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传奇
字体: 16 + -

第六十三章坎坷(2)

    “二叔,看来咱们家受卫东家恩情不浅呐?”辛秀秀插了一句。

    “可不是。你奶奶唠唠叨叨给我们说了情况,我才明白一家人生活有多么不容易。原来尚德大叔捕鱼、下套子都是一把好手,利津洼水塘多,那边的人称呼成水泡子,芦苇丛生,水里的鱼虾、陆地上的野物就多,尚德大叔靠着这手本事,周济了不少人。我和你爸爸在省城上班,你三叔、四叔上学,你小姑姑需要人照顾,全家的担子全压在你爷爷一个人的身上,你想一下,五张嘴靠一个人挣吃的,老三、老四又是吃壮饭的时候,老俗言语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咱家的口粮吃了上顿儿没下顿那是经常的事。老三、老四和建中、建国兄弟是同学,尚德大叔知道了咱家的情况,就不时地让两个兄弟送些吃的给咱家。说起来也巧了,你奶奶正在唠叨的时候,建国兄弟提留着一个小袋子进了咱们家,招呼老四拿了一个瓦盆,把袋子里的东西倒了出来,我一瞧,原来是小鱼、小虾,足足有二三斤那么多。你们可能以为二三斤的东西根本不值什么,可放在那个年代,一年到头沾不上一点荤腥的有的是。”

    看着满桌子的菜肴,姜卫东心里不是滋味,自己这么着大吃大喝的时候,家人们还不是啃着干硬的杂面馒头,就着咸菜条或者一碗酱豆子,顶多再配上几个咸鸡蛋或是咸鸭蛋的对付着,匆匆吃完了,好再去地里忙活。

    “二叔,不说这个了,说一下你和我爸怎么一路风风雨雨过来的事吧?”辛秀秀是辛开海年近四十岁的时候才出生的,老来得女,爱惜异常,又加上家底已经丰厚,陈年往事都是埋在心底,生怕让孩子再受一点苦。

    “好,不说那些陈谷子烂芝麻了。”辛开山放下茶杯,干笑了两声,接着说道:“到了六几年,咱们老家的洪水退去了,搬迁到利津洼的老家人陆陆续续回迁。一家人的家当就一个独轮车推着,晓行夜宿的回到老家,房子全部让水泡坏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那时候,洪水退去留下了一米多厚的淤泥,原本发黄的土地全变成黑黝黝的,放眼一望,到处都是回迁回来的人家搭起窝棚,准备着建新房子。”

    “二叔,那时候他们吃什么啊?粮食肯定没有吧?”辛秀秀问道。

    “粮食有一点,政府发的,根据各家的人口,一个月一人五斤高粱面或者玉米面。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虽然洪水退了,可是低洼的地方到处都是水塘子,里面的鲤鱼、白鲢、草鱼多的是,更别说还有数不清的芦苇、蒲草、水藻也都能吃的。可是有一样,缺盐。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大哥回老家,老娘做的清蒸鲤鱼,闻起来挺香,吃起来,真个是味同嚼蜡。我吃了几口就撂了筷子不吃了。没有盐,没有佐料,就一大块鱼肉放锅里蒸熟的。我就问:怎么不放盐啊?老娘说:到处缺盐,有钱也没地方买。那个年代买盐要盐票,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几乎所有的东西没有不要票的。没办法,物资匮乏,没有票什么都买不到。我和大哥回到厂子里,就动起了心思。我说你们吃菜啊,别光听我这个老家伙唠叨。”

    “我说二叔,你们是不是打算贩卖私盐啊?”高雯丽反应还真不慢。

    辛开山轻轻拍了一下桌子,“嗨,我说你这丫头,还真让你猜对了。我们的工友有不少沿海的,我哥俩就向他们打听哪儿有嗮盐的盐场。你们别说,还真打听着了。一个日照的工友说了,他们老家就在海边,盐场特别多,靠着海滩,怕不有几千亩。我和大哥就请了半个月的假,揣上钱,搭上车就朝着盐场去了。一路上,我们哥俩留心细看,公共汽车站都有什么忌讳的?那个年代,在车站坐车都要翻包的,苗头不对的东西一律没收。去的时候很顺,到了地方,我哥俩买了两包九分钱的烟,塞给一个在盐场干活的老师傅五块钱,你们猜怎么着?到了傍黑天,老师傅背着一袋子大盐找到了我们,撂下东西二话不说就走了。我试着提溜起来,好家伙,怕没有一百多斤。看着一袋子盐我哥俩犯愁了,坐车肯定不行了,这么显眼的东西到了车站肯定没收,我哥俩一咬牙一跺脚,把盐分成两份,结算了旅馆钱,第二天不到四点就背着盐袋子朝家走。一路六百多里地,我们哥俩硬生生把一百多斤盐背回了老家。”

    “那个年代,路上难道没有设岗检查的?”高雯丽才不信两个人会顺顺利利回到家。

    “呵呵,”辛开山抹了一把眼睛,脸上的蜈蚣不住的抖动,“我哥俩兜里揣了五十块钱,坐车、住旅馆才花了十块钱左右,六百多里地,我哥俩靠着大盐粒就馒头一路过来的,我先声明啊,我俩晚上全都是睡在野地里的,到了家兜里一分钱没有了,你说这钱花哪去了?”

