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信天游
字体: 16 + -

第三十章(2)

    安顿下来后,王耀乾当天着手就投入了工作。那个时期,煤田地质工作者学习苏联煤田地质勘探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边勘探施工,边整理分析研究地质资料进行设计,根据煤层露头或小煤窑外围布置钻孔。王耀乾带了几个刚分配来的学生,背上背包,提上长柄地质锤上山下沟,这儿敲敲,那儿看看,用不长的时间就把附近的地貌探了个遍。望着已修得差不多的井场,王耀乾得出个结论:这个井位选位不当。

    什么?方旭惊呆了,这可是省里一位老专家亲自查看定的井位呀。如果此井场废弃,那么我们这么多人几个月的辛苦不就白干了?

    他问王耀乾:“为什么?除非你能说服我。”

    王耀乾说:“这个井场之所以不能用,是它选在了断层上,要想取得真实的地质资料,井场必须向东移,就在那片坟地。最理想的井位应该在北面,但那边全是大山,平场修路太难,靠目前这种人拉车推起码还得一年。就那片坟地是个缓坡,用一个月时间完全可以平出钻场,再加上能利用目前修的这条路,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开钻,这就是井场必须重新定位的全部理由。”

    方旭顺着王耀乾的手势望去,半顷后他问:“那老百姓的坟怎么办?”

    王耀乾两手一摊说:“那就是你这个局长的事。”

    方旭沉吟了一下说:“好,这事我来办。”

    说完了,望着离去的王耀乾,方旭有了疑惑,他的话是真的?到目前方旭还不能完全相信王耀乾,当下他赶着马车出了山沟,到城里去找那位老专家。专家紧紧地盯着方旭看了半天,这才垂下头一字一句地说:“他的话是正确的,当初我只是考虑到迁坟太麻烦,老百姓不一定同意,这才把井位往西移了移。”方旭当时气得只想骂娘,但同时也感激了这个老专家说了真话,还算个实事求是的人。如果这位专家明知有错还在坚持下去,方旭可就犯难了,也许他最终只能选择专家定下的方案。

    迁坟虽然遇到了一些周折,但在方旭带领冯怀玉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后,这些厚道的农民兄弟很顾大局地在最短时间里全部迁走了先人的祖坟,没有索要丁点补偿。

    方旭感叹:多么善良、纯朴的人民啊!

    接着方旭又安排王耀乾去了大窑山踏勘井场,根据之前普查的结果,按地质构造判断,大窑山外围蕴藏有非常可观的煤田。

    可是,当钻探打出黑窟窿时,人们的议论多了,方旭认为王耀乾不至于故意那样,他找到王耀乾想听听他的说法。

    王耀乾向方旭解释起了大窑山的地质构造和四期造山运动。他说,这里的地质构造最典型的是发生在志留纪末早泥盆世中期的加里东运动,这是本地最强烈的褶皱上升运动。目前勘查的三号地区为一轴向北10-20度而且向东南倾伏的复式斜构造,并发育一些断裂。特别是中株罗世资源有两种不同的沉积,形成两种表型煤田:一种是中小型的断陷盆地煤田,另一种是地质构造成简单的开阔性煤田。但根据目前我们的钻探能力,很难达到深度,无法取得第一手资历料。而我们目前的地质调查也只能采用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气压计和计量仪等简单工具,测绘也只能采用概算、估算、没法进行系统地质勘探,由于技术手段单一,钻探就是唯一的手段。从取得的岩芯来看,并不是大窑山外围没有煤田,而是钻井深度不够,还没有达到底板,这是我们目前的钻探能力的局限所至。

    方旭听得很仔细,笔记本上也记得密密麻麻。当他得知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也只有仿苏的ka-2m-300型钻机时,他明白要想取得成效只能布置一千米深度进行钻孔勘探。方旭说,可目前国内根本就没有千米钻机呀。王耀乾说,那只能等以后有了再重新布置钻探。

    撤出大窑山后,方旭让王耀乾去了戈壁深处的青岭、黑山,那里正在进行的大会战喜忧参半,有些井打出了煤,而且厚度惊人,有些钻孔见了底板了却连页岩都没有,有些深度有了,却没有到底板,这让方旭困惑了。

    他问王耀乾,这是怎么回事。

    王耀乾说,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可能地层出现波浪式褶皱,井位正好处在了谷底。

    至于煤田没有连成片状,王耀乾解释说,按苏联的勘察方法确定孔位,往往钻孔过稀,不利准确掌握地质构造与变化,必须补充勘探。在此期间,按照上级的指示,各勘探队开始学习推广苏联老大哥的先进经验,贯彻苏联专家的建议,无论从地质填图还是勘探方法,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执行了苏联专家关于使用煤碱剂泥浆的建议,保护住了井壁不致坍塌,防止埋钻、卡钻事故的发生。

    方旭听完了王耀乾的一席后,在回到狼山后又专程去了一趟省城医院,征求了在那里因胃穿孔做了手术的魏宗槐。老魏说,老王的观点没错,这是他比我高明且胆识过人的地方。

    回来后,方旭根据王耀乾的材料向上打了一份报告,却遭到了上级的否认,原因是密度过大完全没有必要,还直接造成浪费。直到十多年以后,上级机关意识到了苏联勘探技术的缺陷,不得不重新布置进行补充勘探。

    有些事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