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嗨课
字体: 16 + -

第五章 华语电影赏析_5.1 港产类型的沿革

第五章

华语电影赏析

5.1 港产类型的沿革

武侠片的大招

文/云中

武侠片的大招怎么拍才爽,本文以周星驰的电影为例。在《功夫》里,当然就是最后那记如来神掌。

我们看到这一段,是星爷使出“万佛朝宗”的蓄势阶段,这一段的拍摄手法挺有意思,有点像“火箭发射”的感觉。火云邪神的蛤蟆功就像是推动机,把周星驰推向了太空,两个人身后还有发射残留的烟雾。然后周星驰像星星一样消失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星际穿越》。

接下来在空中的神来之笔,当然是在这只不知是雕还是鹰的玩意儿上借力使力。更上一层楼,武学的修为提升了,一种“仙气”就出来了有没有。然后我们注意听环境声,相对安静,就好像真的进入了太虚的境界。那鸟的叫声也处理得非常的悠远回扬,彰显意境,这种又是非常东方式的意境,跟刚才的火箭发射有个对比。

再接下来这万佛朝宗的意象用云勾勒出来。可以说是让这种开始快,后来慢的叙事节奏感,达到了一个张力的顶点。大招蓄势阶段完成。人间大炮三级准备,由这一段的慢动作,

势必会在后面加快节奏。

为了更好地挑逗观众,导演专门安排了两个反打镜头进行铺垫。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的配乐,是如何慢慢升级的,重音奏响的时候,就是反击开始之时。除了配乐、镜头运动变快,环境声变得复杂了,大招即发。这时候为了渲染此招的强大,仍然是用了火云邪神的反应镜头,几个表情和身体大特写景别突出效果。

这个时候的意境不是东方式了,又变成科幻片式的小行星撞地球了,各种想象力交叉爆棚。我们注意看出掌的时候,景别从大特写过渡到大远景,完整地表现出此掌牛逼。然后到大招的收势,声音、动作、景别的收势,这剪辑的节奏感着实好啊。

也许是周星驰太满意自己这招如来神掌,所以在《西游降魔》里,他又用类似的方式来了一下大招。当然这回是一个全方位的升级版,虽然这一段在分镜头上和人设上有些抄袭某游戏动画的争议,不过纯粹就效果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之所以说是全方面升级,就好比在大招的蓄势阶段,就已经搞得山崩地裂,上次的佛在云端出现,这次就在山上出现。然后双方马上就进行肉搏式的对决,看上去如来方面落了下风,但这也是一种常规的反衬,就像功夫里的星爷先被火云邪神海扁一通一样。

接下来声音变得安静,看惯公嗨课的你,应该就能猜到导演在这里会玩一个转折了,也就是说,大招真正的蓄势开始了。这次如来的出现真正升级到太阳系,比《功夫》里的云层又高出一个量级,我们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随着大招的使出,音乐和音效部分是如何加强的。

然后还是跟《功夫》里的手段相似,为了渲染大招之强,先要渲染对手之强,《功夫》里是用几个特写表现火云邪神,《西游降魔》里就是用特写和变身来强调孙悟空的迎战状态。一个意思。

那么这一个如来神掌的大招,在电脑特效上是比较用心的,我比较喜欢的一点是这一掌它由远到近,一步步强调出了掌纹里面的层次,并不断向掌心内部推进,进一步强调出这一掌的广阔与深远。有一种力道与震撼,这就比一般的特效更有想象力。

猩猩脚下大地因为压力而崩裂的情况,是不是也跟《功夫》里有点相似?

