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启元
字体: 16 + -

京华之夜 第一百二十三章 旧年故事的后半段(三)

    其实细论起来,老太尉所说的齐王与淮王,应该算是白夜的大爷爷和二爷爷。

    但很可惜,听完老太尉的话后,白夜对这两位已经故去的爷爷,真的提不起丝毫的敬意。

    这俩货也太蠢了吧!

    究竟是何等的迷之自信,才能让这俩货在没有重兵的保护下,就敢贸然出现在洛阳城里。

    这绝对是标准的老寿星吃毒药——嫌命长!

    换位思考,若白夜身处郑昭博当时的位置,就算不把这两位王爷伏杀,也要牢牢控制住这两个送上门的经验怪,以便能更有力地独掌大权。

    这两个王爷纯粹是自己作死,不值一提。

    不过……

    白夜看着老太尉,问道:“再怎么说,这两位王爷也是徽宗皇帝的嫡系血脉,郑昭博就这么将他们两个给杀了,难道不怕引起公愤吗?”

    “公愤?”

    老太尉冷冷道:“当先帝被北蛮子的先锋部队给吓死在徽安门的时候,郑家就已经注定要完蛋了……

    当时若非禁军还没走远,及时回援击退了北蛮子,恐怕郑家满门就要沦为亡国奴了。”

    “郑昭博已经尽丧民心军心,若再不以强硬手腕镇压,那就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还在乎什么公愤?”

    乱世当用重典。

    在局势如此混乱的情况下,郑昭博的所作所为谈不上合适,但却是走投无路下的疯狂。

    于是,白夜又问道:“那在两位王爷被杀后,郑昭博就如愿地拥立少帝,总摄朝政了吗?”

    老太尉不动声色地回答道:“事情哪儿有这么简单?”

    “皇帝登基是何等之大事,怎么可能潦草行事。

    就算形势危急,郑昭博多少也得做做样子,必须要让少帝三辞三让,焚香斋戒,为先帝祈福超度。”

    “不过,当时北蛮子已经攻破了北方三大关,皇帝折殷御驾亲征,朝廷有一堆大麻烦要处理。”

    “在这种时候,虽然少帝还未正式登基,但朝廷的行文已改用了新的年号,并且给先帝上了庙号……”

    白夜听到此处,内心却忽然狂跳不止。

    他突然想起,从相府地下密室找到的那纸陈年调兵之令。

    而那张盖着兵部左侍郎官印的调兵令上,落款处却正是少帝的年号!

    白夜脸色微变,感

    觉笼罩在历史迷雾里的真相,正逐渐揭开了面纱。

    而老太尉仿佛没察觉到白夜的神色变化,犹在说道:

    “老夫当时身为朝廷的兵部左侍郎,屡次上书要率领禁军精锐,拒北蛮子们于兖州之外,务必不能让洛阳陷入重围。”

    “只可惜,郑昭博因为先父的关系,对我猜忌颇深,宁肯让几十年没上过战场的族弟统兵,也要把老夫死死摁在洛阳城里。”

    兖州位于洛阳所在的豫州以北,面积只有豫州的三分之一大,但却是中原大地北方的屏障。

    而老太尉在谈起这桩往事时,语气里不自觉地流露出几分怨恨之意。

    由此可见,即使时间过去了近二十年,老太尉对此仍旧不能够释怀。

    白夜对此也不禁心生感慨。

    坦白来说,郑昭博这种任人唯亲的行为,若是放在平时,必然会惹人非议,但总归左右不了大局。

    可在大周皇朝风雨飘摇之际,郑昭博这种不唯才而唯亲的做法,无异于是加速了局势的崩溃。

    白夜看着老太尉悲痛的眼神,就已经知道郑昭博这样做的结果是如何。

    “整整十万的禁军精锐,刚到兖州,还没稳定住局面,就被郑筠兵分三路,一步步落进了北蛮子们布置好的陷阱里去……”

    “松山之下,北蛮子动用了六万骑兵对我大周禁军分割包抄…整整十万大军,逃回来洛阳的不足三万人……”

    “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听逃回来的人说,袍泽们的鲜血,将松山下的黑土都给染红了,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碴子……”

    白夜闻言,忍不住动容地叹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

    老太尉有几分气愤道:“你说的不错,松山大败,归根到底,败在了郑昭博识人不明上。”

    “可当郑昭博的族弟郑筠随残兵逃回洛阳后,郑昭博却只象征性地削了对方的都督职位,仍让对方统率京城残存不多的兵马。”

    “并且,眼看大事不妙,郑昭博准备让少帝提前登基,然后带着少帝和朝廷逃到建康去……”

    建康城位于江南之地,是大周朝三大雄城之一,亦是大周朝的南都,与楚国国都江都城隔江相对。

    江南繁华之地,钱粮充足,郑昭博准备将朝廷南迁的做法看似高明,实则是取祸之本。

    自古以来,得中

    原者得天下。

    若是让北魏取了洛阳城,那大周皇朝就失去了正统。

    即使能暂时偏安江南一隅,但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这一点,白夜相信,能够位列朝堂之人,不会有看不清楚的。

    只不过,奈何有些人选择性地失明。

    郑家父子两代人皆为朝廷左相,百官之首,在朝中自然党羽众多。

    因此,当郑昭博匆忙提出要南迁时,尽管反对者众多,但终究被党羽们和郑太后联手在廷议上通过。

    老太尉冷声道:“当时年节还没过完,郑昭博就迫不及待地将大行皇帝的梓棺运入了陵寝。

    并且,要在正月十二这天,让少帝在先帝灵前正式登基,而后携百官南下建康……”

    万象元年正月十二……

    白夜闻言,眼睫骤然微微跳动。

    这个日期,正是调兵令上日期的前一天!

    白夜微微低下了头,听老太尉不加掩饰道:“当时老夫已经连续称病了几日,所以当朝廷通知老夫去参加城外的登基大典时,老夫依旧请了病假。”

    白夜闻言,暗想:既然郑昭博已经下定决心要抛弃洛阳城,自然巴不得于庆之留下来陪葬送死。

    所以,当郑昭博听闻于庆之拒绝出城的消息时,估计心里不知得有多开心。

    果然,白夜听老太尉冷笑道:“郑昭博在得知老夫卧床不起的消息后,在少帝登基大典的前天夜里,特意让郑太后给老夫下了懿旨。

    说让老夫在府里好生养病,轻易不要出府,以免病情加重……”

    白夜闻言,却是不易察觉地微叹一声。

    他终于明白,郑昭博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了。

    对方…太过于自大了!

    诚然,当时的于庆之还不是后来权倾天下的太尉大人,但毕竟也是前任大都督于重的独子,在当时的军方中有着强大的人望。

    面对此等人物,身处在郑昭博的位置上,就算是多么小心提防都不算过分,又怎么能放任对方脱离自己的掌控呢!

    站在后世者的角度上,白夜当然知道郑昭博最终没能去成建康,而是在洛阳城里,连同郑家满门被送去了阴曹地府。

    所以,决定了大周朝历史走向的那场变故,极有可能,就发生在正月十二这天!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