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之二
字体: 16 + -

第7节 折箩

    tue apr 28 16:44:12 cst 2015

    前不久,五岳市市直机关医院组织了一次老同志集中体检,对象是市直机关正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和现任同级别干部六十岁以上的直系亲属,体检结束后,还给每人注射了一支人免疫球蛋白。近年来,上层社会很流行注射这种血液制品,将其当作提高抵抗力、增强体质的不二神器,虽然价格昂贵,也在所不惜。上个月,五岳市一位刚刚退休的前市委常委听朋友说注射什么“球蛋白”有益身心,便向自己的保健医生提及此事,医生汇报给市直机关医院领导,领导很重视,专门采购了一百多支,借体检的机会给老同志们注射,如果效果好,打算今后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来这么一次。

    然而,这个本应“内部掌握、防止扩散”的消息还是很快走漏了,市直机关的中低层干部们不干了,这不是搞特殊化么,凭什么他们有我们没有,也吵着要注射“球蛋白”。这下市直机关医院傻眼了,粗粗算了算,几大机关大院内全部六十岁以上离退休干部和干部家属有上千人,要是每人都来上一针,别的不说,这笔钱医院首先就掏不起,人免疫球蛋白一支至少三百元,这还得是从正规渠道拿货。

    没办法,院方只能和大家协商,“球蛋白”实在是没有,要不然每人来一针“复合维生素”得了,这个也不错,防癌,还能护肤、治脚气,而且便宜,两块五一针,管够。中低层干部们坚决不让步,少糊弄我们,我们不要维生素,我们家有的是别人送的“黄金搭档”,“维a和锌搭档,维c和铁搭档,维d和钙搭档”。我们就要“球蛋白”。这些人虽然级别不高,但也不是平头百姓,更何况“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尤其是一些退休前有望升上正处而最终没能如愿的人,领头闹得最欢,还扬言要把事情捅给省纪委。

    医院见实在摆不平,只好上报给市直机关工委,工委也拿这些人没辙,报给市委,市委又报给常委会。常委们反复磋商,最终妥协,不就是“球蛋白”么,打就打吧,就当给大伙儿办福利了,为此,还专门从财政机动资金中划了一笔钱。钱虽然有了,但麻烦还是没有最终解决,我国对血液制品的产、供、销管制很严,人免疫球蛋白不是有钱就能买的,更何况这次根本不是用作医疗,而且一下就是上千支。思来想去,市直医院只能花高价从药品黑市中购买“球蛋白”,其中相当一部分出自“华莱制药”。

    从理论上来讲,血液制品在出厂时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检疫,提供血浆的浆员亦需定期接受全面健康检查并持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供血浆证》。然而,对于像“华莱制药”这样的非法血液制品生产商来说,这些规定都只是摆设而已,“血头儿”手中那些卖血者的健康状况根本无法保障,汪龙诊所里的病人更不必说。尤其是市精神病院的那批患者,血液中各种神经递质指标与健康人差异明显,更重要的是,他们并非单纯接受“放血治疗”,同时还在服用大剂量精神类药物,要知道,这些药物可都是高蛋白结合性的,而血浆中所含蛋白,恰恰是血液制品生产所需的原料。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一种吃饭的方法叫做“折(音‘遮’)箩”,也有称“合菜”、“渣菜”的。所谓“折箩”,就是将上一顿吃剩下的各种菜品不分种类混合在一起,凉食、简单加热或粗粗烩炒,配以主食,不同食材交相辉映,产生一种奇特的美味。过去,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不高,剩菜剩饭舍不得丢掉,“折箩”应运而生,直至今天,某些乡村还保留有类似习俗,凡遇红白喜事,主家会将聚餐剩下的菜肴做成“折箩”送给亲戚朋友。事实上,血液制品的生产方式也和“折箩”有些神似。按规定,厂家的每一批次生产,都会将上百、甚至上千份采自不同供体的血浆混合,再从中萃取白蛋白、球蛋白等制品品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品质的均匀,和酿酒中的勾兑类似。

    此次,五岳市市直机关医院从黑市购买的这批人免疫球蛋白,其中一部分刚好是用汪龙诊所中精神病患者的血浆“折箩”而成。这批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有分裂症、妄想症、狂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等,所用药物也五花八门,如今,这些结构、机理、疗效均大相径庭的精神类药物都“折箩”到了“球蛋白”里,又随着“球蛋白”注射到了市直机关离退休干部和干部家属血液中。旧时,大城市里有些小饭铺专门到大饭庄廉价收购达官显贵们的残羹冷炙,再做成“折箩”卖给劳苦大众,而现在,这个过程被颠倒了过来,轮到达官显贵吃劳苦大众的“折箩”了……

    经反复斗争,市直机关各大院中的老同志们终于一视同仁地注射了梦寐以求的“球蛋白”,美滋滋地回家了。起初几天,大伙儿普遍反映感觉不错,神清气爽,耳聪目明,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作用使然,就算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他们很可能也会感觉爽歪歪。可过了些日子,一部分人渐渐感到有些不对劲,典型的表现是,遇到该感到高兴的事情时,自己总是高兴不起来,甚至有些沮丧,反之,遇到该难过的事情时,反倒常常有欣喜的感觉。这种现象临床上称作“情感倒错”,属于情感协调性障碍的一种,常出现在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双相障碍或创后应激障碍患者身上。

    一周之后,老干部们的“情感倒错”发展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