那么这一掌的落幅,也跟《功夫》一样,场面变得安静,同时也充满着一种禅的意味,所以说周星驰的电影,还是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值得把玩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作者风格。

武侠片里的神功

文/云中

如何把电影里的“武功”拍得好看,很多导演都有各自的绝活儿。今天我们就来看几部代表影片,首先就是《卧虎藏龙》。

这一段是讲述玉娇龙盗剑,特别要仔细留意一下李安导演,是如何展现街道的上下左右各种不同空间,并把它与轻功展现相结合的。

开始镜头是平移,但演员视线是看向上方。摄影机摇过来,冲突发生在镜头的最深处。然后很快,随着玉娇龙一个腾空,机位来到了房顶,变成了俯拍,空间感变了。高手神出鬼没的身形,以及傻站在原地的三人组,也说明玉娇龙的武功能轻松秒掉这几位爷。

接着是屋顶的机位,一个横摇,突然俞秀莲在画右出现。这回神出鬼没地换成了俞秀莲,暗示俞秀莲的武功也更高强点。这一段交手,是非常近的景别。不会让观众看得清具体动作,更多是让观众体会到交手的气氛。因为这段只是个引子,看得清的重头戏在后面。比如一会儿导演会着重拍的,就是屋顶追逐的戏码。

接下来这一段,也许是有史以来轻功拍得最好的段落。其中传统的鼓点配器自然是一大亮点,但摄影机的角度与运动,还有剪辑的功力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重音过后,这段追逐开始了。为了表现速度感,用的是中近景横向摇移,这是动。然后一个大远景,稳定地展现二人的身影,这叫动中有静。接下来又是动态跟拍,尤其图中这个屋顶的摇臂跟拍,从背后跟到侧面,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展示建筑屋顶的层次,不过拍这种镜头难度太大,所以时间也不会太长。很快摄影机又来到了地面,这种就是轻功调度的水平了。忽上忽下,忽前忽后,摄影机照顾到了观众的各种欣赏角度。这一点就比陈可辛在《武侠》里的轻功段落要强,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机的运动方向,还有人物在画面里的纵深和各种方位的穿插,非常的自由。

我们可以专门看看这个镜头,这是一个小小的长镜头。看看两个人物的调度和走位,还有摄影机的位置,简洁又到位地展示轻功的神秘性。

长镜过后,接下来四个小切换,很舒服的节奏和运动感。到了空地后,就开始第一轮的肉搏了,这一轮肉搏基本上就是正反打的方式,这回就让观众看得很清楚。

袁和平作为本片的动作指导,他的风格是非常有观赏性,但又很有技术含量。动作折解设计得既清晰又好看。这一个段落的动作重点是,玉娇龙几次起飞,几次都被拽下来。次次都不一样,挺有趣的。俞秀莲的武功和轻功设计,都是比较扎实稳重的,玉娇龙的设计是飘逸型的。两人在武功上有明显对比,也就是她们的性格对比。

《卧虎藏龙》先告一段落,我们来看看另一部影片。是完全不同的功夫拍摄手法,就是成龙的《醉拳2》。

《醉拳2》的武术指导是刘家良,他是南派功夫洪家拳的嫡系传人,最讲究硬桥硬马。他与成龙式的谐趣动作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影片让人过目难忘的“醉拳”。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这种功夫本身的精彩,导演在电影语言上也是力求以观众看得清看得爽为原则。基本都是全景与中近景结合,角度基本都是平视机位,镜头切换也不快。只在一些关键的致敌动作上,或者是特意强调的搞笑细节上,导演会用一些特写。

这里也是成龙电影里最常用到的道具结合武打,把这张长凳结合到动作中去。在打斗场面中时不时插入围观群众的评论音轨,除了搞搞笑外,也是一种节奏快慢切换的处理。同时让观众有一种自己也在旁边的参与感。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打架的场景,都是大平光,几乎没有日光造成的阴影。这就跟刚才李安的视觉处理手法完全不同。这种在摄影棚内把场景打得通亮的方式,也是让观众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像个舞台似的,并不追求摄影语言的光影造型效果。《醉拳2》这片子也是比较传统的喜剧功夫片拍法,包括一些插科打诨的喜剧段落。

看完《醉拳2》后,我们再往前回顾,说到电影里的武功,当然少不了著名导演徐克。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系列武侠片中,将功夫诠释得天马行空。我们就来说说徐克和程小东式的独特武功——《东方不败》。他们的整体风格是倾斜的摄影角度,多机位动作的快速剪辑,很帅气。

