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玄梦
字体: 16 + -

第18章 踏出新年

    天际,太阳缓缓下落,没入地平线之下,但天色依旧有一些明亮。

    西藏的温度很低,随着太阳的没入,变得更低。

    .........

    云丹贡布,与珂灵行走着,不多时,在珂灵眼前便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寺院。

    进入寺院后,珂灵下了一跳,因为他居然看到了帝都里经常可以看见的武警,这些武警一个个合枪实弹的,全身包裹着,门口不远处还拉着警戒线。

    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怎么还有武警把守?

    ........

    一时间珂灵想到了许多问题。

    合枪实弹的武警们看到云丹贡布后,几乎同时恭敬的向他弯腰行礼,云丹贡布微微一笑,朝他们点了点头,继续带着珂灵向里面走去。

    “这里怎么会有武警?难道你们寺里有人犯事儿了?那些人又是干什么的?”齐岳好奇的问道。在寺庙之中有一些人,他们看起来并不是烧香拜佛的。

    云丹贡布笑道:“你的想法真够新奇,这里是国家a级旅游保护区,有武警并不新鲜。这座寺庙名用炎黄语讲,就叫做龙玄寺。那些人是来参加驱“鬼”仪式的”

    ........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

    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

    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

    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

    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

    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崇食子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一年一度的民间“固朵”驱鬼仪式,人们要准备一顿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

    过去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汤面片,藏语统称为“突巴”。

    送鬼这天的晚餐称为“古突”因为其含有九种食物,如麦片、豌豆、面疙瘩、人参果、萝卜等。

    为了使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还特别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等。

    这些具有预示性特征的食物包进面团里,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

    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团湿面并捏紧后揉擦自身的各个部位,嘴里还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难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气和晦气都请你带到大海的对岸。”

    然后又把粘满疾病和晦气的面团放到装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

    这一切进行完毕,家庭女主人亲自掌勺为大家盛饭:

    当有人吃出日、月、书本和佛像等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手中的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向他们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头、火种和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对此纷纷评头论足,夸赞他们的性格像羊毛一样柔软、他的意志像岩石般的坚硬,对待别人像烈火一样热情,他们的心灵像**一样纯洁;

    吃出包有食盐、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状和木炭等食物时,人们规劝他们劳动时屁股不要像食盐般沉重,对人不能像辣椒一样尖嘴薄舌,别像瓷片一样好吃懒做,干活儿不能歪着脖子不行动,做人不能心太黑,并要求以上人们要用歌声表示防患于未然;

    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状的食物时,大家哄堂大芙并提醒她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纯洁;

    有一种称为“斯玛热果”的全身长满刺的食物,谁吃出它说明此人处处伤人无法和睦相处,为此要罚酒并让他学驴叫、狗叫等。

    最后每人将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还要说:“今天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

    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才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

    大门就是黄金的门,

    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

    如意树的门极亮堂。

    吉祥的大门朝向东,

    日月的光辉照满家;

    招财引福全满堂,

    福气上升高又高。

    我们赶走家中的鬼,

    邪气晦气全灭亡;

    干干净净回来了,

    请给我们开大门。

    大门打开了,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一一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

    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

    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

    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

    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

    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

    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

    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

    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

    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

    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

    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

    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

    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

    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

    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

    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

    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

    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

    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

    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

    在备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

    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

    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赛马场上,对取得第一、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

    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

    但在这天,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以外,人们互不走访。

    ........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

    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

    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三至五天。

    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出来,互相问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

    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

    藏历初三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民间相传过年穿新衣有悦神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到东面的宝瓶山和西面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然后,成群结伙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唱歌、喝酒、谈笑。

    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

    这一****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延续而来的。

    ****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

    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

    开耕之前,农人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

    农人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

    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

    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连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

    从三十日开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摆设制作好的“卓索切玛”,龙玄寺也不例外。

    卓索切玛就是用麦子、酥油、糌粑等制做的供物,简称“切玛”,是藏族人民象征祥瑞的一种吉祥物。

    卓索是藏族语,意为麦子、麦粒、麦穗。

    丰收的麦子大穗、双穗,古人多以为祥瑞之兆。

    “切玛”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玛做法:

    首先用木板制作一个长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龙凤,油漆一新,极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个斗或升即可。

    专门做的木斗里面从中间隔开,一隔中装满麦子,一隔中装满酥糕。没有隔的下面装满麦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颜料染成的麦穗,也有不着色的麦穗、鸡穗花(又称瑞圣花)和孜卓。

