边楠树之下,和右边诗碑一般大小的一块断碑倒伏于地上。见我看得仔细,刚才提开水瓶的老人走了过来,对我道:

    “这块碑是5.12地震时震断的。”

    宋君认识老人,问之:

    “李大爷你来大明寺多长时间了呢。”

    “从年前玉盆地接手大明寺我就来了吧,现在算来也已大半年了。”

    “白天现在建设的人多,晚上你一个人守大明寺吗?”

    “是的,一直是我独自守。”

    “你不怕吗,后面可一大片坟墓。”宋君指着寺后更高处当年监狱“万家煤矿”的一块陵园道。

    “我都七十好几的人了,不怕鬼哟,早晚我也会和他们一样。如果他们晚上来找我,那肯天是我的天命也到了。你说是不?”

    说到这儿,三个人不觉笑了起来。有工人叫走了李大爷。不知为何,隐隐然我感觉李大爷看我的眼神充满了亲切。

    我和宋君开始攀谈起来。

    “我看过资料,这块碑应当就是所谓的《护双楠碑》或《护林碑》吧。宋君哥。”

    “是的,这是清代同治十二年当时唐安知州李为所立。”

    “字迹有些小,而且这块碑虽然比《化成院》诗碑晚几年立,但风化要更严重一些。不太认得这些字。”

    “我这儿有碑文的文件。”宋君说着便从他那又大又沉的挎包中取出几页资料。我接过手仔细看着。只见上面有这么一段:

    “......附近化成山大明寺系属古刹,一望峥嵘,四面遮荫,虽不妄称风水,亦堪作方中保障。内有双楠古树,不知始自何时。据宋世陆放翁《剑南诗钞》有双楠古诗一首论之,此树已历数朝矣。因双楠大小树木十园,前人作为双楠羽翼,除庙内修功之外,屡次具结,不准斩伐,以护双楠而壮观瞻。弟恐代远年湮,人类不一,弱者窃伐;强者估欲,且各处募功最多,难免籍端欺僧,估霸兴讼。若不预为护惜左右树木,双楠难以独存。是以协恳示禁,以便刊碑,求护三宝,伏乞等情。据此除呈批示外,合行出示晓喻。为此示仰用属军民人等知悉,该寺双楠古树,代远年湮,所有左右大小树木,尤为双楠羽翼,以壮观瞻,尤宜护惜,永培风水。倘有无知之徒,籍端欺僧,擅自砍伐,许寺邻住持等指名禀究。各自凛遵母违。特示,右喻通知。”

    “看来大明寺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重要的人文价值。连地方一把手也亲自撰文以法令的形式加以保护了。但我不太理解其中‘三宝’具体是指那三宝呢。”我问。

    “首先是这双楠,其次为《化成院》诗碑。此外还有三样东西,合称一宝。一是巨型敞口铁钟,高1.5米,上径0.5米,下径1.3米,钟上铸有“乾隆六年三月十七日造”等文字和寺宇四至界、庙产、地税标准等,是研究清代唐安历史的重要史料;二是三脚铁鼎,凸肚中空,高1.16米,直径0.76米,造型优美,风格粗犷,铭文除寺宇位置、地界外,也有“乾隆八年四月二十一日造”字样;三是乾隆十四年造的铁磬,口径0.33米,高0.26米。这一钟一鼎一磬合称一宝,但这钟、鼎、磬让附近的一座寺庙从监狱手中借走了,现在不在寺中。”

    “这三宝,《化成院》诗碑在清代还算不上什么宝,之所以当时就列入三宝之一,其实是在于陆游的《化成院》诗本身和寺庙的关系。而一钟一鼎一磬是乾隆年间制,对于仍是清代的同治年间人来讲,当然能合称一宝了。宋哥你说是不?”

    “当然!”

    我又拍拍一旁的千年古楠,无比景仰地长叹:

    “而这两棵楠树,岂止位列‘三宝’,在我看来,他应当是全中国的无价之宝。早在解放前,由民.国政府主持、梁思成为首调查中国的古代建筑之时,全国就已经很少能找到唐朝的建筑。更何况解放后经历大跃.进和文.革的破坏。而这两棵楠木,在八百多年前陆游探访之时,便已咏为‘双楠当下寒’,足见当时已是参天古木,试问今日中国,像陆游这个级别的诗人或名人咏叹过的、‘活’着的事物还能留存多少。”

    “我和你的看法一样,小曾,静态的建筑或许还有,就好比‘沈园’,或许还存在,但有生命的东西呢,**百年前直到今世且还由陆游这个级别的诗人名人留下墨迹的,我看找遍全中国,说不定这两棵楠树是孤例。”

    “这块‘天府十大古树名木’第五号树王的牌子其实不是对他的赞誉,而是对他的亵渎。”我指着古楠树上的牌子说。

    “‘旧是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双楠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罢了,没人宣传,人们已将他遗忘了。”宋君的叹息更加深沉。

    我俩各自感叹一番,此时宋君突然指着那块断了的护林碑底座残碑道:

    “你看这是做什么的呢?”

    我认真看了下,只见在断碑的中间,有一圆形小洞,竖直通底座,我又回过头看倒在地上的那截断碑,在残断处的中间也有圆孔,但向上的距离不长。

    “我想是同治年间的人立碑时,为了强化支撑作用,故意打这一孔,用铁棒之类的东西插入于内,让他更加牢固吧。”我说。

    “应当是这样的,不过古人用尽心思,也还是没有防到有这样威力的地震,5.12的强度可想而知。”宋君道。

    再往前走,正对山门的是一个不算大的放生池,中间一坐小小月桥,将池均分为二,走上桥,见池中无水,池底有些裂缝,估计是地震破坏了地基,水早已漏尽了。池之左右两侧为对称的厢房,厢房上还有一层殿堂,下面中间是过道。

    宋君告诉我,下面本是大殿,但后来改造过,而楼上是原本的藏经阁。穿过过道,是一片开阔的花园,正对着的一排两层楼的房屋,每层有二十余个房间。

    “这排二层楼的房子以前是监狱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居住的地方。”他介绍道。

    只见那二层楼的房子屋檐之下,数百个燕子窝一个紧挨着一个,不少还没有迁走的飞燕,在自己的家和空中繁忙地来回,那热闹的情形好似小镇赶集的日子。

    在成.都生活多年,要碰上燕子只能是偶见,更是好些年没见过那些涎泥而造的飞燕之家了,何况这等强悍的阵容。我不觉阵阵欣喜,有若回到童年一般。

    “如果要宣传,这个也是资源。”我叹。

    “当然。”宋君亦叹。

    二层楼的右边再往最高处,伫立着一岗楼模样的小房屋,展示着大明寺曾经作为监狱的风尘往事。岗楼之下,又有一排排低矮一些的房屋群落,宋君告诉我那是监狱监房和劳改队劳动改造的工厂之所在。旁边有一个废弃篮球场,篮球架已不在,球场上间或生长出一些见缝插针的野花野草。

    这些建筑之下,是和整个大明寺山门前院连在一起的一大块院坝。杨总的车停在那儿,张武的高档越野车也停在那儿。此院坝旁是一大铁门,铁门外的公路盘旋而下,通向我们刚才所到的山脚之下了。

    我俩在大明寺里里外外盘桓了好长时间,临回公司前和杨总、张武以及高总客套了几句,便下了山开车离去,一路自然是关于大明寺和陆游的不少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