电影第一场戏就直接进入动作场面,冲突的双方变成了东瀛武士和东厂特工,这种怪怪的混搭感觉,一向就是监制徐克老怪和程小东导演的爱好。

我们来看开场后不久的这组打斗镜头,七秒钟一共用了九个分镜,节奏很快,视觉上很夸张。其中挥剑对应后面墙上一排爆炸点,表达出了一种隔空的剑气,这个跟上一集《笑傲江湖》的结局对决也相似。在《东方不败》中,这个剑气过后,人体会被夸张地一分为二,让人印象很深。但我们可以注意到地上是一滴血都没有的,这就让残酷的场面变得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其实也是为后面的血腥做一个铺垫。想到现在流行的什么手撕鬼子,我看也是抄的这些香港电影。

下面来看看东方不败的武功,也不知道是不是从这部电影开始,香港武侠片老是喜欢炸山炸水来彰显内功高超,搞得一个个跟小型核弹似的。林青霞一举手一投足,就是排山倒海,这种视觉效果一直延续到了她拍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也是这几招。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很挑剔很鸡贼的观众,也能看出不懂武功的女演员,要想演绝世高手的确很困难。比如这个镜头,你仔细看看她这跑步的样子,像是个有轻功的人吗?全靠那些沙和雾以及粉尘渲染了。

相比之下男主角的武功就高多了,《东方不败》的令狐冲,由许冠杰变成了李连杰,形象更加青春英俊。而且李连杰的武功底子

,也让他在耍独孤九剑的时候更加自如。这个离剑势简直像杂耍一样,让观众过目不忘。我们可以看看剪辑什么时候用慢镜头和大特写,来强调剑法之高,有些镜头还用了倒放的技巧来突出这个离剑势的特点,我们可以仔细琢磨琢磨。

武侠片里的大反派出场

文/云中

电影中的大boss,也就是大反派。本文主要从电影手法上看一看这些boss是如何亮相的,首先就是徐克导演的《七剑》。

这一段是讲述土匪头子风火连城的出场,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导演是如何渲染这个大反派的。一开始就是战旗飘飘、黄沙漫漫,很有气势,野气和匪气十足。

接下来,先是师爷的声音进入。报上土匪们这个月的抢劫业绩,然后就是俯拍一群奴隶在台阶上爬行,紧跟着就看到了师爷。这三个镜头的叙事空间,是离大boss越来越近,铺垫的作用。然后我们先听到了风火连城的声音,这叫先声夺人。

紧接着抛下一只肉腿,镜头并没有拍风火连城,而是拍上了他的头号打手爪哥洛。这也是一种侧面交代。接下来还是没给风火连城镜头,而是声音又出来了,叫二号打手毛狼。那么又给了毛狼一个镜头,通过渲染两个手下都这么变态,那么boss的变态程度,可想而知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含量,这就是铺垫的力量。

接下来,导演仍然没让boss出场,而是把镜头从女人摇到了一盘油腻肥腻的大肉肉上面。这时候导演又出了一个歪招,他给了大boss的手一个油乎乎的特写。通过女人——肉——油手,这三种特写交替,你也可以说这是某种蒙太奇,它传达了什么信息,风火连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甚至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观众都可以直观感受得到。

我们看到,导演还是没有拍大boss,反而开始津津乐道地拍起爪哥洛刀口上舔血来。为这场集合了犯罪分子、女人、大肉肉的戏,增加一点血腥味。我们还要注意风火连城用他那油乎乎的手指捅女人的嘴巴,就像对付他餐桌上的食物一样,仍然在侧面交代这个人物。接下来给了高丽女人一个大特写,惨白美丽的面孔,是为了反衬一会儿风火连城的脸部大特写,那么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铺垫,我们的大boss风火连城终于要亮相了。