    孜卓形似令牌,两面顶端各贴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阳、月亮及八瑞相。

    卓索切玛做成后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两边摆上油炸饼,中间点燃酥油灯。

    为了新生民族风俗习惯,一些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单位也开始用卓索切玛,进行藏历年团拜活动。

    据说卓索切玛中的日、月是最后来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内容;

    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兴起后的佛教烙印,麦穗和鸡穗花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尔寺大拉让吉祥新宫殿顶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后,烧酥油茶,首先沾一点向空中遍洒三下,敬献天地神佛,而后自己喝几口以示分享祥瑞,随后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经堂诵经礼佛。

    两位执事僧请措钦夏俄大僧官和大会引经师来主持礼佛的祈祷活动。

    僧众唪诵大威德金刚、护法神母、放生等经典后,全体祈祷者拜见大法台。

    与此同时,在大经堂顶层和三大学院中也诵经祈祷。

    祈祷新的一年里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谷丰登。

    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携带贺年礼品去拜见大法台。

    对三大堪岂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贺而不送礼品。

    祈祷礼佛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新年斋茶会,大僧官、总管、祭供师等人到吉祥新宫来请大法台赴斋茶会。

    大法台从僧众中间走到上首铺设的红毡上转身向僧众拱手作揖,祝贺新春佳节,然后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两排就坐。

    这时密宗学院拉让的炊事员手捧木盘,医明和时轮学院的行茶僧从大法台开始依次献茶,拉让吉祥新宫供应油炸果、八宝米饭、果品等。

    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诵一段茶前经文,开始用茶,欢聚一堂。茶毕,大拉让请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时,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哈达,依次献给大法台表现祝贺,之后去大吉哇赴宴。

    说僧宴,并非是什么丰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馍、糖果、茶山、米饭、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几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准备茶食宴请。

    这天在大护法神殿(小金瓦殿)内举行护法神降神仪式,大法台到护法神殿时,两大喇吉、护法神师给大法台献典加(盛一盘糖果、食品、葡萄、红枣等称典加)和哈达,僧众念《罗桑加哇玛》经。

    诵经毕,执事僧手执点燃的一撮线香在殿内巡香。

    两大喇吉给护法神敬献供品,大拉让吉祥新宫给护法神殿献以一套马鞍为主的贺年敬神礼品13种,大吉哇献以一匹缎子为主的礼品11种,六小喇吉献礼各5种,各执事僧官献哈达1条。

    献礼毕,僧众齐声讽诵生死轮回和涅磐寂静经及《丹巴玛经》。

    之后开始降神,护法神师发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诸事及其他有关事宜。

    这时拉让吉祥新宫击鼓为号,示意参加降神仪式的各执事僧、活佛出席宴会。

    初三日为隆波护法殿降神之日,其仪式与大护法殿一样。降神之后,由隆波护法神殿设宴招待凡参加降神仪式的僧人。

    从初三至初八日之间,由三大学院的六执事僧各茶食宴请僧众。

    期间僧人用白纸(表示洁白纯净)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干,下垫一张方形红纸(表示喜庆),上盖哈达给自己的上师、老师拜年。

    老师用奶茶招待,还用红枣、柿饼或梨、附原哈达回礼。

    藏族中有给前来拜年送礼的客人必回赐礼品,不让空包回去的习俗。

    节日期间,僧人外出怀中揣着一包礼品(如白糖、红枣、柿饼、葡萄干之类的小包)和一条哈达,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并交换礼品和哈达,也有相互送礼请客的习惯。

    活佛之间也相互送礼拜年,礼尚往来十分频繁。

    至初八日藏历新年和春节基本结束,开始进行正月祈愿大****的准备工作。

    ps:一个地方的民俗就像是一首诗,使人陶醉;使人入迷;使人忘返。

    民风民俗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许多事物都可以在民俗之中看出。

    藏历新年可以说是和炎黄的新年在相同的时间,,当我们在过年是,他们也在过新年,但两方的风俗却不同。

    藏历新年都少带了些宗教文化。

    ps:一个地方的民俗就像是一首诗,使人陶醉;使人入迷;使人忘返。

    民风民俗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许多事物都可以在民俗之中看出。

    藏历新年可以说是和炎黄的新年在相同的时间,,当我们在过年是,他们也在过新年,但两方的风俗却不同。

    藏历新年都少带了些宗教文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