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字体: 16 + -

第三章 吉林省高校党建的主要成就_第一节 理论先行,思想建设成绩斐然

第三章

吉林省高校党建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高教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了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校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节 理论先行,思想建设成绩斐然

吉林省高校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师生的头脑,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了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吉林省高校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政策,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员工,牢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一)加强了广大师生的理想信仰教育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基本方向,培养师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吉林省高校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师生,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广大师生对科学理论能做到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一步正确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培养了广大师生的远大理想。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培养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吉林省高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多渠道帮助师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使广大师生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旋律,培养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吉林省高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所有专业课的教学中,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继承发扬了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优良传统,树立坚定了广大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培养师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吉林省高校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设立了道德讲堂,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注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学习生活之中,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引导广大师生坚持知行统一,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二)巩固和拓展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1.多渠道搭建平台。吉林省高校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堂、报纸、电台、电视台、学报、校园网站等媒介作用,坚持传播先进文化,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吉林省高校大多都成立了党校,利用学校党校对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使党校成为了党员队伍培训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成立了理论社团,广泛地学习、研究、宣传科学理论,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党组织的独特政治优势,通过主题党日、新党员宣誓仪式、社

会实践、学雷锋、青年志愿者等渠道,使广大师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用好用足新媒体。吉林省高校主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做到了党建工作进网络,开设了“红色在线”“先锋”等专题网站,建立了微信、微博,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师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思想发展,借力新媒体新平台,拓展文化红色地带,主动融入师生关注度高、使用频繁的网络社区,唱响了网上主旋律,增强了吸引力,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广泛凝聚和传播了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3.提高舆情研判水平。吉林省高校注重加强舆情监管力度,密切关注舆情的新动向新趋势,加强舆情监测、分析与处置,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舆情搜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建设和掌握了可信、可管、可控的意识形态阵地,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认识水平和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

(三)积极占领网络文化新阵地

1.明确目标,着力构建网络文化工作新格局。吉林省高校普遍成立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把网络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构建了一个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的网络文化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大平台,打造了一支集教育、管理、技术、研究于一体的专兼职网络文化建设团队,建立了一套网络文化育人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批成熟、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网民。

2.创新机制,激发网络文化工作新动力。吉林省有的高校将发表的网络文章纳入职称评选条件,在“先进工作者”评选中设立网络文化育人专项,将网络文化育人纳入基层单位目标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学生工作团队考核中,将网络文化活动纳入到学生组织的评选评优,出台了网络文化建设支持计划、网络文化建设课题申报计划等,做到能够划拨专项资金,对优秀的网络名师、网络平台、研究课题等给予支持。

3.整合资源,构筑网络文化工作新阵地。吉林省高校以服务功能聚人气,以育人功能树正气,建立了研究平台,对大量论坛、社交平台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形成当前社会和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热点分析报告。在移动平台进行了党校学习、支部活动、支部会议等,建立了“诚信档案”系统,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荣誉感,传递榜样力量。

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得以落实

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探索,吉林省高校能够认识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在教书育人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吉林省高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大力加强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把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平时表现结合起来评定学业成绩。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教育功能,通过专业课程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勤奋踏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品质,克服学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月、“五四”“七一”、迎新生、学生毕业等重要节点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提高了大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二)在管理育人方面,建立健全了组织工作机构

吉林省高校相继成立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党委书记任主任、分管校领导任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形成了上下一心支持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通过相应制度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从入学至毕业,既抓主题教育活动,又抓教室、寝室、食堂、实验室、运动场、假期社会实践等日常细节教育,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并养成习惯,后勤服务人员用优质服务感染学生。有的高校还充分发挥关工委以及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团学组织的教育功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三)在服务育人方面,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氛围

有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导师制,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深入细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交友、择业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建立了特殊群体帮扶制度,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困难学生资助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把学校的温暖送到学生的心坎里。

(四)在实践育人方面,注重知行合一

有的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管理和考核,规定课时,计算学分,并与共青团暑期社会实践结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团委共同组织实施,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通过下基层、进村寨、进农户,与工人、农民同吃住、同劳动,领悟了生存与生活的真谛,培养了务实与勤劳的品质,锻炼了坚韧与进取的意志,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五)在活动育人方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吉林省高校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活跃第二课堂,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技、文化和艺术、校园社团活动,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品位,积淀了社团底蕴。通过组织师生员工向灾区捐款捐物、开展敬老助残以及各种公益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得以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高校始终非常重视“两课”教育,不但把“两课”教育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高校还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普遍成立了马列教研部(室)、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研究中心,推动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党的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形成了课题教育、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党团和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体系。各高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大力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增强了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大力开展了对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和素质拓展,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体系完整、覆盖面广的特有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舆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可以说,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形势总体健康平稳,高校师生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主流积极向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充满信心。

四、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得以加强

吉林省高校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管理队伍,才能保证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扎实有效推进,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吉林省高校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准入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基本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重视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队伍以及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把他们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加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问题提到重要位置,对辅导员的性质、特点和身份做了新的定位,确保了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出台了相关政策,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的较为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