这个亮相其实用了很快的三次剪辑点,是整个段落最快最集中的一次剪辑,接下来就是风火连城的脸部大特写,可以说是要把之前积累的剧力,通过这个特写和演员的表演,一次性放射喷射出来。出完脸部之后导演又利用了这把沉重的刀,我们注意听一下这把刀在出现时候的音效和使用时候的音效。包括这刀的造型,都参与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让大boss的出场显得张力十足。那时候孙红雷还没现在这么红,所以那种一惊一乍的表演方式,看着好像还挺有劲儿的。

看完《七剑》的大boss出场,读者有兴趣可以看看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着重注意一下导演是如何塑造土匪头子座山雕的出场,也是非常讲究,出场方式跟《七剑》有相似之处。

接下来我们看看大家很熟悉的周星驰《功夫》中火云邪神的出场。这个段落开始的配乐用的是马刀舞曲,这是描写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战斗舞曲,有一种紧张和热情的感觉,放到这个精神病院段落里,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氛围。而这整个渲染火云邪神出场的段落,能让人过目不忘,也是因为前后的一种反差感,前面的气氛造得越紧张和越煞有介事,后面的反差就会越强烈。

为了强调开始的神秘与紧张感,周星驰还用了不少铺垫的招数。比如脚步刚踏入时的风声与树叶,还有像外星人出现一般的天体异象。到了室内,阿星穿过了几个空间,但却一个工作人员也没有,整个病院的通道像迷宫一样,在光线上是蓝色与黄色光区交互出现,然后在狭窄的通道里,使用了广角镜头的前后移动跟拍,造成一种轻微的视觉变形感,表达恐怖的氛围。

这个段落的**点,就是如何强调并营造反差感。仍然是恐怖的配乐,还有铁门打开时沉重、冰冷的音效,这一切都是按着恐怖片的路数来走的。我们要注意到风格转换和反差出现时,导演特别用了几个快速的切换,来强调这种反差的形成。

门打开后,突然安静的音效,报纸的声音更加突出安静的元素,再加上出人意料的人物造型,奇怪的灯光反射,以及热带风情的配乐,惊悚片突然变成了喜剧片的效果。然后这种突然感一直延续到了下一场戏,从阿星的愕然过渡到大家的愕然,这是非常流畅自然的转场,这一段落的导演功力和剪辑节奏感可以说非常到位。把火云邪神的出场搞得神采飞扬,出人意料,起到欲擒故纵欲盖弥彰欲罢不能欲火焚身的效果。

看完了周星驰导演技巧的最高作《功夫》,我们再来看看武侠片中最牛的反派大boss之一——东方不败是如何出场的,还可以对比一下这片跟《七剑》的相同点。

先是一个远景的侧逆光大仰拍,紧接一个日月神救的扇子大特写。两种极端的景别营造出冲击感,接下来东方不败一直没有正式亮相。而是让手下一些跑龙套的吸引眼球,接着东方不败自己要亮相了,全是间接表现。大远景,男人声音,飘过的红衣服,迅速的大特写切换。开场最血腥的一个撕头镜头,这时候我们仍然看不到东方不败的样子。

接下来的仰拍大远景,把东方不败形象搞得非常的高高在上。观众的好奇心被吊到了最高点,心想您倒是给我亮个相啊。这时候片名出来了,我们还是没看着,得,那只好接着往下看了,这就是编导们的狡猾之处。

正片开始了,我们接着看东方不败是怎么亮相的。令狐冲和小师妹准备归隐牛背山,路上偶遇东方兄。这时候影片终于给出了东方不败的第一个近景,不过是戴着面具的,镜头时长很短,故意产生“惊鸿一瞥”的效果。这段镜头颇有点小两口一见钟情的意味。

现在这段是东方不败真的第一次亮相了。还是一个大远景,他站在树的顶端。东方不败总喜欢站在一个场景的最高处,彰显自己高处不胜寒。

下面这一幕东方不败连亮两次相,牢牢抓住了观众,其美形也跟他的男人嗓音形成外差。

好了,说完这么多武林大boss的亮相,你最喜欢的是哪位?

