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我有一剑为天举
小年夜,太陵城卢景枢约了朱大元去聚仙楼喝酒。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便要置办年货准备过年,卢景枢也要开始准备离开太陵。
这顿酒按卢景枢的说法虽然只是年夜饭小聚,但对他们两个从小就开始一起花天酒地的死党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离别酒。
大厅内人声鼎沸,兴许是因为过年的缘故,今天来酒楼吃饭的客人都格外的大方,只要跑堂的伙计上菜的时候说上几句吉利话,那些客官就绝不会吝啬从自己口袋里掏出几两碎银递给那小跑堂。
两人在二楼的靠窗处坐下,跑堂的伙计眼力见儿极好,立刻跑过来朝二人拜了年。而后,卢景枢要了一壶叫做朝露的清酒和几样酒楼的招牌小菜,同时还不忘赏了那小跑堂一锭不小的银子,小伙计把那银子掂在手里,差点没高兴的咬一咬那锭银子。
卢景枢临窗眺望,大半个太陵城的灯火辉煌尽收眼底。市井巷弄,人来人往,光怪陆离,好似天上人间。
“小年夜不在家过,你爹不会骂你吧?”卢景枢收回视线轻笑道。
“和枢哥儿一起出来,我爹也不敢说什么,最多是我娘回去啰嗦几句,不打紧。”朱大元憨憨一笑。
卢景枢摇头笑道:“你爹娘的年纪也都不小了,以后少惹他们生气。其实你不知道,有时候我挺羡慕你的,至少还能有娘在耳边啰嗦。我啊,可是想挨骂都没那机会了。”
“这有什么好羡慕的?我娘要是知道枢哥儿你这么说,一定又要唠叨我了。”
“唠叨你,那是为了你好。”卢景枢嗤笑道。
朱大元抬头看了眼卢景枢,有些莫名地伤感道:“枢哥儿,我感觉你好像变的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卢景枢讪笑道:“人都是会变的,就像你小时候敢穿着开裆裤满大街跑,可现在你还敢吗?”
“那哪儿行?。”朱大元连忙摇头道。
“那不就得了?以前我是因为怕死,那副样子也是装给别人看的。可出去了以后才想清楚,与其被困在这牢笼里生不如死,还不如去拼一把,指不定哪天拼赢了,就不用再继续忍着了。”
朱大元低下头去,有些闷闷不乐道:“可枢哥儿你走了,去青楼就再没人给我撑场子了,我就你这一个哥们,你不罩着我,我还能指谁去?”
卢景枢立刻斜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场子都是自己赚的,既然知道自己是草包一个,还不赶紧去多学几个字、多背几句诗?”
朱大元翻了个白眼说道:“我爹说了,书生误国!学字可以,让我背那些书生无病呻吟的诗,我可坚决不干。”
卢景枢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朱大元,他循循善诱道:“谁说只有书生才能作诗?南唐大将魏继阳不也是写了无数首的好诗吗?那一首《塞下曲》可谓是惊世之作,你真该多学学那种范儿。”
谁料朱大元见缝插针地说了句:“所以南唐灭国了。”
“滚,一天到晚没个正形。”卢景枢气势十足地说了一个滚字,却让朱大元笑得合不拢嘴。
“嘿嘿,还是这样的枢哥儿亲切。”
卢景枢被气的无言以对。
他听兄长说过,魏继阳熟读兵法,深谙阳谋,更是因为写得一手好诗而闻名天下。当年梁唐两国在乐关一战,若非唐王存了求和的心思下令撤军,魏继阳只需再围攻乐关半个月,死守在关内的梁军便要断粮。唐军攻下大梁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之后唐之所以被梁所灭,说到底还是其未能在唐王面前坚持自己的主见,致使唐王放虎归山。
卢景枢忽然从这件事想到他大哥卢承渊,想到当年大哥迎娶大唐公主时的场景,想到他一手掀起的那场政变。又联想到自己若去了北陵,又能否做到像大哥那样卧薪尝胆?
生于帝王家,自有帝王苦,此事自古而然。
卢景枢神情淡漠,并未在表情上表露出什么。他正要另起一个话头儿,忽然听到屏风外热闹了起来,卢景枢十分好奇,将头探了出去,只见很多人凑到了自己二楼拐角处的一张桌子旁,里面更是被人群围得是水泄不通。
卢景枢伸手拦下一名正要往内圈挤的书生,恭敬地问道:“请问里面有什么事,这么多人围在这儿?”
