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制度文明:从主体性到公共性
字体: 16 + -

第四编 情深与恩重_恩师,师恩

恩师,师恩

王俊博

人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遇到好的老师。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则直接长久地影响着他的未来。跟随老师所学习到的,是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每一个方面上的求真、求善、求美。在跟随老师编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3版)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一点点地梳理书稿,改正错字,修整文句,更新注释,力求做到文字简洁、准确、连贯、优美。在我们眼中,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文稿的完善,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做事的认真严谨与做学问的高超水准是一体的。为了最好地为夏甄陶老师编辑文集、开办学术座谈会,老师精思熟虑每一个细节,并组织我们一步步地展开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老师既统筹安排,又细致指导,把从全局的考虑落实到每一处,我们做学生的,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细细地了解和学习到了老师的投入和用心。正是在这里,我们明白了,对每一件事,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用心务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把事情办好。做事的态度来源于做人的原则,必须把严谨、认真和真诚奉为自己的准则,才能在做事、做学问中一以贯之地达到真、善、美。老师对自己的导师的关怀和用心,是为我们所钦羡的,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传承的。

做学问就是求学问道,在这条路上遇到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学生所渴求的。求学路上,良师是明灯,是温暖的火光,是光明的大道。跟随老师三年的博士学习,我由对学问浅薄鲜知到渐闻其详,老师带着我一点点进入学术之门。刚入学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为《光明日报》写作书评的宝贵

机会,在老师仔细修改我写的书评和每一次指导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老师写作的严谨,用词的精炼,表意的准确。阅读老师修改后的文章,犹如春风拂面,所言道理点滴浸润我的心田。在开始博士论文写作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有条理,有秩序,以系统的方式去完成庞大的写作计划。我也逐渐意识到,条理、秩序和系统不仅是做论文的必要准则,更是做事的必要原则。

老师组织的读书会也在我们的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跟着老师,我们一点点地学习着品读经典,耕犁着前人著作,翻找精神宝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细品前辈大师的思想蕴意,老师也慢慢向我们展开布满精义的画卷。读书会不仅仅是读书,而是老师手把手地把思想和方法教给我们。老师在不同的场合,常常告诉我们,讲话要凝练,表达要到位,这对我们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讲课发言,都提供了指导。

师母被我们看作是“副导师”,老师和师母既关心我们的学校生活,也关心我们的社会生活。每每遇到生活中的烦恼和迷茫,我们总是找师母倾吐心声。师母也总是倾心尽力,为我们着想,给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老师和师母扮演了家中父母的角色,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使我们感受到家的关怀和温暖。博士三年以来,在遇到自己人生的几道关卡的时候,老师和师母全心全意地为我权衡利害,思考出路。记得博士毕业那年,博士后入站突遭变故,眼看求学之路就要受挫甚至中止,在我那段内心灰暗无助的时候,老师和师母到处为我想办法,仔细分析,周详考虑,力图选择一个最好方案。在人生的这一重大关头,老师力

挽狂澜,多方努力,终于给我争取到宝贵的机会。对此,我只能加倍珍惜现在,不辜负老师和师母的一片苦心,以期在将来能够报答恩情于万一。

跟着老师,我们也慢慢学习以审美的态度看待生活。我们常常能听到老师和师母在闲暇时光外出旅游,有时是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时则是到国外领略异域风情。老师在旅游回来后,也常常给我们看拍的照片,介绍在旅程中新的发现。跟随老师,我们所学习的不仅是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还有如何生活。生活需要永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充实、有趣,富有意义。在跟随老师的点滴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一回事,只有恪守做人的准则,做事才能认真、完善,才能坚守自己的事业,也只有以这样的精神,才能在求学问道的路上不懈地和一贯地坚持自己的追求。

老师曾经赠给我们“十字箴言”:安全、健康、勤奋、平和、审美。这十字箴言为师门所熟知,并被我们奉为生活准则,这就是我们所承续的师门传统。老师还曾写过一首诗《时空与人生》:“时空变换,故我依然。事各宜时,急重优先。智慧运用,方寸之间。张弛有道,乐享天年。”其中我们所学习到的是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不随波逐流,注重智慧的品格。一日拜师,终生随师,跟随老师学习也不是短短学生生涯的几年,而是长期地、不断地跟随老师学习为人处世和求学之道。对我来说,师恩不仅仅是老师之恩,也包括父母之恩、知遇之恩、前辈之恩。正是这种恩情,老师才是我们一生的恩师。

(作者系郭湛教授2010级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