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道士读书人
字体: 16 + -

第十一章 眉头一皱

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和尚,从寺院柴房里扛出一把梯子,梯长近二丈,比他个子高出数倍,梯子由老毛竹所制,老竹坚硬可比铁,重量不轻。小和尚架着梯子往后山走去,一路上随着梯子左摇右晃,前偃后合,边走不忘边嚷嚷:“师兄们让让啊,小和尚又要做大事情去了。”两旁大大小小的光头不得不避而远之,生怕被小师弟的梯子撞个好歹。

    “慧清师兄,小师弟这两天总是扛着梯子往后山跑,不会又是掏鸟窝去了吧?”

    “阿弥陀佛,有小师弟在,哪家的鸟还敢在后山搭窝啊?你还不知道吧,这是老住持让他到菩提洞刻《金刚经》去了。”

    两个年轻和尚望着小师弟远去的背影,有些无奈有些爱怜,不得不说有小师弟在,为这千年古刹增添了不少生气和童趣。

    五台山菩提洞之所以闻名于佛门,全拜一僧人所赐,那僧人也不知发什么失心疯,在这观壁参禅,一坐竟然就是三十载,也是这和尚禅定功夫惊人,还在地上留下了一屁股印,至今受僧人膜拜啊。那僧人出洞后不久,悟得三藐三菩提之心,证得罗汉境界,只差立地成佛,加之德高望重,自然而然就成了无禅寺的住持方丈,当今佛门第一人龙相大和尚。

    菩提洞内只有一张小供桌,供奉的是一尊高约三尺的弥勒佛雕像,大肚能容,笑口常开。

    后来,弥勒佛就笑得更开心了,因为每天都有一个小和尚来这陪他。更重要的是,那小和尚后面有时还会跟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那小姑娘一来,洞内景象焕然一新,还多了些许花花草草,生机盎然,连炉中的香火都旺了不少。

    此时,小和尚毛手毛脚地爬下梯子,放下手中的金刚杵,拍了拍手,黑溜溜的眼睛往石壁上一扫而下,还伸出手指数了数:“一,二,三……这才刻了六个字,得刻到啥时候呢?小和尚真是命苦啊。”

    说完,还不忘郑重其事地跪在弥勒佛座下,双掌合十,虔敬三拜。然后也不管那竹梯子死活,俩腿一撒就欲跑出山洞,不知是想着去找他姐姐,还是想着祸害生灵。眼角瞥到老和尚留下传说无数的屁股印,停下脚步,蹲下身来仔细端详了一番,嘴上却在嘀咕:“以前咋没发现方丈师公屁股这么圆呢?”

    洞外走进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捧着一簇野杜鹃,花瓣娇红的很,可惜在小姑娘面前失了点颜色。看着蹲在地上的弟弟,笑骂了一句:“低俗……”

    ……

    鹰谭县因龙虎山而闻名于天下,车水马龙高山流水,相得益彰。受道家圣地影响,民风善朴如水,酒肆林立大是繁华。街道一旁有一家阁楼客栈,年代悠久,旌旗飘飘,门上挂一匾额书有“道边客栈”四个大字,据传乃是某位天师亲笔。

    街道之边,道庭之边,大道之边。

    客房分天地玄黄四等,一间地字号房内,一袭青衣的年轻书生正盘腿坐在床上,摊开手中那把古朴无奇的折扇,上面写有小篆四字“书生意气”,字迹飘逸苍劲,龙飞凤舞;覆换一面,上面则是墨画大好山河,巍峨高山潺潺流水,栩栩如生,意境悠远。

    年轻书生缓缓闭上眼睛,气起丹田,物我两忘。倏忽,原本无奇的扇面上,此时有一股肉眼可见的乳白色气机,庞博而绵长,在折扇山河中时而横冲直撞,时而环绕缠绵。年轻书生仿佛身处其中,高山流水古木参天,举头云舒云卷,日月同辉;低头细水长流,鸟语花香。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最是安逸自在。

    待睁开眼睛时,年轻书生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又好像意游未尽:“春秋先生的‘山河扇’果然妙用无穷啊,只可惜老先生的浩然正气太过庞博霸道,一时还真消受不了。”

    一袭青衣的年轻书生自然就是负笈游学的李当归了,虽说背上的书笈换成了一个小包袱,但是行千里路,照样读万卷书。

    李当归合上折扇,走出客房,喊来店小二要他准备桶洗澡水。这店小二倒是机灵狡黠,一口一个爷,巴结热情的很,就是不去给李当归打洗澡水。书生无奈啊,只能装装阔气,随手打了些赏钱,店小二这才喊了声:“爷,您候着先,水马上就来。”肩上抹布一甩,而后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很是麻利。

    精气神焕发的李当归,背着包袱,走在街道之上,手中折扇一摇一摆。本就生得一副好面孔,此时就愈加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了。惹得一些个娇羞的小姑娘纷纷低眉侧目,其中还有一双猥琐的眼睛死死盯着李当归,就像是看到了不着衣裳的婆娘,两眼放光。

    李当归只觉得有双眼睛盯着自己浑身发怵,打了个哆嗦,望向这双眼睛的主人,眉头一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