那书生本有些不耐烦,但看到卢景枢的衣着打扮还是耐着性子说道:“你不知道?江南大儒叶知秋、叶老前辈就坐在里面,这不大家都想着把自己的诗递上去让叶老前辈看看,收自己做个关门弟子什么的。再不济哪怕是让叶前辈指点一两句也是好的啊。”说完那书生便再度钻入人群。
卢景枢忽然默然,当初他忽然消失,如今又出现在大梁。他知道,这位以儒士形象做掩饰的中原超一流剑客,今日是来向自己索要答案的,卢景枢想了想,随后站在人群外无奈地笑了笑。
这样的出场方式还真是符合他的性格啊。
“小二。”
“来了来了,客官什么事?”
“去帮我去取纸和笔来。”说罢,又扔给那店小二一锭银子。
“好咧!”店小二眉开眼笑,连忙地将银子收好,去管掌柜的要来了笔和纸,恭恭敬敬地递给卢景枢。
卢景枢行云流水,在一张宣纸上挥笔而就,随后将那张宣纸叠成小块,连同着一张银票塞给那店小二。
“小二,只要你能把这张纸条送到最里面那位老先生的手里,这一百两就是你的了。”
店小二听的目瞪口呆,缓过神来后,高呼一声“好咧。”低头看了眼手中的银票,埋头便朝人群中挤去。
而后卢景枢走回包间对朱大元说道:“走了,这儿太吵,咱换家吃。”
朱大元疑惑道:“外面在干嘛?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人?”
卢景枢披上长袍轻声笑道:“啥事没有,一群穷书生在互相显摆罢了。”
………
“去去去,都一边去!”
说到底,那店小二还是要比那些书生要强壮些,几个挡在他前面的,都被他推搡到了一边儿,隆冬大雪的小年夜,好说歹说终于摸到了人群的内圈,但店小二却愣是被挤出了一身汗,
店小二挤进内圈,看见一名老者发须皆白,身披青色长袍,坐在角落里旁若无人地品着茶。也不知是出于礼貌,还是因为桌上放了柄长剑的缘故,那些渴求叶老指点一二的太陵书生也并未蜂拥在老人的身旁,只是远远地观望着,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
店小二拿了卢景枢的银子,也顾不上其他,见周围没人敢上去,竟是那些卢景枢给他的宣纸像上菜似地送到大儒叶知秋的面前。
店小二挠了挠头,也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个不似凡俗人物的老人,只是以老先生称呼道:“老先生,外面有位客官让我把这张纸给您送来看看。”
此话一出,让周遭费劲心思挤进来的书生都皱紧了眉头,什么人竟然敢对叶老前辈如此无礼?不亲自来请教也就罢了,让店小二送来,还只说是让叶老前辈看看?你以为你是谁?
正当十几名太陵书生和周围看热闹的人议论这人是谁的时候。
叶知秋却出乎意料地放下了茶杯,转头轻笑着对那店小二说道:“我不看,你读给我听。”
店小二一脸地难堪道:“老先生你就别难为我了,我没读过书,不认识字的。”
叶知秋和蔼地看向众人轻声笑道:“那可有人愿意为老夫读一读这张纸上的字?”
“叶前辈,我来吧。”一名书生毛遂自荐,上前一步。
所有人都义愤填膺,他们都想知道这纸上究竟是写了些什么?竟自负到让叶老前辈过目。
那名书生长呼一口气,缓缓打开那张纸,发现竟是一首诗,诗共四句,字字力道遒劲,如铁书银钩。
开篇平淡无奇,毫无任何惊艳之色。
“我曾宝马金市东,银鞍过廊踏春风。”书生刚念出第一句,周围的那些读书人纷纷都投去了不屑的目光,这样的文笔也敢在叶老前辈的面前献丑?真当太陵城的读书人都是草包了?
出于礼貌,他们并没有表现的太明显,还是耐着性子听了下去。
“锦衣步行三千里,未觉已过雁回峰。”第二句仍是直叙,书生们眼中的不屑更浓,大致已经认为这诗的作者是草包无疑了。
但随之而来的两句,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宛若开天辟地,让众人心中热血沸腾,眼前也豁然开朗。
“白日莫要空流去,青春一去不复来。
今有一剑为天举,削平春秋八面风。”
此句一出,叶知秋猛然睁眼,有些失态地抢过那张宣纸,仔细地看了看那宣纸上的字迹后,淡然一笑。
在场众人仍是在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这是谁写的诗?口气这么大?”
“说大话谁不会?让我写我也能写出来。”
“好诗!我大梁男儿理应有此志气!”
