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字体: 16 + -

第二章 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环境解析_第四节 吉林省高校党建的现存状况

第四节 吉林省高校党建的现存状况

高校作为汇集人才、知识、信息的多层次、多序列、复杂的组织系统,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能,高校的这种组织特性和运行规律决定了吉林省高校党建的独特优势。

一、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优势

(一)学科与人才优势

高校的组织特性之一是其学科性。在高校,学科既是指一定领域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又代表着一种专门化组织。在高校,有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哲学等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依托相关人文社会学科,以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支撑,形成了明显的党建工作优势。高校还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汇集了同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学者,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理论研究基础雄厚,实践研究成果丰富,培养了一大批本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吉林省高校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思想理论教育和党建研究的主渠道作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认真总结、研究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着重研析党加强组织建设、善于学习的历史经验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用优秀文化培育,努力让党员干部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知识与信息优势

高校在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理论等知识教育方面具有优势,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是重要的知识生产源和集散地。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吉林省高校的使命就是依靠学科与人才优势组织知识生产,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而这正是高校党建所追求的目标。充分利用吉林省高校学习教育资源丰富、知识密集、信息流畅的独特优势,建立教育培训基地,把自己的学科优势与党员干部培训需求有效对接起来,打造品牌项目,建设精品课程体系,与党校、行政学院等教育机构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相互促进,努力使吉林省高校在探索党的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先行者和示范区。

(三)环境与氛围优势

高校以传承和创新知识为己任,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党的建设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证,为党员学习创建平台,使学习更有效

吉林省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社团组织、校外各种机构与志愿者组织,拓展学习的方式,在浓厚的学习环境下,形成了爱学、好学的学习局面。“两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优秀的教学方法、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他们将理论政策讲透,将理论脉络理清,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党校定期开展的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党员的培训教育,为高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党员,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党组织开展的“红色之路”革命传统教育、“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政治素养;国家、省市以及高校组织的各类项目课题、科技竞赛活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正是高校党的建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吉林省高校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网络、壮大的党员队伍,有传播科学、创新理论、塑造精神的优良传统和氛围,有知识高度密集、人才高度云集、信息高度聚集的独特优势,有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科技手段,有高效运行的教育教学组织系统和机制、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党的建设应该义不容辞地走在前列。

二、吉林省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

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吉林省高校党建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一)在高校党建工作的认识上自我满足

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吉林省高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个别高校党的建设却不均衡,少数党组织和党员只停留在对党建工作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上,把党的建设看成一种权宜性的活动,尤其是对高校党建的科学内涵和意义的认识需要深化,将党的建设理解简单化,特别是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组织学习,目的上仍停留在“拿文凭”“拿证书”和应付岗位需要等短期利益或效益上,单纯把党建工作看成是谋求某种个人需要的自主行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是党的一种领导方式、管理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领导理论和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人为地将党建工作的目标狭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不强、水平不高,满足于以往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二)在高校党建设工作的范围上自我划限

在少数高校,把党的建设人为地划定在某种圈子内,似乎党建工作成了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等特定部门和人员的“领地”或“专利”,不属于其他部门和人员可以涉足的地方。这种自我设限、自

我限制的倾向,使高校党的建设一方面难以形成多方位、全过程意义上多方关心、多方参与的格局,另一方面则很容易造成与其他方面工作,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矛盾,直接影响高校党的建设局面的拓展。自我划限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使高校党建工作的覆盖不到位,造成了在一部分高校党建工作不能完全落实到基层,表现为面上活动多、“点”上活动少,上面活动多、下面活动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和作用不甚理想。

(三)在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上自我封闭

个别高校由于过多地强调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区别,忽视了党的建设与诸如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学校发展建设相互的联系、渗透和融合。自我封闭导致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自我束缚,党的建设理论内容在高校的运用还缺乏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看上去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特色,但实质上都是围绕传统的工作、教育培训思路和方式展开,注重对操作技能、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法单一,手段载体落后,面对社会形势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发展趋势,以往开展工作的一些方法、手段以及活动载体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使党建工作缺乏实践的广度。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受经费、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理论学习只能用老办法、老套路,学习教育的节奏感不强,与形势发展不能合拍,诸如高端讲座、理论对谈、辅导报告等比较多的载体活动开展不多,网络宣传、电化教育、手机信息传播等现代化手段运用不够;开展的一些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过分注重声势和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够,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通俗化不够,在指导实践、服务大众上有一定差距。同时,教学力量的薄弱与党员岗位类别的繁多,也使高校党建工作捉襟见肘,大大削弱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四)在高校党建工作的作用上自我不强

高校党的建设,党员干部是主体。只有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把“要我工作”转变为“我要工作”,高校党建工作才能赢得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少数党员干部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作动力不足,作风不扎实,学习氛围不浓,为工作而工作,把党建工作仅仅理解为是学校党委和领导的要求,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和需求,更多的是被动工作;个别部门和单位把党建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还没有摆到重要位置,没有具体的目标措施;部分党员干部认为抓党建工作不好抓、抓手少,不易出什么政绩,所以就应付了事;个别党员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造成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两张皮”,大大降低了党建工作的效果和效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