爱奴

文/谋杀电视机

楚原导演的《爱奴》,虽然是一部带有奇情色彩的武侠片,虽然在如今的眼光看来,影片总体上给人粗劣的制作印象,但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却用了很多高超的宽银幕构图摄影技巧,将当时狭长的“邵氏综艺弧形阔银幕”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an1-1

an1-2

an1-3

an1-4

为了让画面中的元素看着丰富,导演甚至在一些不怎么要紧的画面里,都会拿一些群众演员来充当构图元素,来增加画面感。比如an1-2里右下角的那位婢女,an1-4里站在最右边门角落里的三个家奴。

an2-1

an2-2

an2-3

an2-4

an2-5

an2-6

an2-7

an2-8

an2-9

我们再来看这段对话戏,一般来说,对话戏其实拍起来最简单,一个正反打机位就可以随便展开了,但是这种戏要拍出变化,其实非常难。楚原就做得非常出色,这出戏里开始有一堆人来平衡构图(an2-1),后来情节设计让随从们走了出去,爱奴起身后,通过走位和镜头运动,还是找到了新的构图平衡点坐下(an2-2)。之后的对话正反打切换,几乎没有一个镜头用的是重复机位。不仅如此,随着两人对话的深入,景别也在慢慢增大,而且每个镜头,都能通过人物走位调整到新的平衡构图(an2-3,an2-4,an2-5)。在这个特写镜头里(an2-6,an2-7),两人都侧对着镜头,人物说话和反应表情都是通过变焦实现的主体转换;同时,利用前景遮挡的原理,把画面中心焦点集中在露出的那部分(an2-8,an2-9),让你在看一场简单的对话戏时,都感觉得到形式上的丰富和变化。

除了双人对话,多人对话场景,楚原也处理得不在话下,比如这场四人竞价买春的戏里,无论机位怎么变,人物关系一直都不会乱,开头是每个镜头都有那四个买家(an3-1),一人出价后,会接一个剩下的人的反应镜头(an3-2,an3-3),再接他本人的中景(an3-4),人数从四个人最后变成两个人,卖家也会在双雄对决的时候,适时插入几个镜头,对话内容交代了几个人物的背景(an3-5),对话形式又暗示了他们的实力关系。能把一部电影做出这样的剧情张力,我想其他的缺憾都变得无可厚非了。

楚原的风格直接影响了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导演谭家明,而谭家明日后手下的一名副导演也成了当今华语电影界的标杆人物,他的名字叫王家卫。或许,发掘这些香港电影派系的源流,从中梳理出更多的美学脉络,才能提炼出我们去学习和保护的文化遗产。

天下无双

文/云中

在十几年前,导演刘镇伟还不像这几年这样拍片那么滥。他的喜剧一向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现在不少网络搞笑视频,其实很多招都来自刘镇

伟和周星驰。这部《天下无双》取材于民间传说,正德皇帝微服私访梅龙镇的故事,音乐改编自黄梅戏。但电影自然是运用了各种喜剧手段,我们下面试说一二。

这一段正德皇帝出走用了两种视听方式。一个是对比法,用的是镜头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就是用静场来突出喜剧效果。另一个是内心独白加比喻法。这个也是现在很常用的手法,我们一看就知道。皇上被抬走,是一种动态。跟刚才一直保持的静态有个对应,喜剧效果就从节奏间产生了。接着讲述长公主出走的段落,导演用的是新闻调查纪录片的风格,话外音旁白加些定格,以及案件多次回溯,造成罗生门式的扯淡效果。

刘镇伟的片子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在开玩笑中,时不时还有些浪漫的视觉元素,让喜剧的层次更丰富。比如《天下无双》中“啦啦啦”的配乐和外景。由于导演刘镇伟和王家卫是铁哥们儿,当年拍《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的时候就狼狈为奸,所以刘镇伟的片子经常拿王家卫电影开涮,这部《天下无双》从表现手法甚至连音乐都跟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某些段落一样。