“此诗大气魄!我等自愧不如。”
……
唯独叶知秋一言不发,他只是悄悄望向窗外,见到一年轻人乘车远去的背影,才自顾自地说道:“好一个剑为天举。小子,老夫果然没看错你。呵呵,我与赵德彖这一局棋,貌似是老夫赢了。”
叶知秋随后竟是大笑起身下楼,一路走到酒楼的门口。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是让在场的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叶知秋的背影如同仙人临世,众人不敢眨眼,却见下一秒,平地起风,众人被一阵风雪刮的睁不开眼睛。
再抬头时,叶知秋竟是御风踏月而去。
(本章完)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便要置办年货准备过年,卢景枢也要开始准备离开太陵。
这顿酒按卢景枢的说法虽然只是年夜饭小聚,但对他们两个从小就开始一起花天酒地的死党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离别酒。
大厅内人声鼎沸,兴许是因为过年的缘故,今天来酒楼吃饭的客人都格外的大方,只要跑堂的伙计上菜的时候说上几句吉利话,那些客官就绝不会吝啬从自己口袋里掏出几两碎银递给那小跑堂。
两人在二楼的靠窗处坐下,跑堂的伙计眼力见儿极好,立刻跑过来朝二人拜了年。而后,卢景枢要了一壶叫做朝露的清酒和几样酒楼的招牌小菜,同时还不忘赏了那小跑堂一锭不小的银子,小伙计把那银子掂在手里,差点没高兴的咬一咬那锭银子。
卢景枢临窗眺望,大半个太陵城的灯火辉煌尽收眼底。市井巷弄,人来人往,光怪陆离,好似天上人间。
“小年夜不在家过,你爹不会骂你吧?”卢景枢收回视线轻笑道。
“和枢哥儿一起出来,我爹也不敢说什么,最多是我娘回去啰嗦几句,不打紧。”朱大元憨憨一笑。
卢景枢摇头笑道:“你爹娘的年纪也都不小了,以后少惹他们生气。其实你不知道,有时候我挺羡慕你的,至少还能有娘在耳边啰嗦。我啊,可是想挨骂都没那机会了。”
“这有什么好羡慕的?我娘要是知道枢哥儿你这么说,一定又要唠叨我了。”
“唠叨你,那是为了你好。”卢景枢嗤笑道。
朱大元抬头看了眼卢景枢,有些莫名地伤感道:“枢哥儿,我感觉你好像变的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卢景枢讪笑道:“人都是会变的,就像你小时候敢穿着开裆裤满大街跑,可现在你还敢吗?”
“那哪儿行?。”朱大元连忙摇头道。
“那不就得了?以前我是因为怕死,那副样子也是装给别人看的。可出去了以后才想清楚,与其被困在这牢笼里生不如死,还不如去拼一把,指不定哪天拼赢了,就不用再继续忍着了。”
朱大元低下头去,有些闷闷不乐道:“可枢哥儿你走了,去青楼就再没人给我撑场子了,我就你这一个哥们,你不罩着我,我还能指谁去?”
卢景枢立刻斜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场子都是自己赚的,既然知道自己是草包一个,还不赶紧去多学几个字、多背几句诗?”
朱大元翻了个白眼说道:“我爹说了,书生误国!学字可以,让我背那些书生无病呻吟的诗,我可坚决不干。”
卢景枢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朱大元,他循循善诱道:“谁说只有书生才能作诗?南唐大将魏继阳不也是写了无数首的好诗吗?那一首《塞下曲》可谓是惊世之作,你真该多学学那种范儿。”
谁料朱大元见缝插针地说了句:“所以南唐灭国了。”
“滚,一天到晚没个正形。”卢景枢气势十足地说了一个滚字,却让朱大元笑得合不拢嘴。
“嘿嘿,还是这样的枢哥儿亲切。”
卢景枢被气的无言以对。
他听兄长说过,魏继阳熟读兵法,深谙阳谋,更是因为写得一手好诗而闻名天下。当年梁唐两国在乐关一战,若非唐王存了求和的心思下令撤军,魏继阳只需再围攻乐关半个月,死守在关内的梁军便要断粮。唐军攻下大梁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之后唐之所以被梁所灭,说到底还是其未能在唐王面前坚持自己的主见,致使唐王放虎归山。
卢景枢忽然从这件事想到他大哥卢承渊,想到当年大哥迎娶大唐公主时的场景,想到他一手掀起的那场政变。又联想到自己若去了北陵,又能否做到像大哥那样卧薪尝胆?
生于帝王家,自有帝王苦,此事自古而然。
卢景枢神情淡漠,并未在表情上表露出什么。他正要另起一个话头儿,忽然听到屏风外热闹了起来,卢景枢十分好奇,将头探了出去,只见很多人凑到了自己二楼拐角处的一张桌子旁,里面更是被人群围得是水泄不通。
卢景枢伸手拦下一名正要往内圈挤的书生,恭敬地问道:“请问里面有什么事,这么多人围在这儿?”
那书生本有些不耐烦,但看到卢景枢的衣着打扮还是耐着性子说道:“你不知道?江南大儒叶知秋、叶老前辈就坐在里面,这不大家都想着把自己的诗递上去让叶老前辈看看,收自己做个关门弟子什么的。再不济哪怕是让叶前辈指点一两句也是好的啊。”说完那书生便再度钻入人群。
卢景枢忽然默然,当初他忽然消失,如今又出现在大梁。他知道,这位以儒士形象做掩饰的中原超一流剑客,今日是来向自己索要答案的,卢景枢想了想,随后站在人群外无奈地笑了笑。
这样的出场方式还真是符合他的性格啊。
“小二。”
“来了来了,客官什么事?”
