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院
字体: 16 + -

四二、同宋君的酒话和《化成院陆游嘲僧》

    tue aug 25 00:45:17 cst 2015

    隔天,宋老师照例下午很晚才到玉盆地房地产公司,告诉我陶董过目已通过了我的报纸软文。我俩忙着手头的工作,一直忙到下班,不知不觉办公室只剩下我们两人了,大家相约一起在外面吃晚饭。

    我们找了一家小餐馆,各干一杯啤酒下肚,彼此攀谈起来。

    “宋老师,听他们说陶董是你的同学和朋友?”

    “是同学,以前也是朋友,但现在两人经济差距太大,毕竟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了,和以前比要生疏一些。不过,我和他的确是从小到大的就在一起玩耍。”

    “这道也好理解,我也有这样的朋友。事业上的差距会导致两个人的圈子不一样。大家忙的事情也就不一样了。我觉得陶董脾气很大。他以前也这样大的脾气吗?”

    “他这人从小就有点个性,但读书时可没这么大的脾气,但他现是集团的董事长,这是私营企业,权力没有制约,自然任他我行我素。”

    “呵呵,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政权一样,没有制约,就总是只能一言堂,没人敢表达不同的东西。”

    “是这个道理,兴涛,你知道为什么我看过之后就知道你那篇《大隐于山,龙行天下》文章,陶董会通过吗?”

    “这个我可不知呢,早就听闻他是一个容不得眼睛里有一粒沙子的人。听说,要上报纸的文章,他经常打回来重新写,或是叫人改好多次。”

    “因为我了解他的性格,我只看你文章的开头所引用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段话,便知道陶董定会喜欢这篇文章了。”

    “这句我引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

    “没记错的话,小曾,这是三国中曹操的一段话。很有气势,所以就这几句引言,便能打动他了。”

    “那我可得感谢罗贯中了。”

    “你看陶董,公司开发的房产一个叫‘一品山河’,一个叫‘龙行天下’。集团最高端的白酒也叫‘一品山河’,而给此酒打广告的是演开国领袖的演员。他从小就喜欢这位开国领袖。他也和这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特型演员私交不错。在他骨子里,自己在他的集团里也算开国领袖,说白了,在‘玉盆地’集团,他就是一位皇帝。那位开国领袖的词风豪放,正和曹孟德相似。而你的文章在婉约中偶尔也透出些豪放的风格,再加入你个人阅历的情感,很适合他的口味。”

    “呵呵,原来还有这些道理。难怪我觉得他的举止眉宇之间透着些领袖的风采。”我玩笑道。

    “看他的意思,应当会让你负责今后的龙行天下项目。”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一开始我应聘的销售部经理,结果来了后说是公司准备新成立一个二手房代理公司,让我负责牵头成立,但又迟迟未动,市况也的确不太好。现在我成了万精油,营销部、办公室、项目上我都在做工作,但又不知道具体做什么。这样唯一的好处就是没有人管我。比较自由。不管做什么吧,我现在自己的人生遇到一些困难,也需要这份工作,所以就听候安排吧。”

    说完我笑着和宋君干了一杯啤酒。随着慢慢的酒酣耳热。我和他的对话越来越热络,话题也更加深入,生疏感也慢慢的没了,我开始以“宋哥”相称,而不再称他为“宋老师”,他对我的称呼也在“小曾”和“兴涛”之间交错。天南海北地侃了不少事儿后,我突然冷不丁地冒了一句:

    “宋哥,你去过化成院吗?”

    他楞了一下,我发现我问错话了,也许是看了大明寺的历史,对他那个化成院的名字更有兴趣,所以不注意这样问了,于是马上改口:

    “就是大明寺,你去过吗?”

    “我当然去过了,去过好多次,《大明寺文史资料》那本册子地整理,我也参与了,不知你看过没呢?”