    朱珠、王乐乐像听天书一般,盐粒子就着馒头吃,还要背着五十多斤的东西赶路,夜里睡在野地里,肯定休息不好,这是怎么熬过来的?“二爷,你们用了几天把盐袋子背回老家的啊?”王乐乐眨巴着大眼睛问道。

    辛开山伸出一根手指,惊得王乐乐差点趴桌子上,“一个星期。”辛开山说道:“我和大哥是车工,临去盐场前,每人悄悄弄了一把尺把长的匕首防身。就这么用了七天的时间赶回来了。”

    高雯丽皱了皱鼻子,“二叔,百多斤的私盐能卖多少钱啊?那个年代一斤盐超不过两毛钱吧?这么算下来,你们还赔了呢。”

    “当时的盐价一毛八一斤。”辛开山比划了下,“我和大哥在老家足足睡了两天两夜。这时候,老爹和老三、老四已经去水塘里捕捉了二三百斤鱼了。我们一家人一起动手,把鲜鱼剖开,用大盐全部腌制好,挂在太阳底下爆嗮。那时候日头真毒,站在太阳底下,嗮得后背生疼。不到五天,全部晒成了鱼干。我哥俩就请了半个月的假,眼看着假期到了,怎么办?大哥给我说,把鱼干弄到省城,一条鱼就算卖一块钱,一百多条鱼就百多块钱了,比上班强多了。我一琢磨也对,干脆不去上班了,改行贩卖干鱼吧。就这么着,我和大哥用家里的小推车,推着一百多斤的鱼干到了省城。我哥俩偷偷找到工友,拿出干鱼给他们一看,全都乐坏了,就这么着一顿饭的功夫,干鱼卖了个干干净净。事后一算账,挣了将近二百块。于是我哥俩再去盐场,这一次弄了将近三百斤大盐,把小推车压的一路上咯吱咯吱的直响。”

    看了一眼发呆的小辈,辛开山摸了一把胡子,“就这么着,我哥俩来回贩运,老爹老娘和老三老四在家腌制鱼干,后来老三、老四考上了学,我小妹妹也能帮着干活了,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五六年。”

    “二叔,”高雯丽见辛开山扯了半天,和朱雀帮开帮立派没有一点关系,不悦的说道:“你说了半天,都是开忆苦思甜大会了,和你们朱雀帮不沾一点边啊?”

    “别心急嘛,丫头,”辛开山看着空酒杯说道:“倒酒!卫东咱爷两再走一个。”喝干了杯中酒,辛开山不紧不慢的说道:“刚开始的时候,我哥俩不显眼,干的久了,引起了不少人眼红。一路上不是这个部门就是那个部门的乱挡路,有的时候一些青皮混混也想跟着沾点油水,怎么办?胳膊拧不过大腿,我哥俩推着车子,挨个地方拜庙门,直到整整送出去五车鱼干,才把路走顺了。你们猜,最多的一年我哥俩挣了多少钱?”

    五双眼睛盯着辛开山,却没有一个接茬的,辛开山无趣的说道:“三千块,比起上班来,十年也挣不了这么多。省城里的一些游手好闲之辈不知道怎么听说了,找我哥俩要保护费,你们想一下,当时我哥俩血气方刚,才不吃那一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打过几次狠架,可是对方人马越来越多,都说好拳难敌失手,我们就两个人,还要做买卖,哪有功夫和他们缠?这时候,我们的工友、老家里的般大班的老伙计们都听说我哥俩发财的事,便闹着跟我俩混。就这么着,我们聚了十几个人,慢慢做大发了。后来随着老家水塘里的鱼越来越少,这贩卖干鱼的活计也做不来了,我们就贩卖茶叶、白糖、酒水,尽管政府查的严,还是有漏洞可寻的,再说那个年代办事不像现在,一瓶子三五块钱的二锅头就能解决问题了。随着我们人手越来越多,买卖越来越大,眼红我们的不是一些虾兵蟹将了,直到城南的一个大佬惹上了我们。”