搜出一堆兵器这种夸张的手法,以及弹琵琶打发时间这种现在语言造成的错位,还有穿越式的扫描机创意,正是港式无厘头的代表,也是被现在的网络视频抄到爆的桥段。

这一段梁朝伟被打着手心教训,突然又转到了一种浪子心声式的人生体悟。从不正经一下子变回了正经,刘镇伟好的喜剧经常有各种情绪交杂,你也分不清角色说的是真心还是玩笑,永远像个大小孩。追求一种笑着流泪的境界,就像他的《大话西游》一样。

这一段戏也是仿《黑客帝国》,但加入了导演自己的节奏感和喜剧感进去。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动与静的转换,音乐的搭配。

刘镇伟的电影,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想爱而不能爱”。影片再爆笑都好,总是有一个比较悲情的过程或结局。观众爱看个爱情片,不是爱看男女主人公怎么滚床单,而是爱看男女主人公怎么都很难搞在一起,但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搞到一起这个过程。而刘镇伟就比较擅长把这个过程拉长,除了搞笑的味道,还要加入苦涩的味道。

看这一段两人分手后伤心欲绝的戏,慢镜加音乐加梁朝伟的眉眼表情,倒影、构图、低调打光,恍惚间还有点王家卫的范儿啊。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一代宗师呢。看来刘镇伟和王家卫是好基友这件事情,毫无疑问了。

无间道2

文/谋杀电视机

《无间道》系列在港片当中的确属于上乘作品,原先大多数的港片都是重小场面轻大结构,

但《无间道》系列的剧本经过了不少打磨。可能是第一部的大获成功,让主创们在第二部里有了更大的野心和发挥空间。这部时长120分钟的影片,剧情结构的安排十分缜密。故事一开始,就用一起凶杀案来拉起叙事节奏,随后分别在25分钟左右、50分钟左右和100分钟左右抛出三个**,每次**持续时间大约从7分钟到15分钟再到20分钟,每次**结束后就完成一个年代的转换,拼凑出了一个异常工整的递进三幕剧式。

wjd1-1

wjd1-2

wjd1-3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结尾处的**处理,这场中港交接的戏,用新闻画面的解说音,配上警局内各个身份职级的警员更换警徽的场景,把一种历史的交替感和片中的人物命运转换叠加到了一起。

wjd1-4

wjd1-5

wjd1-6

在这个摇臂长镜头里,从西九龙警局更换警徽,之后拉后上摇到楼顶更换掉的紫荆花香港区旗,配上舒缓的音乐,带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wjd2-1

wjd2-2

wjd2-3

wjd2-4

wjd2-5

wjd2-6

wjd2-7

wjd2-8

wjd2-9

最后是房间内的新任大佬韩琛,穿着白衣背对着镜头望向窗外的烟花(wjd2-1),看着他自己和死去爱人的相片(wjd2-2),烟花映射在他忽明忽暗的脸上,带出了这个人物从哀伤到坚定情绪的复杂转换(wjd2-3到wjd2-9)。

wjd3-1

wjd3-2

最后,电视解说中香港的政治交接,与韩琛开门庆祝自己的荣登宝座组接到了一起,又多了一层似乎不能言说的意味。

影片也借着香港的和平过渡,带出了这些人物身份和道德的转换。因此不得不说,《无间道2》是一部极其注重故事架构的香港影片,值得一看再看。

中国合伙人

文/云中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向大众兜售成功学的电影,自然少不了土鳖变身高富帅的过程。影片用了不少经典的招数来众星拱月般烘托几位男主人公的地位。用各种或明目张胆,或潜移默化的手法,为片中的观众,也为影院的观众“洗脑”。

大学时期的孟晓骏,各方面高人一等。这个镜头首先就从人物身高上拉开了他与众人的距离。眼镜代表学识,手里的书象征权威,他的穿着也是最洋气的,整个造型帅气度不但不像20世纪80年代初期,简直快跨入了新世纪。红色的窗帘与白色的窗户也暗暗突出了处于画面正中央、穿着一身黄色系的主人公。