    “已经拜读过了。”

    “你可是第一个用化成院来问大明寺的人,我也喜欢这个名字,来吧,就为这一点,我们再干一杯。”

    我俩豪情地碰了杯,一饮而尽。

    “那相必你也知道大明寺,也就是化成院,和陆游的关系了。”

    “知道,历史文学方面我从小就比较有兴趣,所以刚才一时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居然用化成院这三个字问你了。”

    “这一点你和我比较相像,我也喜欢文学和历史,且因陆游在我们唐安前后呆过两次共一年多时间,写下了不少的诗词,在中国所有从古到今的诗人中,我对他情有独钟。”

    “化成院是首游记诗,照理应当好懂,但这首诗太长,有些意思我大约能理解,有些却不能理解了,我上网查过,但这并不是陆游的名句。网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解释。想必你应当清楚一些,能给我讲讲吗?”

    “好吧,我这儿正好收集了一个故事,作者具体是谁不太清楚了,故事可能有些是后人附会的内容,但听了这故事,大约你会明白他写作的动因和诗中的意味了。”

    宋君说着去翻寻自己的大挎包,他从里面取出相机,和一些厚厚的资料,最后总算找出几页纸来。

    “我就照着这资料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作者把他的名字叫作《化成院陆游嘲僧》,是根据陆游《化成院》诗演化而来的。”

    “好的,你且慢慢道来。”我故意文绉绉地笑着说。

    宋君哥和我俩又干了一杯啤酒,便娓娓道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当年陆游在蜀州担当通判一职,闲暇时和古代的文人地方官一样,总是四处览古探幽,填词赋诗。一日务观先生带着师爷、小厮主仆三人从青城后山游来,走到永康.县(今街子古镇)地界,只见大山兀立面前。三人努力攀登,不一会便到了山岭,仰望山恋重叠、云雾蒸腾,不禁心花怒放。下得山来,山腰悬挂竹索桥,三人相继而过。别看陆务观年过半百,走在虚空架设,不住翻摇的桥上,桥下溪水奔腾怒吼,仍毫无惧色,步伐矫健。时近中秋,满山遍野的树、竹已开始涂上金黄色彩,地里的南瓜像金元宝散落在林边、坡上,一派丰盈富庶景象。

    忽然,一群黄鹿纵跳着往山上狂奔,似乎受了什么惊吓。鹿群后不远,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挽弓紧追,一不小心被岩石绊了一跤,状极痛苦。陆游连忙叫小厮前去扶起老人,陆游替他按摩,正要搭话,那老者挣扎着站起来,似乎眼前的一切没有发生一样,没来得及道声谢,又急忙追赶鹿群去了。

    山里的天说变就变,傍晚时分,山头挂上了乌云。师爷怕赶不到山上就要下雨,建议在山上找个人家住一宿。山谷溪边,岩上的林荫处露出木皮屋顶,小厮前去叫门。双扇木门微启,露出一颗鬓白的脑袋。小厮说明来意,那人请三人进了屋。

    这人家被篱笆寨围着前后两厢。木板房,墙壁上半部分用竹片编扎而成。主人有40多岁,秀才打扮,衣着破旧却整齐,高挑身材,面容清瘦似呈病态,拱手施礼让三人进堂屋就坐。

    堂屋里十分整洁,壁上挂着杜工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赠花卿》手迹。主人重新与三人见礼并从瓦壶里斟茶奉上。陆游打量彬彬有礼的主人和墙上的手迹,心想这家人景况窘迫,为何主人这般有教养?问道:"敢问主人贵姓?""姓杜。"陆游下意识接着问:"少陵公是秀才什么人?""正是家祖。""啊,原来是世兄,失敬了,失敬了。"

    诗人杨万里说陆游:"重寻子美行程旧。"

    这陆游常以杜甫为师。所以他对主人称以世兄。陆游此次是微服出游,主人不知他的身份,当得知是本州通判时,急忙下跪,陆游躬身扶起。杜秀才捧出家谱,谱中记述杜甫出川留一子守院花草堂,后避兵乱,迁此山岭。二人边看边谈,甚为洽意。天渐渐黑下来了,山谷中吹着凉风,使人感到无比舒适。陆游笑对师爷说:"倘若俸余积累,定在此结一茅屋。"

