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蒲松龄
字体: 16 + -

第64章 不寒而栗(四)

    蒲松龄正色道:“你也看到现在这个情况,万洪山处处于我们为敌,更不吝惜使用任何卑鄙的手段,要不我也不会把若兰放在你这里。现在只有查清楚真相,才能真正地还大家一个清白,也才能让他真正死心。万变不离其中,凶手再狡猾也一定留下线索,所以我们决定再重新看看现场。希望大师将事发房屋留待几日,待真相浮出水面后再拆除也不迟。”

    玄素面露难色,犹豫道:“你们要是早些时日说就好办了,如今我已经与建房的工匠定下契约,明后两天人家将会派人到庙里施工。我若主动毁约,怕多有不妥。”

    张笃庆停下摇扇的动作,道:“定下契约也不妨,最多也就是赔个定金的事,你放心这批钱由我们来出,到时让他们待些日子再来施工也不迟。”

    玄素平静地捻动着手里的菩提,默不作声。

    蒲松龄看了一眼玄素,笑道:“庆弟,还是尽量别让大师为难。咱们与青云寺结缘不下二十年,玄素法师也与咱们亲若兄弟,他说这事不好办,那就一定有不好办的道理。出家人不打诳语,毁约之事的确有失佛门威信。这样吧,瓦匠不是明后天才来庙里么,今天钥匙先借我们用下,到时一定如期奉还。”

    李尧臣貌似有些沉不住气了,高声道:“哎呀,我的大师,咱们兄弟们彼此相识这么多年,有哪次像今天这般吞吞吐吐,有啥不能商量,也就是一个小破房早几天拆晚几天拆的事嘛。”

    玄素稍冷的脸色又变得和颜起来,仿佛冬天里冰冻的土地被春风融化,左手里的菩提珠不再盘动,而是攥在手心里,微笑道:“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只是觉得重复调查那间屋子没有太大的意义,并不是阻止你们这么做。你们真要执意保留那间屋子的话,我肯定也会先依着你们,契约的事再重要,也可以先放一放。”

    蒲松龄笑道:“不管怎么说,还是是给大师填了麻烦。不过,我们一定尽全力弄清此事真相,早日扫清笼罩在青云寺头顶上的疑云,还这片青山绿水的平静。”

    玄素起身道:“好吧,我这就去把钥匙拿过来。”接着出了门,人刚到院里,刚才的随意神态便消失了,瞬间又成为一个满脸庄重、满目虔诚的寺庙住持。

    他前脚刚走,后脚就跟过来一位小沙弥,把死者屋里的钥匙捎过来,又带着大家到落榻的地方。这是几间并排的房间,其中三间是安排给我们的,两人一间屋子。其中一间就是万启远生前住的地方,上面还贴着白色封条,写着“山东济南府淄川县衙康熙十一年封”。没想到距离凶杀案现场这么近,我心里直嘀咕,这晚上睡觉怕是要夜长多梦,想起万启远那晚的吓人模样,我仍然心有余悸。

    那张封条仿佛一副白色的十字,将两扇门紧紧地束缚在一起,封条的一角不知何失去粘性,已经卷翘起来,正在风中呼扇不止。

    看着眼前这些房间,我心里琢磨还是远离那个凶屋为好,想着能住最远的那间,可是又不好意思主动提出来,男子汉大丈夫在众人面前显露胆小是件十分丢人的事。不曾想,何所忆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竟自告奋勇地选择了离凶屋最近的那间,女人的心思真是永远让人猜不透。

    几名女同志动手收拾屋子,我们几个大男人觉得无趣,便走到旁边欣赏山前的风景。

    青云寺同其他地方的寺庙一样,依据佛家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建立在一块地势险要的山上。很多房间都是依山势而建,只有院中一块地方稍为平整,四周皆是陡直的悬崖峭壁。

    我们跨过几步便站在崖边,层峦叠翠,满目竞秀,无限旖旎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真是一片壮丽的大好河山。眼睛往脚下一收,看到的却是一幅破败的景象,百草枯黄,树木凋敝,恍若山火过后的肃杀,又如冬日里的萧瑟,没有一点一丝的生机,与周围景致显得格格不入。说来也怪,这些景象只在周边可以看到,再远些却又是满目的郁郁葱葱。

    我低头注视着近处,随口道:“这里的确是一个世外桃源,风景美如画。不过,脚下的这片林子很煞风景,如同翡翠屏障里的一块污渍。”

    蒲松龄凝视着这个奇怪的现象,紧蹙着眉头,缓缓地捋着胡须,陷入深深的沉思。

    李尧臣捡起一块石子,使劲朝远处扔去,落在深深的崖底,许久没有传来一点回声,道:“万物生长,有生必有死,天地使然,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

    “你们快过来!”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尧臣的话,何所忆的一声叫喊就灌进耳朵。

    我们寻声望去,何所忆和谌凤莹两人正站在一个神龛前面。神龛样子不甚大,位置比较隐蔽,正好位于房子的后面,一般人不注意的话还真不容易发现。

    走到跟前,才明白何所忆惊呼的原因。神龛上并没有佛像,只有一个刀刻的木头人放在那里,木头人的眼睛处缠绕着一圈红布。眼前所见让人匪夷所思,这些东西若出现在何所忆家里,倒没啥异样。只是脚下是青云寺,乃是佛门净土,庙里怎么会有如此神秘的物件。

    “这个并不是佛门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今天可真是让人开了眼界。”何所忆前后看了一遍,然后蹲下来,仔细看了看龛底与地面衔接处,抬头道,“这个东西看来不是才放在这里的,已经有些年头了,底下已经与石面浑为一体。”

    我们都围着眼前的东西,满怀好奇地上下打量不止。蒲松龄把脸凑上去,认真观察着这个神龛,正色道:“上面这个小木人代表什么意思?”

    何所忆缓缓道:“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这个东西具体表示什么,要看摆放它的人目的何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