“去帮我去取纸和笔来。”说罢,又扔给那店小二一锭银子。
“好咧!”店小二眉开眼笑,连忙地将银子收好,去管掌柜的要来了笔和纸,恭恭敬敬地递给卢景枢。
卢景枢行云流水,在一张宣纸上挥笔而就,随后将那张宣纸叠成小块,连同着一张银票塞给那店小二。
“小二,只要你能把这张纸条送到最里面那位老先生的手里,这一百两就是你的了。”
店小二听的目瞪口呆,缓过神来后,高呼一声“好咧。”低头看了眼手中的银票,埋头便朝人群中挤去。
而后卢景枢走回包间对朱大元说道:“走了,这儿太吵,咱换家吃。”
朱大元疑惑道:“外面在干嘛?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人?”
卢景枢披上长袍轻声笑道:“啥事没有,一群穷书生在互相显摆罢了。”
………
“去去去,都一边去!”
说到底,那店小二还是要比那些书生要强壮些,几个挡在他前面的,都被他推搡到了一边儿,隆冬大雪的小年夜,好说歹说终于摸到了人群的内圈,但店小二却愣是被挤出了一身汗,
店小二挤进内圈,看见一名老者发须皆白,身披青色长袍,坐在角落里旁若无人地品着茶。也不知是出于礼貌,还是因为桌上放了柄长剑的缘故,那些渴求叶老指点一二的太陵书生也并未蜂拥在老人的身旁,只是远远地观望着,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
店小二拿了卢景枢的银子,也顾不上其他,见周围没人敢上去,竟是那些卢景枢给他的宣纸像上菜似地送到大儒叶知秋的面前。
店小二挠了挠头,也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个不似凡俗人物的老人,只是以老先生称呼道:“老先生,外面有位客官让我把这张纸给您送来看看。”
此话一出,让周遭费劲心思挤进来的书生都皱紧了眉头,什么人竟然敢对叶老前辈如此无礼?不亲自来请教也就罢了,让店小二送来,还只说是让叶老前辈看看?你以为你是谁?
正当十几名太陵书生和周围看热闹的人议论这人是谁的时候。
叶知秋却出乎意料地放下了茶杯,转头轻笑着对那店小二说道:“我不看,你读给我听。”
店小二一脸地难堪道:“老先生你就别难为我了,我没读过书,不认识字的。”
叶知秋和蔼地看向众人轻声笑道:“那可有人愿意为老夫读一读这张纸上的字?”
“叶前辈,我来吧。”一名书生毛遂自荐,上前一步。
所有人都义愤填膺,他们都想知道这纸上究竟是写了些什么?竟自负到让叶老前辈过目。
那名书生长呼一口气,缓缓打开那张纸,发现竟是一首诗,诗共四句,字字力道遒劲,如铁书银钩。
开篇平淡无奇,毫无任何惊艳之色。
“我曾宝马金市东,银鞍过廊踏春风。”书生刚念出第一句,周围的那些读书人纷纷都投去了不屑的目光,这样的文笔也敢在叶老前辈的面前献丑?真当太陵城的读书人都是草包了?
出于礼貌,他们并没有表现的太明显,还是耐着性子听了下去。
“锦衣步行三千里,未觉已过雁回峰。”第二句仍是直叙,书生们眼中的不屑更浓,大致已经认为这诗的作者是草包无疑了。
但随之而来的两句,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宛若开天辟地,让众人心中热血沸腾,眼前也豁然开朗。
“白日莫要空流去,青春一去不复来。
今有一剑为天举,削平春秋八面风。”
此句一出,叶知秋猛然睁眼,有些失态地抢过那张宣纸,仔细地看了看那宣纸上的字迹后,淡然一笑。
在场众人仍是在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这是谁写的诗?口气这么大?”
“说大话谁不会?让我写我也能写出来。”
“好诗!我大梁男儿理应有此志气!”
“此诗大气魄!我等自愧不如。”
……
唯独叶知秋一言不发,他只是悄悄望向窗外,见到一年轻人乘车远去的背影,才自顾自地说道:“好一个剑为天举。小子,老夫果然没看错你。呵呵,我与赵德彖这一局棋,貌似是老夫赢了。”
叶知秋随后竟是大笑起身下楼,一路走到酒楼的门口。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更是让在场的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叶知秋的背影如同仙人临世,众人不敢眨眼,却见下一秒,平地起风,众人被一阵风雪刮的睁不开眼睛。
再抬头时,叶知秋竟是御风踏月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