    当主人进屋吩咐准备夜饭时,忽然从大门闪进一副苍老而健壮的身板,肩上扛着一头黄鹿,往堂屋看了一眼,从篱寨边绕进后房去了。那不是山上逐鹿的老者么?小厮朝师爷努努嘴:"今晚要好好品尝一回鹿肉了。"陆游轻轻在小厮头上敲了一下:"嘴馋"。师爷说:"理当如此嘛。”

    点灯时分,晚饭摆上桌,一盘蕨鸡苔、一份炒木耳、一盘苦竹荪,一盘蛋皮,一碗炖芯仁,一碟汲炒豆,一壶滤了渣的米酒。哪有什么鹿肉!虽全是山野菜,但陆游从没吃过这些,一尝味美无比!那酒又甜又醇,浓香扑鼻沁人脾肺。他简直忘了自己的身份,连呼比老家镜湖的水鸭、鱼虾好吃百倍。可是,这时有人很气愤了。小厮草草吃了两碗玉麦饭,师爷勉强夹了几叶菜,二人辟啪一声把筷子拍在桌上离席了。杜秀才却还和陆游一杯接一杯地喝,直到夜深,屋外风雨声越来越猛,方才安息。进得卧室,小厮辟头就嚷:

    "老爷,这家人也太不把你当回事了,竟然这样款待你!"

    "这样好啊!"

    "好,好什么?有野味却不给你吃,亏我们还在山上帮过他!"

    "可桌上摆的都是山珍呀!"

    "什么山珍?毛毛菜!"

    "你呀……"陆游笑了笑。

    这时师爷插嘴:

    "不过,也太不近人情了!"

    "也许人家有什么苦衷吧。"

    陆游吩咐他们不要再说了。一夜无话。第二天早餐仍然没有鹿肉。

    三人出门上路,主人一直送到山脚,临别抱拳行礼:

    "陆大人一路保重。招待不周,还请原谅。"

    这时小厮突然跳到杜秀才面前:

    "招待不周请原谅?你就是存心侮辱我们老爷,家里放着好东西,让老爷吃野菜!"

    陆游一见,连忙喝住小厮:

    "不得无理!"杜秀才顿时摸不着头脑,呆立一侧道:

    "这、这话从何说起……"

    师爷这才把昨天如何帮助逐鹿人,逐鹿人扛鹿回家一事告知杜秀才。杜秀才卟咚一声跪在陆游面前:

    "大人,因我家租着寺庙的田地,庙上今年的田租每三亩增加一头鹿,不论死活都要,不交则收回佃田,小人我有病,只好由家父去猎鹿。不是不愿尽心,只是……"

    陆游连忙把他扶起:

    "我感到很满意了。小厮无礼,秀才莫怪。敢问是何寺庙。"

    “化成院。”

    二人相拥而别。

    路上,小厮还不服气:

    "什么庙上要交鹿,哪有和尚吃肉的,哄鬼。"

    师爷也认为杜秀才地解释难以使人尽信。陆游坦然一笑,没说什么。

    沐着雨后清新的空气,他们来到翠微寺。这翠微寺乃是唐代古刹,殿宇高耸山上,传来几声鸟叫,山林格外幽静、陆游不禁诗兴勃发随口吟出:"山空鸟自命,林茂鹿相从。"(作者注,源陆游《翠微寺》一诗)

    话休絮烦。三人从翠微寺出来,过了大栅镇(今三郎镇),迤逦向化成院行来。

    山边的土路被雨水浸泡,泥泞不堪。师爷吩咐小厮去雇一乘竹舆。山坝之交,道路弯弯曲曲。右边平缓的山坡上树木葱笼,时而听见黄鹿鸣叫,是又有人追捕吧?左边刚收割的稻田一望无际,星罗棋布的草堆,田埂上劳作的农夫感受着这丰收的喜悦。进入山口,上坡的山道两旁铺满浓密的绿树,坡下溪水淙淙。老远看见一座六角形的宝塔高入云中,两株巨大的楠木树覆盖着栉比叁差的殿宇。化成院(今大明寺)就在眼前。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群僧人,为首的约莫40多岁,长得肥头大耳,项挂肉瘤,鼓腹耸肩,慌慌张张地滚到陆游面前,从僧齐齐刷刷卟咚跪在地上,磕头象鸡啄米。肥僧气喘吁吁口里不住说:

    "不知陆大人驾到,小人未来远迎,大人不记小人过,大人有啥事尽管吩咐,小人就是上刀山下油锅也要给大人办到,只要大人开心,小人也就开心,大人……"

    叽哩呱啦说了一大通,边说边移动膝盖,让开一条路请陆游上山。放翁不耐烦地说:

    "好了,好了,起来,进寺去吧。"

    寺内客堂坐下,肥僧又是吩咐倒茶,又是搬果品瓜子,又是端点心,又是安排斋堂准备夜饭,忙得一塌糊涂,气喘不断,直到坐下,头上还热汗淋淋。

    吃过茶,陆游问了寺上多少僧人,多少田产;详细看过隋炀帝杨广的题额和观瞻了两株巨大的楠树,发觉这寺院富裕得少见。特别是两株古楠,给务观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说话间,小沙弥忽忽跑来向肥僧报告,杜老汉送鹿来了,请示放哪里,咋处理。肥僧把眼一瞪,叱小沙弥:

    "你没见我有客吗?该咋办就咋办,快滚!"

    小沙弥走了一会儿,又回来说:"又有不少佃户送鹿来了。咋办?"

    肥僧怒吼:

    "快给我滚下去!"

    陆游给小厮附耳说了几句,小厮拉着小沙弥往后堂去了。陆游笑问:

    "大和尚,院里用鹿做何用?"

    肥僧一时不知咋回答,飞快地想了一会才说:

    "大人,是这样的,小寺几个月前梦见佛祖,说祇园鹿苑的鹿日渐稀少,叫小僧备些鹿送去。”

    "祇园的鹿是被像大和尚这样的高僧给吃了吧?"

    "小僧不知。"

    "于是你便叫佃户捕鹿送来?"

    "不,不,是庄户们听说佛祖要的,自愿送来。"

    "是吗?"

    "小僧不敢哄骗大人。小僧一心向佛,发愿渡人。犹其尊敬大人。大人才华好,诗也写得好。早就打听大人要从此路过,今日来到小寺,大胆请求大人给小寺写诗一首,以教训比丘沙弥,不知大人肯否赏脸。"

    陆游沉思一会,爽快答应。肥僧把文房四宝摆好,陆游略一思索,挥笔草书:

    "翠围至化成,七里几千盘。肩舆掀泞淖,叹息行路难。缘坡忽入谷,蜒蜿苍花蟠。"

    这肥僧大字不识几个,怎认识陆务观龙飞凤舞的草书?只得求助于师爷。陆游写一句,师爷给他吟读、解释一句。当写到"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飞屐到上方,渐觉所见宽。前山横一几,稻陂白漫漫。"时,肥僧赞不绝口:"大人简直把小院写成雷音精舍了。"

    师爷解释:"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走疾不得语,坐定汗未干"时,那和尚满脸堆笑,连说:

    "应该,应该。"

    写到这里,小厮从殿后回来,悄悄对陆游说:

    "老爷,那些鹿已被剥皮制成肉干了。斋堂里挂了许多,正准备给你做夜饭呢。"

    陆游心里好生难受,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用力在纸上刷刷写下:"高人遗世事,跏跌穴蒲团,作此望尘态,岂如返巾冠。"肥僧问师爷这是什么意思?师爷高声对他说:

    "大德高僧都应当居山幽之地、独坐蒲团,忘记世俗、参悟佛法。没有像你这种人把一个寺庙当作了尘世,陆大人劝你不如还俗呢?"

    肥僧讪讪地说:

    "大人说笑了,我已出家,出家好得很,还还什么俗!"

