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民政治参与
字体: 16 + -

第三章 社会化媒体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_二、公民微博政治参与

二、公民微博政治参与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会蓝皮书》中,微博曾被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并且中国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

正如大公网记者在《习近平:中共血统的传承与创新者》一文中指出,近十多年来,网络等新技术的兴起,话语权的个人化扩散,构筑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变迁动力。

相比于论坛政治参与,微博政治参与在力度上更强大。其“微结构”传播模式以及便捷、低门槛、互动特性,超越了论坛。如果说论坛政治参与是机械型的参与,那么微博算是有机参与了;如果说论坛参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开放的舆论氛围,那么微博则增强了参与者的互动,微博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的深入式发展模式。

(一)微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微博(micro blog),原意为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用户可以通过 web、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每次发布的信息内容被限定在 140 个字符以内,现已发展为多媒体网络交互传播形式。

(1)微博本土化及发展现状

微博目前在短时间内已经发展成为超过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互联网应用,社交网站用户对微博的使用比例高于整体网民,达到 56.4%,显示出两种应用的用户群体具有较高的重合度。而在两者的重合用户中,约四成用户表示使用微博的时间更长,另有 7.4%不一定,反映出微博已经抢走了相当一部分 sns 用户的使用时间。

2006年5月,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务,广受用户的追捧;在中国,模仿类似服务的“饭否”、“叽歪”、“嘀咕”等“中国式推特”先驱也相继发展起来。2009 年“7· 5”事件发生后,饭否网等因频繁出现**话题的讨论,被强制管理而导致停止运营。

2009年开始,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微博服务“t.***.com.cn”, “t”默认了对twitter的追随。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并立刻迅速发展。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就是微博,重要年度人物与事件微博,都成为该年度网民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新浪微博于2011年4月7日正式启用新的域名“weibo.com”,开启了微博发展本土化之路,降低了微博用户准入门槛。中国微博因其域名的本土化,使易用性增强,从而带来了用户数量的激增。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增长了5873万,增幅达到23.5%,网民中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6个百分点,达到54.7%。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用户规模的激增,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使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之一。自兴起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掀起了社会舆论新的波澜,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

(2)微博传播特点

微博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点对点的交流形式异步展现在网页上,通过140字的写作、即时传播、自主收发等方式,形成一个基于“点对面”及时传播的社会关系网络。其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纷纷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

传播主体的草根化。微博在其“微结构”基础上,为个人提供功能强大的个人独立平台,空前释放了个人在线活动的空间和自由,从根本上打破了个人参与社会传播的传统格局。同时,微博消除了“传”与“受”之间的界限,激发草根群体的创作和发表欲望。这些让草根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从而拥有了自己的“微媒体”,以前由精英掌控的媒体变成草根个体的传播工具,形成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格局。

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化。由于传播容量“140”字的限制,微博的信息量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但由于它打破精英的垄断,鼓励创新与个性的张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媒介的传播空隙,降低了新闻传播的准入门槛,使精英阶层的话语权下移,彰显了平民化的传播个性,让“沉默的大多数人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

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从微博参与形式与微博文本形式来看,参与者可以应用浏览、关注、转发、评论、发布等功能,实现“关注即参与、一键即生效”的参与体验,同时微博文本形式精简,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作为一个开放的互动信息平台,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公共议程单向设置的功能,而且通过整合其他媒体的信息,借助群体传播与多级传播的模式,将社会信息以多渠道地传递给社会大众。

因此,它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更多互动,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传播、表达的媒体平台

(二)微博信息共享对政治互动的强化

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利益与惩罚的交换过程,是从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来分析社会的,其核心概念是交换和酬赏。而这两种微观视角的社会范式认为选择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所有人类行为都建立在合理化选择的基础上,而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合理化,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报酬,人们所追求的报酬中大部分来自与他们互动的其他社会成员。

(1)实现信息交换

微博信息的短、快、鲜,最为受众青睐,微博的首要角色可以说是信息平台。那么,公民微博政治参与中的政治信息如何在这个信息熔炉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而这种交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化、贴近性、高效率的交换,从而实现信息交换。

第一,微博关注的选择性机制,使得政治信息交换更具人性化。微博的特点在于关注的自主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主决定关注对象,而只要关注了对象,就可以通过信息推送服务直接获取信息,这种交换在单轮的交换中并不能体现对等性,但这种差序的交换机制反而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有价值。特别是公民对政治信息的低追求和微博平台的娱乐性影响下,这种基于需要而获取的选择性机制更能够体现信息交换的人性化。

第二,微博平台的自主性,使得政治信息交换更具贴近性。只要开设了微博,每个参与者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微博广场,而参与者通过生产信息来传达自己的意愿;同时,有关政府机关或官员也可以开设政务微博来传达信息,并且传达公众想知道的信息。这样两个群体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换,使宏大主题微观化,同时也降低了公民参与的难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而使得政治信息交换更具贴近性。

第三,微博意见领袖机制,使得政治信息交换更具高效率。微博的低门槛、草根偏向使得信息泛化,甚至出现信息迷航,特别是对于较为**的政治信息的认知,对公众的信息辨别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意见领袖的参与,可以提高普通公民在进行微博政治参与过程中的盲目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培养一种公民意识,这种基于优秀榜样的他者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参与者的认知,从而提高政治信息交换的效率。

