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蒲松龄
字体: 16 + -

第55章 缙绅隐士(二)

    人群中一人朝着我们走来,模样看起来约在四十来岁,中等身材,腰挂一块羊脂玉,穿着碎蓝花深青色长袍。脸型方正,棱角分明,双目炯炯有神,前额头发刮得干干净净,一束黑辫置于身后。此人话未出口,笑容已经挂在脸上,两臂张开拥抱状,大声道:“松龄!你太让我感到意外,万万没想到你现在会过来,可有很长一段日子没有光临寒舍了。”

    蒲松龄大笑起来,拍了一下手,与来人互拥起来,道:“毕兄,我也是想念你多时,只因家中琐事太多,实在抽不开身。不过,只要有半点闲余,我就一定会来的。这不,大半夜过来找你。”

    原来这个人就是毕际有,我心里暗自琢磨,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言一行果然是一个豁达之人。

    蒲松龄介绍道:“这几位都是我的好兄弟,今天特一起前来拜会大人。”

    毕际友爽朗地笑道:“大家来此作客,是毕某脸上莫大的荣光,速速屋里请吧!”

    此人果然是一位缙绅隐士,房屋布局看起来十分讲究,没有丝毫华丽庸俗之感。正门两侧刻着一副意味隽永的对联:万卷书当南面窗,一帘风拂北窗凉。屋顶是原木色的椽子,目光所及尽是木制明清风格家具,风雅气息扑面而来。十六折屏风竖立在对门位置,上面是一幅笔划遒劲的山居图,人物山水栩栩如生。屏风前是一张宽大的木制矮床,和榻榻米有几分相似,正中间摆着一副茶具、一张围棋盘。床两边各是一个灯座,四根雕花细木支撑着两盏白色荷花灯,四把靠背木椅整齐地摆放在厅内。

    毕际有热情招呼大家落坐,刚才那位男仆跟着进来,给每人斟上一杯热茶。

    毕际有笑道:“多日不见,不知近来‘郢中诗社’是不是又有众多好作品问世?”

    蒲松龄摇头笑道:“我们诗社不过是此无聊之人茶余饭后相聚谈天的场所,所作诗词无非是些自娱自乐的愚作,哪里谈得上好作品?”

    毕际有开怀大笑:“松龄啊松龄,还是如此谦虚,你乃堂堂县府道三试第一的才子,连那山东学政施闰章都称赞‘名藉藉诸生间’。论才学,论笔下功夫,偌大一个淄川能出其右者又有几人?”

    蒲松龄笑着摆手道:“惭愧,惭愧,毕大人太过讲了。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才,不过徒有虚名罢了。”

    毕际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眯着眼道:“你们来得正好,今晚我约了不少朋友过来相聚,搞了这么一个简单的酒会,大家正好可以一起乐一乐,好戏还未正式上场呢。”他拍了拍手。外面进来一位年轻女子,皓齿明眸,婀娜多姿,俊俏模样分外惹人喜欢。

    毕际有高声道:“你去安排几位美人过来,好好陪着我几位兄弟,不准有半点马虎。另外让厨房端几样好菜进来,把地窑里的那几坛好酒也一并拿进来。”

    女子轻轻应诺一声,便徐徐退出去。言谈举止间,这个男人气场十足,我暗自惊叹,当过官的人果然不一样,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言的官威吧。三百年后的今天同样如此,领导讲话都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见官威这种东西虽然虚幻,从古至今却是切实存在的。看到眼前这位被黜的官员,生活如此自由自在,大清朝还真是公务员群体的黄金时代,哪里有什么郁郁不得志,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我暗自感慨,自己真是有些生不逢时。

    那名男仆往屋里正中间摆上一个长条桌,接着陆续有人端菜上来,不一会儿,桌面便摆满各式美味佳肴。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品类之丰盛完全不像是一户村里人家所有。红烧猪脸油亮亮地往外冒着热气,整个屋子弥漫着香味儿。炙烤羊腿上面撒着葱花,香料的味道浓郁醇厚,不禁令人垂涎三尺。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进来四位女子,个个身材袅娜,笑容可掬,这莫不是专门陪酒的,我心里感到受宠若惊。她们坐在我们四人身边斟茶倒酒,举手投足娴熟有分寸,丝毫没有陌生感,仿佛与我们早已认识多时。虽已入秋,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凉,她们都穿着比较削薄,贴身而坐时,柔嫩似水的肤肌相触不禁令人血脉膨胀。我瞄了一眼其他人,张笃庆和李尧臣神态自然,看起来没有半点窘迫。我便也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给人以见过大世面的感觉,心里不断提醒自己千万要放松,切不能给他人留下“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要不丢人可不仅仅是自己。

    毕际有高兴地举杯道:“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晚夜色正美,咱们怎能辜负当下的良辰美景。来,一起举杯对酒当歌!”

    蒲松龄放下酒杯,道:“毕兄,饮酒之前,我不如先给你介绍一下这几位兄弟。”

    毕际有拍腿歉意道:“瞧我过于欢喜,情不自禁把这事给忘了。”

    蒲松龄手指道:“这位是张笃庆兄弟,字历友,别号昆仑山人,系明崇祯朝首辅大臣张至发的曾孙,现家住淄川城,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此位是李尧臣兄弟,字希梅,号约庵,与我自幼同住蒲家庄。”

    他郑重地指着我道:“这位是古池兄弟,也是位贵客。他的身世绝对神奇,毕兄不知可曾听闻过穿越时空,他不是咱们清朝人,而是来自三百多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噢?!”毕际有前倾了些身子,臂肘拄在膝盖上,手抚着下颌,颇具意味地望着我,“还有这种事?看来寒室不光有高朋,更有奇人呐!”

    我觉得这个时候怎么也得说两句,便礼节性地微微颔首道:“毕大人在上,小弟古池。蒲哥所言不假,我的确来自未来,现在的清朝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三百年前的历史。我是因为一次偶然事件,突然降至这里。毕大人的一生事迹在后世书中皆有记载,生于1623年,卒于1693年。后来,蒲哥的《聊斋志异》成为旷世奇书,您亲自为其作的那篇序言为后人所熟知,你俩三十余年的友谊更成为后世佳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