这个场景是成东青奋斗的起步之处,也是影片在光影处理上最讲究的一幕。首先窗外的镁光勾勒出了窗外的白雪和窗台上的雪,造成远景的层次感。中景处,众人的手电筒光照亮了处于画面正中央的成东青。注意看他身边那个圆形的光环,这显然不可能是区区的手电筒能形成的亮处或光圈,这是由一个预谋已久的聚光灯打出的光圈,它渲染着一种坚持理想的光环,不但是银幕上的人,银幕下的人也会形成一种“造神般”的心理暗示。

肯德基的这个场景明显也是为了烘托成东青的人气与威望,不但每一个人都对着他表示倾倒不已,更为过分的是——就连背景上的肯德基大叔都对着成东青微笑,他征服了一切!这种过于自我感觉良好的镜头其实说服力不强,我们都知道在肯德基这样聚众喧闹是肯定会被请出去的……

这个镜头,是成东青在南使馆事件中,被众人围攻的场景。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想说他有被人追捧的时候,也有被人叫骂的时候。但镜头其实还是在捧他啊,成东青仍然在身高上高人一等——甚至是两等。而且他处在镜头的黄金分割处,西装革履,四十五度低头沉思,构图更帅了!这种明贬实褒的态度,再次证明了导演对这个人物的立场。

而这种万人围观欢呼的场景,自然是把对这三个人的权势与地位捧到最高点。十分对衬的构图,舞台正中央的蓝色区域,集中着观众的全部注意力和崇拜。其实这个区域如果变成黄色会更显眼,但也会过于夸张,毕竟围观群众已经相当狂热。前景的暗场也是让整个画面光线平衡的关键点。

其实除去那些“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场景,倒是这个小礼堂中的场景让人印象更深刻些。背景的红与绿,再次衬托出孟晓骏米色系的身影,他又是处于画面的正中央,而前景的成东青与王阳正好与他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代表着三个人合作的开始。激昂的话语与空荡的礼堂对比,又预示着未来无穷的可能性。

风暴

文/云中

《风暴》片如其名,虽然剧情稍欠缺,但一波又一波狂风暴雨般的枪战、追车、爆破戏,让100多分钟的观影没有冷场。导演与摄影采用了大量俯拍角度——包括航拍、高空拍摄,容易让镜头显得大气,富于冲击力。可以说片中每场大戏都充斥着俯拍镜头,形成了一定的整体感。

影片有非常多从空中鸟瞰香港高楼大厦的镜头,一方面强调出香港的地域特色:高楼林立、空间狭窄,另一方面也是渲染动作戏的“奇观”,让片子更有“大片感”。比如这一场住宅楼的爆破,虽然明显是后期制作的烟火,但在大屏幕上看仍然气势十足。

《风暴》有大量的追车戏,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一头一尾的两次撞车。一次是故意,一次是“意外”。撞车从俯视角度拍,一来位置关系更清晰,另一方面视角的落差会更有冲击力。

影片在肉搏战上也设计得颇为精心,最夺人眼球的就是这场楼宇之间的柔道大战。镜头跟随着俯拍两人坠楼的场景,让观众提心吊胆。

在一些相对静态的场景里,导演也采用了不少俯拍的角度。这个场景是表现悍匪们在贼窝开会,广角镜头造成的线条夸张感、窗外的强光以及画面顶部的黄色吊灯,都为这一场戏增加了阴森压抑的气氛。

与悍匪们形成对应的是,警察这边的部署显得人多势众,训练有素(战斗力就相对菜鸟)。这个俯拍的镜头,纵深感体现了警察车队的气势,又突出了两条路交叉处身着黑装的飞虎队员。如果这个镜头高度降低一些,镜头内部v字形线条交会造成的冲击感就没这么强。

最后的中环街头枪战,应该是香港电影里绝少有过的大爆破了。导演用了不少角度与镜头尽情渲染,当然少不了最应该出现的高处大俯拍,虽然特效做得并不尽如人意,但这种展现大场面的野心还是值得肯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