微博用户间的关系具有双向性,用户可以建立起一个强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

(2)强化政治互动

社会学有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四种理论范式。从个人的社会互动视角来看,社会互动论是从微观上来看社会,其主要观点为:连续不断的社会互动是构成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条件。社会互动就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而其核心介质便是符号和意义。

微博这一集符号和意义于一体的传播载体的出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互动,并且这种互动是有效果的、承载社会意义的互动,从而打造微博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而公民通过微博进行的政治参与可以强化政治互动。

第一,微博可以延展横向互动,增强政治参与的传播力。微博信息“中心—节点”的嵌入式传播结构,以及多个雪球齐进的传播路径,可以形成巨大的网络群,扩大整个互动的场域,同时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的大规模扩散。这种虚拟的人际传播模式,虽然感觉上“势单力薄”,粉丝与被粉者、关注者与被关注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可以拓宽“网底”,增强政治参与的传播力。

第二,微博可以激活纵向互动,增强政治参与的影响力。在传统社会科层制的影响下,政治信息的传播总是逐级传播,信息传播的时间长,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信息的损耗。编码者与解码者由于所处“场域”的不同,容易造成信息的扭曲性解读。而在微博这

一“场域”下,信息的流动能够通过即时互动而减少损耗,在同一平台上实现纵向政治互动,从而增强政治参与的影响力。

第三,微博可以催生意见领袖,增强政治参与的引导力。微博政治参与主体有草根和精英,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这种意见领袖在多元化的微博广场上是非常必要的。而普通参与者在弱政治效能感的支配下,也容易被在其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所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意见趋于统一,从而增强政治参与的引导力。

(三)伍皓“公车微博”:微改革的滥觞

微博政治参与有两大主体:一是公民,一是政府。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发展,政务微博发展也不断被政府列入电子政务建设议程。政务微博作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受到政府的支持及公众的认可。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综述突破6万,政务微博发博总数为31894816条,平均每个政务微博发博数约为531条。

2012年1月18日,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在2012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微博客是信息交流、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对于党政机关开设政务微博持积极支持。他还指出政务微博要实实在在为群众提供服务,不要搞形式主义的东西。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伍皓,被认为是国内第一个实名开微博的厅级官员。2013年大年初一,伍皓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公车牌号——“云g·99099”,这一大胆之举,在引来各方叫好之时,各种质疑声也将伍皓推向了舆论的漩涡。2月11日,伍皓对外表示,此次公布公车车牌号是他的授意,目的是禁止公车私用,欢迎大家监督(见图3-1)。他还解释:“这部丰田越野车是前任部长留下的,自己也仅在办理公务时使用”。伍皓的这一条微博引起和设置了“公车论”这一议题。反对者认为伍皓是在作秀,其目的是否是将其他官员拉下水,也有人质疑伍皓是否该拥有专车。支持者认为应当看到体制内此类改革的积极努力,不应过度苛责。

图3-1 伍皓求监督微博截图

图3-2 《河南日报》评论员王攀支持伍皓微博截图

图3-3 学者吴祚来反对伍皓微博截图

图3-4 伍皓再次声明微博截图

伍皓自己也觉得委屈,他公布的是“公车”,媒体宣布的是“专车”。但网民显然不这样认为,曾连续8年对于公车改革提出议案的政务微博达人叶青,也对这次事件开始了关注。他认为伍皓有勇气主动曝光自己的公车牌照是件好事。但舆论对伍皓的质疑属于正常的监督。伍皓的公车微博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2月14日,伍皓接受媒体专访,回应公车超配问题。从国家改革和“顶层设计”层面来谈这次公布车牌号的想法,并提出了“微改革”这一议题,他提出微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公开、透明、引入公众监督”。最后,伍皓认为“微改革”将改变中国、改变未来。公车作为“三公经费”之一,引起网民的关注在所难免也在情理之中。研究车改问题已有10年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建议,“关于副省级领导干部退休后配车配司机的问题,制度上可以灵活一点,采取多种方式,根据实际用车需要来满足需求,这也是车改的大势所趋。”

这次事件中,伍皓微博设置了两个议题,即开始的公车议题和后来的“微改革”议题。公车议题引领了媒体、学者、网友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关注。“微改革”议题则引起对改革更加深入的思考,即从宏大视角入手,来分析我们改革的方式和思路。在两次议题设置中,反映出伍皓较强的议题引导能力。微改革的议题不仅使伍皓跳出舆论的漩涡,反而引起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时至今日,这一话题仍然未见停息,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始终会提到伍皓的“春节礼物”——自曝车牌,可见这一议题的深远意义。

同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伍皓这位吃螃蟹的人,曾经做过记者、现作为宣传部长的他,知道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伍皓微博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进入年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人民网发布)十大公务人员微博中。虽然伍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多次关闭微博,但是很快就继续开通,因为微博是民众了解政府的便捷渠道。

中国的很多事情不能靠微博这一技术来改变,毕竟中国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技术与民主有着复杂的关系,库利说过印刷意味着民主,技术一定意义上可以慢慢推进民主。文明的车轮迈进,技术的力量已经得到昭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技术可以创造大发展、大利润、大智慧、大变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