    "日落闻鹿鸣,感我平生欢。”师爷狠狠地对眼前这个似傻非傻的和尚说:

    "大人说他喜欢听见鹿叫,可你加租加佃不守清规,把鹿都杀光了,他往后听什么?蠢货!"

    "啊……"肥僧呆了。

    “客游殊未已,芳岁行当阑”

    陆游写完最后一句,把笔一掷,三人立即起身而去。肥僧在后面气喘嘘嘘地大喊:

    "大人,我马上把活鹿放了,往后不让佃户加租,你留在这儿吃晚饭吧,你看,天都快黑了。"

    陆游三人头也没回,赶到横原镇(今怀源古镇),另则地而宿。

    宋君哥看着那几页资料,慢悠悠地讲着这个故事,我在旁边兴致盎然地听着。我想若他自己所说,他的确是陆游的拥趸,所以才如此耐心地复述给了我听,而不是让我自己看那资料。

    此时小饭店里挂在墙头的电视新闻中正转播着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我有感而发,问:

    “宋哥,你说,要是陆游活到了当下,面对这钓.鱼岛问题,他又当如何赋诗一首发表感怀呢?他可是从古到今公认的爱国诗人。”

    “不是‘铁马冰河入梦来’,便是‘家祭无忘告乃翁’吧。”宋哥笑道。

    “他老家山阴,也就是今之绍.兴,正在东南沿海,离钓鱼.岛可谓近在咫尺。想来会是别有一番感怀。估计他要活在当下,写的诗,定然会成为反.日游行的口号,你说是不。宋哥。”

    我笑着自饮一杯,为自己的想像力自赞而饮。

    “其实我一直觉得东亚这几个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人民都是世界上最勤劳的老百姓,只要政府推行善政,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科技各方面都会很快发展起来。但是可能大家心眼小了一点,你看中日韩三国为几个小岛屿和扯不清的历史问题天天都在无休止地争吵。结果呢,让欧洲人在最不应当是他们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宋君感叹道。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家国情怀,不管他们地位多么低下。男人们喝上几杯总会很有兴致地谈上点国家大事。何况我和宋君这种还有点历史文化爱好的人呢,屈原在几千年前决绝而歌的“家国”,再经历代先贤,正若我和宋君正在谈论的陆游等所演绎,这个“家国”情怀便溶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现在,既然已经从历史文化谈到了时事,我俩的话题便以时俱进了。

    人生的不如意在酒后的纵谈中一时忘却了,我也开始接过他的话题海阔天空起来:

    “是啊,现在的世界是欧洲人的世界,北美澳洲本不属于欧洲人,但他们现在是那儿的主角,整个拉美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也占有重要位置,贫困的非洲总是摆脱不了欧洲宗主国地影响,就连亚洲次大陆的印度,这个和中国差不多人口的大国也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还没有让欧洲人同化,但他们不是自己教派斗争就是恐.怖袭击等诸多问题。世界唯一还能同欧洲文明抗衡的东亚文明却因几个国家的小肚鸡肠而让欧洲人钻了空子。你看美国在东亚沿着第一岛链驻了一圈的军队,好似他就是大人,而东亚几国就是几个需要家长来照看的孩子一般,想想真是可怜。而俄罗斯这个北极熊本不属于东亚,却在几百年间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和东北亚的大片土地。压缩了东亚几个国家的发展空间。”

    我们都喝多了酒,宋君也和我一样,完全忘记了自己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现实,虽然他比我大一些,但也同我一样“愤青”般地接过我的话题说:

    “东亚几国如此争来争去,真好比小孩子过家家一般。真是对不起老祖宗,那些政治家们也对不起这块土地上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对不起即将领导世界的经济地位。也许大家都应当抛却成见,甚至和俄罗斯一起,成立经济乃至政治的共同体,东亚才能领导世界。”

    那晚我们谈了很多,从陆游到自己的家庭人生,再到离我们老远老远的国家大事。临分手前,我们约定,第二天下午,我俩一起去“龙行天下”项目商量布置一些现场广告的工作。回来之时,顺道去大明寺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